上面視察山西時指出:轉型發展必須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曾是兩周時期晉國都城所在地的曲沃縣,要挖掘和利用好縣域歷史文化資源,培育壯大全域旅游產業,助推全縣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堅持不懈、持續不斷地潛心探索和努力實踐。
一、曲沃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基礎條件優越
全域旅游是把一個行政區當做一個旅游景區,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的系統旅游,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曲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等18張國字號名片,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具有優越的基礎條件。曲沃縣自地名出現迄今已3000多年,《詩經》、《左傳》、《國語》等眾多先秦典籍中相當的篇幅和“君無戲言”、“唇亡齒寒”、“秦晉之好”、“退避三舍”等1500余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都產生于曲沃。
境內曲村——天馬遺址發掘出9代19座晉侯及夫人墓葬,是目前全國所發現西周時期最大的真車真馬坑,其中1號車馬坑比秦始皇兵馬俑早606年,依此而建的晉國博物館是山西省首座遺址博物館。同時,曲沃還擁有著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因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樞紐區域,曲沃距三省省會均為300公里左右,距運城機場和臨汾機場都只需1小時車程,距大西高鐵侯馬西站僅半小時車程,通達曲沃的旅游交通“大動脈”已經形成;
作為全國公路網密度最高的縣份之一,境內鐵路、高速和國省道路縱貫南北、橫跨東西,旅游道路、縣鄉道路四通八達,有機地將各大景區景點串連成線,這些都共同構成了“全域旅游”的資源基礎,使曲沃展現出獨特的發展潛質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曲沃縣發展全域旅游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圍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曲沃縣深入挖掘縣域歷史文化資源,在全域旅游產業發展上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旅游業實現了由無形到有形、由概念到實體、由分離到融合的歷史性轉變。
一是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漸趨明晰。
曲沃的獨特優勢在文化,曲沃的發展潛力在文化,曲沃的發展前景也在文化。曲沃縣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傳承弘揚“晉文化”為核心,將全域旅游理念融入全縣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各個方面,將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效對接,大力推進了晉國博物館旅游區、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磨盤嶺農業觀光區、太子灘溫泉度假區、澮河水岸風光旅游區、景明詩經山水風景區和晉園、申園、絳園、顧園建設,積極策劃推出了中國成語文化城、《晉國風云》大型演藝劇場等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構建起了一個以“晉文化”為主線、以“六區四園一城一場”為支撐的全縣域、大景區文化旅游格局。
在此基礎上,通過反復論證、集思廣益,在“十三五”規劃中,把“六區四園一城一場”(6411)確定為今后一個時期全域旅游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確定了用五年時間把全域旅游產業打造成全縣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
二是全域旅游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開發建設遍布全域的景區景點始終是發展全域旅游、做大旅游產業的必要條件。堅持以景區景點建設為核心,按照六區四園一城一場“6411”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布局,結合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通過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引進一批資金實力雄厚、開發經驗豐富的投資商,對縣域旅游資源富集的連片地區進行了整體開發,相繼建成一批像景明和南林交詩經故里、西海古村落、喬蘆黃帝部落暨古驛站、石橋堡紅色旅游區、蓮花溝旅游區、晉都民俗風情園等特色鄉村旅游景區,精心編排和展演了《張坊遷驛》、《抗日烽火》、《揚之水》、《玉姬傳》等一系列情景劇和戲劇舞蹈,為全縣六區四園各主要景區增添了特色、豐富了內容。
在此基礎上,曲沃縣通過舉辦節慶活動,為加快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營造了聲勢、聚集了人氣。今年4月28日——5月28日,隆重舉辦首屆全域旅游晉都行——六區四園文化旅游系列活動月,精心策劃和組織了8大主題活動和13項系列專題活動,一個月時間就吸引了觀光游客75萬人次,這比以往全年到曲沃的游客人數還要多,極大地提升了“詩經山水 晉都曲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全域旅游發展氛圍日益濃厚。
全域旅游是釋放旅游業綜合功能、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的有效方式。堅持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成立了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領導機構,建立健全了領導聯系、定期例會、督查通報、專題會商、年終考核等制度,形成了統籌協調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今年以來,全縣各級干部圍繞各大旅游景區景點的打造和完善,不分晝夜、不論節假日,經常是加班加點,這種夜以繼日、苦干實干的拼搏奉獻精神,全面激發起了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激情和熱情,形成了上下同心、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所提出的“三步并作兩步走”、“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號召已成為全縣上下的自覺行動。
