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員崔傳義
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起,農民工返鄉創業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了2.8億。在這近3億的農民工中,有多少人能融入城市、多少人能回鄉創業,對農村乃至全國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情況如何?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員崔傳義,以期釋疑。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發展農村的重要基石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基于怎樣的背景?
崔傳義: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階段性的、趨勢性的大事。從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幾件大事,由此才衍生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第一件事,是農業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重大影響。它改變了農業體制的基礎,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發展了農業、解決了溫飽、解放了農民,讓農民可以自由支配勞動力。
第二件事,是沿海地區的城市周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而中西部地區卻鮮少發生。與此同時,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確立后,許多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前往東部沿海地區就業、打工。農民進城務工,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崛起,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
第三件事,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開始市民化,一部分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從農村的角度來看,農民工的市民化和農民工的返鄉創業,都是關系農村、農民、農業的大事。在現階段,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發展農村的重要基石。
中國經濟時報: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何會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崔傳義:農民工返鄉創業并不是現階段才有的現象。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有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了。只不過,那時候社會的主流還是農民外出就業,我們將其戲稱為“一江春水向東流”。以貴州遵義為例,遵義是我國三線工業基地,當地的農民絕大多數選擇在省外務工,其中選擇在長三角、珠三角的占多數。
值得注意的是,農民前往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務工十幾年,對當地作出了貢獻,同時也把人口紅利留在了當地。而其家鄉因人口外流,發展則很容易受影響。即,農村的產業結構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農業也沒有太大變化,而就業收入的渠道很窄,因此,年輕人也留不住,長此以往,該地就逐漸成為經濟洼地。這也說明了,外出就業不能代替本地的發展,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外出就業來解決,還要尋求突破。
事實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工業和農業的差距,老百姓收入、教育、醫療的差距等,都是結構性矛盾的體現。現階段,這些矛盾亟須解決,而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是解決這些矛盾的重要手段。
整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其資源環境、要素成本都已經提高。而中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產業、生態環境等優勢開始慢慢顯現出來。加之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產業由沿海向中西部轉移,這恰恰為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創造了背景和條件。
此外,農民外出務工十幾年,還經過了工業、城市、市場的鍛煉和熏陶,增長了知識和技能,正好彌補中西部創業人才的不足,成為中西部發展的新動能。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它對解決現存的結構性矛盾、解決中西部地區積累下來的問題,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四重利好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整體情況如何?有著怎樣的趨勢?
崔傳義:我將整體情況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了一批小微企業、農業型經營主體的產生。這些小微企業、農業型經營主體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小而多。過去我們看不起小和多,但恰恰是小微企業、農業型經營主體才能在這些欠發達地區成長,將當地的各種資源要素整合起來,帶動就業。可以說,要真正發展農村不是靠大規模的招商引資,而是靠這些小微企業、農業型經營主體。
第二個特點是既有開放性,又有草根性。所謂開放性,是由于農民工大多在沿海地區打工,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把沿海地區的技術、經驗等知識帶到家鄉,帶來了一定的先進性。所謂草根性,一是指返鄉的農民工是本地人,他對家鄉的一山一水都很熟悉,對本地的市場需求能夠很好地把握;二是農民工返鄉扎根于此,與本地共命運,更樂于解決本地的問題。
第三個特點是成長性。農民工返鄉創業,其利益與所創辦的企業連接在一起,其生存和發展都要依靠企業,而企業的產權也是農民工的。因此,企業的成長就是農民工的成長,具有成長性。
第二個方面,是農民工的創業是面向市場、因地制宜、自主創業的,所以能夠推動產業多元發展,成為結構調整的引領者。農民工的創業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在中西部地區的延伸和擴展,農民工是用其在沿海地區鍛煉過的市場頭腦來返鄉發展自己的市場和商機,所以,很多過去沒有、不受重視、落后的產業,可以通過返鄉的農民工發展起來。
第三個方面,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了創新。一種是將沿海技術帶到當地,一種是腦力技術推陳出新,此外,還有很多原始的創新。可以說,創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技術的創新,而技術的創新則推動了創業的發展。
第四個方面,是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了就業,讓老百姓增收脫貧。例如,遵義匯川區婁山關村本是省級一類貧困村,但因為返鄉農民工開設了藤編公司、家庭旅館,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就業增收。其中,藤編解決了250多人的就業問題,家庭旅館解決了1500多人的就業問題。正因有了產業的發展,才有了就業,有了就業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擺脫貧困。
農民工返鄉創業仍存困難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又該如何應對?
崔傳義:問題和困難要從農民工和政府這兩個角度來看。
從農民工的角度來看,返鄉創業存在的困難有很多。
第一是信息不夠。第二是用地困難,如何流轉土地,長期穩定用地是一大難題。第三是融資困難,這也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會遭遇的最普遍的問題。農民工創業的基礎資金很有限,而抵押物卻非常少,這些問題往往會始終伴隨著農民工創業的過程。第四是技術和能力提升難。農民工學到的技術有限,在企業擴大后如何經營等問題上,都很容易產生技術和能力不夠的問題。第五是農民工的人脈有限,求人不易。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也有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仍然存在輕視農民工創辦的小企業,只看重招商引資來的大企業的現象。有些地方政府喜歡給予大企業很多優惠政策,而對于農民工創辦的小企業則不聞不問。事實上,政府要幫扶的,恰恰就是這些中小企業。
第二,仍然有地方政府不把農民工當做創業發展的主體。他們習慣以政府為主體,指導農民工依照政府的需求進行創業創新。事實上,政府要看到農民工創業所帶來的紅利,如帶動了就業、創造了社會財富等,而這些利好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更是求之不得的。
第三,政策的普及度不夠。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沒能梳理出來,未能讓農民工們都知曉。事實上,將現行的政策進行梳理,一方面能激勵農民工創業,讓農民工知道政府正在鼓勵創業,起到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讓農民工知道在國家政策下他能享受到的權利,這也是政府服務群眾的清單。(記者 胡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