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賀雪峰:農業機械化的問題與兩個方向

[ 作者:賀雪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4-16 錄入:王惠敏 ]

農業機械化的問題

農戶打破田埂便利了大馬力機械機耕機收,并且統一種子和統一種植,由此出現了“田埂一破別樣天”的情形。

湖北沙洋縣農民楊剛松給我講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是最近幾年農村機械化推進很快,水稻基本上都已機械收割。機械收割,就代替了以前依靠人力的肩挑人扛,收割機到了成熟的水稻田里,邊收邊打,稻谷一袋一袋地裝起來,碼在田邊,再將稻谷搬到手扶拖拉機上,運回家中,堆到禾場曬干,裝倉或賣掉,秋收就完成了。這樣的機收較過去人工收割、捆谷子、挑谷子、打谷子、曬谷子和揚谷子然后裝倉或賣掉,節省了極多的勞動力。收割機收割的過程中,農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裝袋和將收到的糧食用手扶拖拉機運回家中。收割機收割速度很快,轉眼收割完一塊田,再進入到下一塊田。剛松所在的湖北省沙洋縣官橋村是丘陵地區,不同田塊的承包人是不同的,到了下塊田,這塊田的戶主就要準備好裝谷子的袋子裝袋搬到拖拉機上,再運回家里。一上午,一臺收割機可以收上百畝甚至數百畝的水稻,就要涉及到幾十戶候在田邊。候在田邊無事可做,就相互打趣開玩笑,就相互幫助裝袋搬運,就替沒有拖拉機的農戶直接將收割的谷子運回家里,就讓女同志先回家燒飯,搞幾個菜,大家喝酒,有時還要招待收割機師傅吃午飯呢!這樣一來,收割季節,不僅不忙,還很好玩,大家聚在一起又說又笑,又吃又喝,比平時更加親密,也當然更為熱鬧。這樣一來,每年的收割季節都變得讓人懷念起來。

剛松所在的沙洋縣以丘陵地型為主,分田到戶時,為了做到公平,基本上是將土地分為不同等級再按人均分的,因此農戶土地都很分散,一家十畝地可能有七、八上十塊,每塊土地旁邊都是其他農戶的土地。農民種田,自家種自家的,因為種子不同,播種方式不同,甚至所種作物不同,同一片土地上就可能種有不同的作物,即使種同一種作物也可能有不同的成長成熟周期,因此引發農戶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上的矛盾。更糟糕的是,丘陵地型往往缺少機耕路,在收割季節,若作物成熟時間不一樣,收割機來收割,不僅不可能一片一片地收割,而且可能因為無路可走而無法下田收割已經成熟的作物。農民之間考慮到這種不便,而自發統一種子和播種時間,從而盡可能在同一片作物有相同的成熟時間。這樣,同一片區雖然可能有幾十塊田,分屬幾十戶人家,卻可能讓收割機一次性作業。在收割機作業的過程中,這幾十戶的農戶候在田邊就形成了前面剛松所講述的帶有喜慶甚至儀式性的場面。這樣的場面當然是溫暖的甚至多少有點感人,是一種自生自發出來的有序。

不過,這樣的有序并非常態。試想如果農民作物成熟時間不一致,又無機耕路,機械無法下田作業,已經成熟作物的農戶該會有多么著急,又有多少不滿?每個農戶都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但農戶田挨著田,由此引發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種矛盾。且農戶本來只有10畝承包地,卻分散在東南西北上十個地方,在農田水利條件不好的情況下,僅僅灌溉,農戶可能要搬電動水泵,架設電線,一塊田一塊田地抽水,所費功夫就極大,田間管理就成了難事。因此,沙洋縣農民都有一個強烈愿望,就是將分散細碎的土地集體中到一處,形成連片經營。

因應沙洋縣農民的強烈訴求,2015年沙洋縣政府借土地確權的時機在全縣引導農戶按戶連片耕地,盡可能形成一戶一片最好是一塊地的承包格局。沙洋縣政府引導按戶連片耕種受到農民的極大歡迎,卻因為農村具體承包關系30年不變的穩定承包權的政策,而可能違反國家政策。因此,鄉村干部缺少推進的積極性。很多村組按戶連片工作受到農民極大歡迎,村組干部也費盡心力推進,卻可能在最后一刻因為一戶不滿意而功虧一簣。村干部這個時候的心酸無奈,村民的不滿,都敵不過可能違反政策的壓力。一起這樣的不成功案例,就教育了很多計劃啟動按戶連片工作的鄉村干部少去找這個麻煩。對村民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按戶連片工作就只能艱難推進。