6月18日,在山西電視臺“人說山西好風光”競演現場上,曲沃7個鄉鎮的負責同志集體登臺亮相,通過表達“鄉長的小目標”,既展現出全縣廣大干部在發展全域旅游中的良好精神風貌,又有力地宣傳和推介了曲沃。同時,隨著各大景區景點功能設施的不斷完善,接待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曲沃觀光游覽,全縣廣大群眾在發展全域旅游的過程中,不僅切身感受到生產生活環境在一天天變美,還通過開辦農家樂、售賣旅游紀念品等多種渠道,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門道,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與日俱增,這為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也更加堅定了全縣上下堅持不懈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三、對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全域旅游產業的思考
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詮釋了全域旅游的內涵。充分挖掘曲沃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不懈地推進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持續推進全域旅游景區化。
要進一步強化全域理念,在修訂完善全縣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時,統籌謀劃景區、縣城、鄉村旅游資源,集點、連線、匯面,打造全景曲沃。積極整合資源,在持之以恒推進六大旅游景區、四大城市園林以及景明詩經故里、朝陽溝等鄉村旅游景區擴容提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全縣境內的歷史古跡、宮觀廟宇、神話傳說等人文資源,整合風景名勝、水庫河流、田園風光等自然景觀,持續打造更多更富有文化特色、生態氣息的鄉村旅游景點,使曲沃處處滲透文化、處處呈現美景、處處彰顯魅力。
特別是要緊緊把握2018年臨汾舉辦全省旅游發展大會的難得契機,動員全縣上下繼續發揚和保持持續作戰、連續奮戰的工作作風,拿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工作勁頭,迅速鋪開“全域旅游120大會戰”,加快全縣各景區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建設,再掀全域旅游發展新熱潮,推進全縣域、大景區格局的逐步形成。
二要持續推進旅游服務精細化。
要摒棄景區主靠門票收入的慣性思維,圍繞現代旅游發展“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在推動“旅游+”、提升旅游服務品質上多做文章,確保游客愿意來、留得住。要加快改善全縣范圍內與旅游產業相關的交通、住宿、餐飲、衛生、通訊等服務設施,把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
在“吃”的方面,要深入挖掘我縣特色餐飲文化,通過外引內聯,著力打造“晉源系列糕點”、“晉國宮廷系列菜品”、“晉國民間特色系列小吃”等具有曲沃民俗風情的地域餐飲品牌。在“住”的方面,合理發展星級酒店,規范發展經濟型酒店,鼓勵發展特色主題酒店,著力打造一批與景區特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諸如土炕、窯洞等農家住宿場所,實現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
在“行”的方面,要實施“以點帶線,以線覆面”的旅游集散服務工程,在汽車站、高速口、縣城出入口、旅游交通環線旁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游客休息站點,為游客提供咨詢、購物、餐飲、住宿、公交集散服務;進一步充實完善主要交通干線、景區周邊道路沿線的引導標識牌,打造全縣域無障礙旅游標識體系。
在“游”的方面,要積極與省內外知名旅行社對接合作,推出曲沃“一日游”、“兩日游”等旅游項目,加入全國、全省主旨推介套餐。在“購”的方面,要緊密結合各景區景點的文化內涵,下大力氣開發和包裝一批諸如仿古青銅禮器、葫蘆剪紙、編織刺繡等旅游紀念品和手工藝品,舉辦旅游小商品、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評選推出具有晉文化符號和濃郁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購物選擇。
在“娛”的方面,要以宣傳曲沃、推介曲沃全域旅游為目的,精心組織詩經山水、晉都曲沃歌曲創作暨演唱大賽,積極搭建張坊研究會、顧炎武研討會等文化平臺,編寫《詩經山水、晉都曲沃文學作品集》、《晉國、曲沃與中國成語典故》等晉文化系列叢書;以豐富景區內容內涵、增加景區特色看點為目標,創編和演出更多更具特色的歷史情景劇目以及歌舞、小品展演等多種演藝活動,讓每一位游客都有陶醉其中、流連忘返的深切感受。
三要持續推進旅游建管專業化。
要積極走出去,采取鍛煉等方式,趕赴省內外全域旅游發展好的先進地區考察取經,廣泛深入地學習借鑒景區建設和運營管理、營銷服務的新模式、好經驗,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健全完善縣域各景區建設和管理的體制機制。堅持改革創新、分類指導、開放共贏的原則,以景區景點管理權、經營權“兩權分離”為方向,大力推廣標準化管理,聘請省內外知名管理公司和管理團隊來協作或負責景區的經營管理活動。
要大力引進旅游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帶動本地人才成長,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同時,要整合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能,組建成立專業化聯合執法隊伍,加大對旅游市場的聯合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全縣各景區景點旅游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消費環境全面優化。
總之,深度挖掘縣域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是立足曲沃縣情實際,順應產業發展趨勢,著眼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縣經濟轉型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現已成為全縣上下的一致共識,必須要心無旁騖、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努力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曲沃的戰略支柱產業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實現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持續增加廣大群眾在全域旅游產業發展中的獲得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曲沃縣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臨汾廣播電視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