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城鎮化賦予鄉村治理新機遇的同時,也影響著鄉村治理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加劇了鄉村社會分層,增加了鄉村組織沖突,帶來了鄉村精英流失,沖擊了鄉村文化傳統。應通過培育鄉村治理人力資本、組織資本、人才資本、社會資本,提升鄉村治理績效。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鄉村治理 人才資本 社會資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與此同時,城鎮化的推進影響著鄉村治理環境,改善鄉村治理迫在眉睫。
良性運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治理的機遇
鄉村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化的推進與發展,推進了農業的現代化,促進了農民的市民化,提升了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
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新型城鎮化通過城鎮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能夠極大促進城鎮生產力的發展。城鎮生產力的發展會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形成帶動作用。新型城鎮化發展必然會整合相關產業與農業的協調推進,對涉農產業是一個較大的機遇,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被促動。隨著先進科技對農業和農民的武裝,通過先進的機械化取代過去的手動畜力耕作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使農業的規模化效益進一步顯現,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加快了農業人口市民化的進程。一直以來,我國農村有限的土地養活著大量的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多,突出的矛盾就是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我國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核心,逐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既要改變城鄉二元制度,特別是戶籍制度的限制,也需要城鎮有產業支撐。因此,新型城鎮化規劃綱要指出要從制度上解決小城鎮和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大力優化城鎮產業結構。轉移出來的農民有了產業支撐,也就有了穩定的收入,而留在農村的人也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這對鄉村的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型城鎮化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新型城鎮化會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推動城市支持鄉村,工業反哺農業,使城鄉基礎要素漸趨均等化。現階段,農村發展面臨的現實是基礎設施較差,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相對落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強調基本公共服務要覆蓋到城鎮及農村所有人口,通過穩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加強農村養老保險,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完善農村就業扶持,進一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政策支持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發展,保障了農民的權益,讓農民在農村就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農村將會越來越和諧。
社會失序: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治理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雖然增加了農民收入,使農民享有了應有的公共服務,但是也影響了鄉村治理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鄉村社會分層,增加鄉村組織沖突,帶來鄉村精英流失,沖擊鄉村文化傳統。
新型城鎮化加劇鄉村社會分層。社會分層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傳統城鎮化的主導下社會分層在農村社會并不明顯,鄉村治理的難度也相對不大。新型城鎮化實施以來,堅持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時推進,這為鄉村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給了農民群體更多致富的機會,但是每個鄉村不同的歷史資源賦予、基礎設施建設不同、工業基礎不同帶來了其發展的差異性,農民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使農村社會產生了更大的分層。
新型城鎮化增加鄉村組織沖突。傳統城鎮化帶來了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使“城市病”出現。新型城鎮化就是要走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農村社會組織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當前我國農村組織發展相對滯后,農村“村兩委”發展也相對滯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發展,鄉村會擁有越來越多的資源,各鄉村治理主體包括各種組織會對這些資源展開爭奪,這會使鄉村社會的組織功能、規則、運行體系等發生變化。
新型城鎮化帶來鄉村精英流失。城鄉二元結構加上農民受到自身文化素質和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農民更多地注重自身收入的增長,對政治參與關注較少,也影響了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這就使鄉村精英人士更有可能成為鄉村領導者,很多地方實踐的“能人治村”也說明了這一點。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很多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農村人才會大量流出,在城市里扎穩根基,這個群體的流失使鄉村治理變得更加艱難。
新型城鎮化沖擊鄉村文化傳統。鄉村社會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我國目前正處于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現代文明的涌入,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向農村地區輸入和滲透,不可避免地會對鄉村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城鄉一體化,這將給現代文明進入農村提供制度便利,使農村文化受到更深層次的沖擊。
秩序回歸: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治理的路徑
為應對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治理帶來的困境,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必須尋求相應的破解路徑。
進行利益疏導,培育鄉村治理人力資本。為解決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社會分層的困境,就要賦予廣大農民更多的機會,從制度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和扶持。為此,第一,要加強對低收入農民的政策傾斜。農村社會中往往最不穩定的是那些收入比較低的群體,提高了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才能逐步提升他們的文化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第二,大力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由于農村經濟發展限制、政策等原因,農村教育人才流失,發展滯后,影響了農民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各種示范培訓等,提高農民文化知識素質。
整合組織發展,培育鄉村治理組織資本。實現鄉村治理的善治,需要積極地培育多元化的參與主體。一方面,“村兩委”和鄉村精英要積極將“原子化”的農民組織起來,讓已有的鄉賢參事會、鄉賢理事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基層政府充分互動起來,發揮他們的組織能力,為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提供各種保證。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來自城鎮的企業在深入農村時可以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給農民,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要從制度上促進合作,使合作成為一種長期促進農村發展的機制。
改善治理模式,培育鄉村治理人才資本。吸引農村精英的回歸,就要通過感情維系、制度創新和政策鼓勵等方式吸引他們。第一,用現代化的方式保持與外出精英的感情聯絡。農民工流出地的基層政府和各個組織要積極利用現代媒介建立與農民工的互動機制,向他們宣傳家鄉扶持政策和建設情況,吸引他們建設家鄉的熱情。第二,傾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切實改變地方創業環境,加大政策扶持,政府要真正從一個管理者成為一個服務者。第三,改善鄉村治理模式。一方面要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民組織,完善村民自治,讓回流的精英能夠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
對接城鄉文化,為鄉村治理培育社會資本。為改變現代化文化對鄉村文化的沖擊,就必須改變城鄉文化“二元結構”的現象。一方面,要培育農村文化的自信,對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進行比較全面的挖掘整理,努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增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讓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共同融合發展,使城鄉文化得以良性的互動,不僅為農村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社會資本。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數據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15YJC810022)和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計劃“鍥入、限度和走向:現代社會治理中的社會組織”(項目編號:YQ201404)階段性成果 】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