分田到戶時,農村人多地少,農民最關心的是土地公平分配,因此全國農村幾乎沒有例外都是將土地分等分級,再按人均分,從而形成了當前中國農村戶均耕地規模小且地塊細碎分散的格局。最近十多年,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極大變化,擇要有三,一是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農業越來越變成老人農業;二是土地的承包者與經營者發生分離,三是機械化快速推進。此外,分田到戶時完善的水利設施目前在全國農村已經變得支離破碎,這種情況下面,農民尤其需要將承包土地集中在一片最好是一塊,沙洋農民說,即使將最差的土地集中在一起也比現在分散多塊種起來好,因為作業方便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面,農業政策就應當適應農村生產力變化進行調整,以使農戶可以更加便利作業,降低農業投入增加農業產出。遺憾的是,當前中央政策對此似乎完全沒有認識,反過來推動農村“確權確地確四至”,試圖將當前細碎分散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永遠固定在那里。這樣的穩定承包權就真是要將農民捆死了。

與湖北省沙洋縣相同的是,分田到戶時,江蘇射陽縣農村也是將土地分等分級再按人均分的,因此形成了農戶承包土地面積不大、地塊多且分散的格局。與沙洋縣不同的是,射陽縣是平原地形,土地平展,耕地大都是約為30畝一框的標準條田,只是這些條田里面再筑田埂,形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分到各家各戶的承包田。一個農戶有十畝承包地,可能分為五塊,這五塊分別在五框標準條田中,一框標準條田里面也就分成七、八上十塊,分別由七、八上十戶來承包。

因為農戶具有生產經營自主權,種什么、怎么種農戶都可以自主決策。因此,一框標準條田,七、八上十戶自己種自己的,作物成長成熟周期不一樣,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就不一樣,機耕機收時間就不一樣,因此引發了很多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同一框標準條田的若干農戶就可能通過協商來統一種子和統一種植,從而可以統一機耕和機收。這樣就不會因為有莊稼未成熟,機械無法下田作業,導致莊稼已成熟農戶無法用機械收割的矛盾。甚至有一些村民組聯合起來與大型農機談判,以獲得相對優惠的機耕機收價格。

一塊條田分成七、八上十塊,每塊田面積都不大。這樣的面積不大的小塊承包地無法使用大馬力農機,因為大馬力農機在小塊田地上無法作業。射陽縣有農民商量將條田田埂破掉,然后請大馬力機械作業,大馬力機械可以深翻,可以將秸稈還田,可以降低農機作業成本。田埂打破后,農戶變之前的田埂為在田邊打樁,變之前的農戶承包地之間的明界為暗界。農戶打破田埂便利了大馬力機械機耕機收,并且統一種子和統一種植,由此出現了“田埂一破別樣天”的情形。射陽縣委縣政府借機通過破田埂帶來的農戶之間聯合耕地和聯合種植,將機械插秧技術和小麥條播技術打包,借秸稈還田和高產糧田創建項目經費推動農戶之間的“聯耕聯種”,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農業效益。尤其是為勞動力比較弱的農村老年人和婦女種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射陽縣通過“聯耕聯種”來推動農戶破田埂,在不改變一家一戶農戶經營自主權的情況下實現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而且借此機會將先進的農技農藝推行下去,在很快時間即大幅度提高了射陽縣機插秧和條播小麥的面積,釋放出巨大的農業生產力。

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的技術條件正在發生巨變,其中以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為代表和典型。農業機械化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是因為生產關系需要有與新型生產力變化相適應的調整。中國農村經營制度的調整必須要結合到農業生產條件或農業生產力本身的變化中來。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包括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一大好處是有調整空間,或者說是可以改革的。這樣一種調整空間就可能讓中國通過制度調整來適應農業生產力的變化,從而形成最佳的農業發展模式。

2015年10月12日下午

農業機械化的兩個方向

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就不應該是向著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主要應當向著包括中老年農民在內的小農,要為小農提供機械化的服務,為他們提供輕簡便農業生產技術,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化服務。

2015年6月在湖北潛江調研,參加座談會的市鎮村三級干部的共識是,70多歲老年人種糧的產量比年輕人種糧的產量高,更比工商資本規模種糧的產量高。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老年人種田“過細”、“負責”,他們的田間管理可謂不計成本,盡職盡責,反正他們也沒有其他的什么事做。老年人之所以可以種好田,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當前普遍的機械化和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將農民從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了,年齡大了,農活也干得了。潛江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搞農業規模經營,這些老年人卻不愿讓出田來。老年人不丟田,工商資本也希望到農村種田,所以潛江絕對不存在土地拋荒的情況。

