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特色小鎮建設陷入到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誤區中,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支撐作用。只有通過文化支撐,以特色文化嫁接現代產業,才能形成自身的獨特優勢,“特色”也才能長久保持。
近日,國家住建部公示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單。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隨后,各地對特色小鎮建設進行大量探索。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多達127個,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去年,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特色小(城)鎮包括特色小鎮、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建制鎮意味著空間布局需要多重考慮,而特色小鎮著重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
特色小鎮主要體現在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上。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表面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但單有經濟學的成長,并不能稱之為特色,現在城市大一統、沒有特色,恰恰與單純用經濟增長衡量有很大關系。對一個小鎮來說,經濟增長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快的是融入到大城市、大產業之中。之所以提出要有“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就是要與傳統的城鎮發展模式區分開。
特色文化就是該地的傳統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不斷被削弱,剩下來的都是經過歲月淘洗、并與現代文化相互契合的部分。這部分文化,與當地的地理風貌、人文特色有很大關系。既反映地方特色,又附著在當地的每一個人身上。特色小鎮建設,一方面,可以看作新時期經濟增長的一個支點;另一方面,可看作新時期通過新產業發展服務于當地群眾的重要舉措。
傳統發展更多看重社會、經濟、技術效應,忽視文化效應,缺少發展服務于人的內涵。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產業發展不斷趨同,這種發展模式下,產業自身效率雖不斷提高,但它服務于人的效率卻在降低。對城市建設而言,是不斷將城市擴大,攤大餅式發展。大城市發展的基礎建設成本越來越高,其本質是一種資源消耗式發展。隨著城市擴張,資源消耗越來越厲害,環境壓力加大,伴隨人口集聚,人的生存質量卻在不斷下降,就業也日益趨于緊張。改變這種發展模式,不光需要口號叫得響,還需要有現實的支撐。現實的支撐,就是利用傳統文化,不斷嫁接現代產業,發展特色小鎮。如此既可提高發展效率,增強發展可持續性,又使得發展更多服務于當地人。
在現有產業條件下,特色小鎮建設很容易滑入建設誤區。首先是陷入到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由于發展特色小鎮必然是基建先行——基建規模可能達到萬億級,附帶而來的還有多重政策支持和優惠。對此,地方政府和地產商有極大的熱情。其次是空間規劃誤區,將特色小鎮建設視為自上而下布局的任務。自上而下空間布局,本質是滿足大城市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空間布局,是將特色小鎮與大城市的衛星城相混淆。特色小鎮與大城市相映成趣,但它與大城市的衛星城有本質不同。衛星城的發展是指向大城市的,以大城市產業發展為中心,它圍繞大城市的產業空間布局進行。特色小鎮則指向自身發展,盡管它可能是從大城市產業分工中分化出來一些產業,但它的空間布局是圍繞自身文化特色進行的。再次是目標誤區,參照大城市的發展思路,建立一個高大上的發展目標,完全忽視當地人的生活實際,將特色小鎮視為發展的工具,而不是將其視為人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避免這些誤區,需要我們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的支撐作用。特色小鎮的文化支撐,主要表現在對新興產業發展基礎上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的支撐。從社會上,特色小鎮建設要滿足社會各階層生活的需要。文化是長久埋在社會各階層心理的、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東西,特別是當它經過歲月淘洗之后,留存下來的部分已經能夠與現代生活方式融為一體。特色小鎮建設如果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則一方面可以更細微地滿足每個人對于特色小鎮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發揮市民建設特色小鎮的積極性。
經濟上,特色小鎮建設要滿足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新興產業容易滑入到大產業的窠臼之中。新興產業當然要與大產業接軌,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周邊,因為與大產業的接軌而發展出特色小鎮,例如,大城市周邊被帶動的特色小鎮。但是,要分清產業接軌與特色小鎮建設,后者主要是將新興產業、特色產業融入到特色小鎮文化當中。如果一味地將特色小鎮納入到大產業之中,特色將不特。只有通過文化支撐,新興產業與特色產業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產業的獨特優勢,特色才能長久保持。
技術上,特色小鎮要滿足新技術發展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小技術容易滑入到大技術的發展軌跡之中。例如,阿里巴巴公司對周邊的帶動是成功的范例。阿里巴巴做大做強之后,周邊形成了一系列支撐阿里發展的以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為基礎的特色小鎮。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時的,互聯網技術也好,人工智能技術也好,長期來看,都要被替代。特色小鎮保持特色,不是依靠最新技術,因其新而有特色;而是因為新技術與當地文化結合,技術服務于人才能形成長久發展的特色,技術也只有依附于人,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續性。
當然,構建特色小鎮的文化支撐,適當重拾傳統文化是有必要的——挖掘一些在發展過程中丟掉的好東西,可以使特色小鎮建設更有文化底蘊。但同時,我們也要避免走入重拾文化糟粕的路子。文化總是表現為一個整體,文化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連貫、相互支撐的。重拾傳統文化,一定要有鑒別能力,一方面,我們要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接軌;另一方面,也要對文化糟粕、封建迷信等借助特色小鎮建設死灰復燃,保持高度的警惕。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2017年08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