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0間客房的農家樂,一年毛收入有30多萬,對于貴州遵義板橋鎮婁山關村的村民馬興虎來說,在2008年赴上海打工兩年后,他在家鄉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馬興虎所在的地區,距離紅色旅游景區婁山關很近,加上氣溫舒適,夏季晚上睡覺還要蓋被子,因此農家樂發達。
“我們這不愁游客,除了住宿,也有餐飲等服務。” 8月21日,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自己的返鄉創業之路時說。
馬興虎的經歷,是全國數百萬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一個縮影。
根據農業部統計,2011年以來,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年增幅在10%以上,2015年返鄉農民工人數達到242萬,共創辦26.07萬家小微企業。截至2015年底,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過450萬,約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2%。
不過農民工返鄉創業仍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很多農民工創業都是在自己的宅基地或者其他集體用地上進行的,無論是搞加工業還是做農家樂服務業等,國家土地政策需要給予明確的支持。同時農村創業面臨融資問題,土地等各類權限如何進行抵押,顯得比較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指出,目前農村的土地制度正在進行改革,農村集體土地有的同時搞農業、加工業和農家樂,土地可以定義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用地。“宅基地本來只有住宅功能,現在附加有經營功能了,這是新的產業和業態,政策應該給予支持。目前土地管理法正在修改。”他說。
回鄉創業加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最近幾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人數正在迅速增長。
以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貴州遵義匯川區為例,該區總面積15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萬,全區常年外出務工人員在4萬人以上。
最近幾年來,該區回鄉創業人數不斷增多。2013-2015年,匯川區返鄉農民工分別為6315人、7413人和9079人,分別占全區外出務工總數的15.7%、17.6%和20.6%,呈現加快增長的態勢。
同時該區返鄉創業人數占比較高,2015年匯川區有創業農民工5261戶,占返鄉農民工的58%,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個返鄉農民工中就有1個人在創業。
遵義的農民工為什么愿意創業?
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村村民馬興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08年他到上海打工,主要從事建筑行業,2010年前后他看到來家鄉旅游度假的人多,于是在2010年決定回鄉創業,目前做的農家樂住宿標準是每晚80-100元,來的人以回頭客居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當地看到,距離重慶只有200公里左右的婁山關村,海拔在1000米左右,夏季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很多重慶老人夏季在遵義候鳥式度假,這帶動了當地農家樂快速發展。
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快,也改變了過去一些省份長期常住人口負增長的狀態。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從1991-2015年的25年間,四川、貴州等8省市人口流出嚴重,約占全國省際間流動人口的80%。流出總數達到6000多萬,主要流向沿海地區。
但是2015年,包括貴州,這8省市除河南流出外,其他7省市人口均轉為流入,8省市合計流入人口為70.8萬人,與2010年相比,流出人數減少818.7萬人。
貴州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貴州常住人口是3730萬,到2011年下降到3469萬,5年減少了261萬。但是從2012年開始增加,2016年達到3555萬。
農民工帶回的產業和技術轉移
遵義回鄉創業大軍中也有大量帶回技術的農民工。
遵義毅豐藤藝公司負責人馬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己正在考慮如何擴大生產。
匯川區板橋鎮村民,2001年他離開家鄉在沿海一家五金編織廠打工,逐漸從家里帶了80多個人出去。在學好手藝后,2009年他開始回鄉創業。
馬毅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注冊了公司,每年還有數百萬產值。而他之所以愿意回鄉創業,與產品能在當地銷售有關。他的產品是利用野生藤條編織各類家具和休閑用品,除了20%靠電商銷售以外,還有一部分是代理商銷售,另外還有一些游客購買。
有意思的是,由于編織產業90%需要手工,面對高企的人力成本,馬毅原先在沿海打工的編織廠已經不再做編織產業,轉向了可機器生產的毛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會長崔傳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008年以前農民工以外出打工為主,最近幾年陸續回來創業,這些創業帶動了當地就業,具有草根性和成長性。
2015年遵義匯川農民工創業有5261家,帶動就業2.1萬人。比如過去很多外出農民工是做服務業,現在回來后很多是利用山地生態資源,發展一二三融合產業。
土地、人工成本問題待解
不過,盡管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增加,但是仍有很多問題繞不過去,這包括土地、融資、勞動力成本等問題。
比如遵義對農民工注冊農家樂開了綠燈,匯川區出臺了《遵義市匯川區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引導15000名農民工返鄉創業,發放農民工創業貸款2.5億元。
上述意見對于融資、培訓、企業注冊等給予了很多支持。比如提出農民工將家庭住所、租借房、臨時商業用房在符合安全、環保、消防等要求前提下可以作為電子商務創業的經營場所;區財政每年匹配專項資金5000萬用于兌現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等工作;農民工返鄉自主創業并帶動就業,連續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獎勵等。
不過,農民工從事農家樂,以及一些產業仍面臨問題。
比如農家樂如果在鄉村或者大山,沒有污水處理廠,則無論是住宿還是酒店或者培訓中心,均面臨污水管網建設難題。此外農民工是否可以用自己的宅基地進行抵押獲得融資,或者購買別人閑置的宅基地搞農家樂等,還需要法律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指出,宅基地是一戶一宅,如果購買別人閑置的宅基地,這涉及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的改革。農村宅基地退出后,別人再買,可能還要經過村集體同意。
農村目前搞農產品加工,或者農家樂等產業,很多是混合的,單純叫什么地,可能不好,“可以用三產(一二三產業)融合用地的方式來批,現在各地實踐走到了法律的前頭,法律修改還沒跟進。”他說。
根據了解,匯川區農民工創業集中在農業種養殖,工業產品加工,以及旅游餐飲住宿等服務業領域,很多屬于一、二、三產業融合領域。而有些地從事工業產業后,已經變更為國有工業用地。但是實際上按照未來改革的趨勢看,農村的集體用地從事三產融合產業的,并不需要變為國有建設用地。
目前,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仍很滯后。農村土地無法進行抵押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也存在不小的融資壓力。
貴州萬盛源農牧科技公司總經理程發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自己有茶葉、鵪鶉養殖和蔬菜種植等多個產業齊頭并進。
農村目前土地成本上升快,過去承包地是每畝600元,目前漲到了800元左右;農村用工工資也在增加,過去一天一個農民工也就幾十元,現在不能低于100元;農村土地不能抵押貸款,從事農業只能靠自身積累資金,風險很大。
比如自己的幾千畝蔬菜基地經常受災,難以掙錢,如果改成大棚,盈利情況好一些,但是缺乏資金。“特別是希望有貼息貸款。”他說。
農村土地制度待突破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另外要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
2016年國家多部門頒布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提出經營權可以抵押貸款,但還在試點。至于宅基地,實際上抵押和實施市場化難度更大。
新的土地管理法修改征求意見稿提出,對于進城居住的農村居民騰退出的宅基地,可以由本集體經濟組織與宅基地使用權人協商回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指出,用“協商回購”取代“市場轉讓”,并把再分配的范圍限定在本集體內部,這就否定了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民住房的商品屬性。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認為,農村宅基地搞農家樂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從對農民工的收入增加來說,是有好處的。“很多農家樂,以及集體土地的建設項目,是在打擦邊球,未來國家土地法需要加快修改,促進農村三大產業的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17年08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