在普遍機械化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也縮短了農忙時間。按潛江同志的說法,每年農忙也就十天左右,其他時間主要是田間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閑時間來進行田間管理,所以種糧產量高。老年人種田,有事情做,生活就比較充實。田間管理與撈魚摸蝦結合在一起,生產生活兩不誤。有農業收入,有庭院經濟,有副業收入,農閑時就可以打麻將消遣,老年人當然就不會丟田了。

潛江老年人種田,還種得好,也不會丟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潛江地處江漢平原,土地平展,適合機械化。主要的需要繁重體力的農業生產環節如翻地、插秧、收割都已經機械化,灌溉也很方便,所以年齡大的人也搞得了農活了。如果潛江是山區,機械化無法推進,所有主要的農業生產環節都需要肩挑人扛,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留村年齡大的農民缺少肩挑人扛所需體力,就一定會出現土地拋荒,更不可能有資本來流入這些拋荒的土地進行規模經營。資本進不來,一是地塊本來就比較小,沒有規模,二是沒有機械化。若資本有能力進來山區種地,這些土地也就一定更加適合老年人來種了。

山區被拋荒的耕地也并非完全不可以種,關鍵是要有資金進行土地整理,一是盡可能平整土地,小塊并大塊,以適合機械耕作,二是提供比較完善的水利設施。現在國土部試圖推動農民退出宅基地以增加耕地,很多地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達到每畝數十萬元,而改造山區的拋荒地,一畝有一萬元就可以改造得相當好了。中國至少有上億畝有待改造的山區拋荒耕地,這些耕地只要投入比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改造好。國土部門以至整個社會卻盯著農民的那塊作為退路的宅基地,想方設法要農民將宅基地退出復墾為耕地種糧食。難道中國糧食已經緊張到非得立即要讓農民退出宅基地來種糧的地步了?很奇怪。

關于更加高寒山區的耕地拋荒,某種意義上這些地區本來就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而早就應該退耕還林了。

丘陵地區的農田既不像山區那樣難以使用機械,又不如平原地區那樣適合機械化。有兩個因素影響丘陵地區的農田機械化,第一個因素是丘陵地區的田塊不如平原地區平展,往往比較細碎,小塊,這對機械耕作顯然不利。尤其是一些死角的田地,田塊小,沒有機耕道,機械下田很不方便;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丘陵地區分田到戶時,一般都是為了保證公平而將土地分得十分細碎,每戶不到10畝地,卻可能分在七、八上十處,農戶機械化作業,機械就要到處跑,抽水灌溉也要到處架泵拉線,十分麻煩,且成本很高。如果結合土地整理對之前分散細碎的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整合,丘陵地區的耕地就更便于使用機械,也就可以為老年人種田提供便利。

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規模經營才能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以2億多戶小農為基礎的農業是沒有前途的,也是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這種觀點還舉例農村出現了土地拋荒,沒有人種田,所以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甚至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種田。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拋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區,這些山區的耕地很難進行機械化作業。這些地區的土地一般小農都難以耕種的話,資本就更不可能進入去種了。資本要搞規模經營的耕地是山區以外的最好是平原地區的耕地。平原地區的耕地,老年人種糧的產量很高,且根本就沒有人愿意丟田不種,所以根本不存在拋荒的問題。第二,中國2億多戶小農還將長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農民的數量將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保持高位數,這些農民是愿意種田,也能種田,且除了種田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這樣一來,中國農業要實現機械化就有兩個方向,一是為小農提供服務的機械化,二是為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機械化。

當前農業政策包括農業機械化的方向顯然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為主要方向的。其中典型是,幾乎所有土地整理項目將過去不太適合機械耕作的土地整理后都會引入資本來搞規模經營,甚至整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農業資源支農體系都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為指向的。最近幾年新增農業補貼也都優先支持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問題是,機械化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激發農村中老年人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使農民甚至七十多歲的農村老年人都可以從事農業生產了。農業機械化和各種輕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農業生產正變成適合中老年人的一項產業,這個農業產業與農民的退養狀態可以結合起來,從而讓季節性展開的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收割與農民的年節周期結合。退養狀態的農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時間來照看莊稼、田間管理。精耕細作的農業就一定是高產的農業。小規模的以中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同時又是應對越來越老齡化中國的一著妙棋。

因此,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就不應該是向著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主要應當向著包括中老年農民在內的小農,要為小農提供機械化的服務,為他們提供輕簡便農業生產技術,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化服務。土地整理、支農補貼也應當重點考慮服務廣大的2億多戶的小農,而不是以所謂農業現代化為借口來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不能用來支持工商資本。

當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方向似乎已經出現了偏差。

2015年8月23日上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區域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无碼国产精品一区 | 一本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三a福利扫描 | 日本AⅤ碰碰碰视频 | 久久精品79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