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新戰略,這既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推動力。但當下及未來一段時期,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要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農業就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農村就必須以制度、政策創新為開拓,全面發展高效高值、綠色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最終實現“四化同步”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宏偉目標。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十二五”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出現了一些革命性的變化。
在基礎設施方面,隨著我國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投入,通路、通電、通網為農業現代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2015年,我國農村社區通路、通電、通電話接近全覆蓋,“一站式”“一體化”互聯網服務迅速向基層延伸,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思想意識上,農民與外界的接觸交流越來越頻繁,使得鄉村與城市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在職業化發展方面,這一時期,農村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農民的職業化水平和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被視為“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七大群體之一,也是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的根本途徑。未來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農村的主導力量,職業化和專業化將是這一群體的最鮮明特點。
在新農村發展模式方面,我國一些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現代化發展較快,有些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為我國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實踐經驗和示范效果。浙江和江蘇在新農村建設中形成了兩種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其中,浙江以民營經濟為主導,主推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全面建設新農村;江蘇則以農村集體經濟為主導,主推多功能農業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美麗幸福鄉村建設。
在生活方面,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隨著農民收入逐步增加,農村住房質量和外觀、室內裝修也大為改善,家用電器種類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升;村莊整體布局逐漸美觀,農村生活環境和質量不斷提高。隨著中央和地方對農村地區文化事業投入的增加,農民的現代化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農村地區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多,圖書館、閱覽室、科技推廣站等設施正在逐漸建立和完善;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各種文化演出不斷,不良社會風氣逐漸減少,農民精神面貌積極向上,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
在看到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依然不能忽略未來面臨的挑戰: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面臨很多困難、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較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糧食產量止步十二連增、農業現代化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資源嚴重缺乏、中小學撤并問題突出等。
如何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其關鍵在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努力走出一條農民增收、生產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首先要依靠科技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如設施農業利用高科技溫室或植物工廠,控制植物生長的所有要素,讓植物在最優化的環境中生長。又如將高附加值作物有效成分進行工廠化生產,或珍貴植物有效成分改為常用作物生產等。這樣不僅能達到農業生產高效、高質、環保的目的,還能讓農民就地就業,成為產業工人,大幅增加收入。
其次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利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特有名優產品,進而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以西藏為例,其地理自然環境特殊,導致農業發展相對落后,如果在該地區發展溫室農業,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廣闊前景。
同時要適度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學習國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引進再消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彎道超車。如發達國家在涉及農業大數據的精準農業種植方面的探索;通過技術手段收集分析降水、溫度、土壤種類和作物生長周期信息,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和解決農田存在的問題;采用計算機自動控制、衛星定位、傳感、遙感和數據庫以及網絡技術,實現全自動化播種、施肥、噴藥。
總之,農業現代化就是要集成各項最前沿科學技術成果,整合各領域科技資源,以實現農業生產高效、農民增收;同時農業現代化也包括農村教育的現代化,要實現教育公平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創新發展之路,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
作者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7年8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