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靠、要”思想是最大的貧困,安于現狀是最難治愈的頑疾。如何激發貧困戶的主動性、積極性,把“要我富”變成“我要富”,催生脫貧的內生動力,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筆者認為,要以情感人、評比激勵、以獎代補等方式,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在活力,讓貧困戶變“配角”為“主角”,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以情感人,變“一廂情愿”為“同舟共濟”
首先,要真心幫扶。扶貧干部要帶著深厚的群眾感情參與扶貧工作,動真心、動真情、傾心幫扶,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一對一融進去,真正走進他們內心。
其次,要送信心。通過每周、每月、每季定期走訪,以及扶貧濟困日、春節慰問等走訪慰問活動,定期與不定期相融合,撲下身子、邁開步子,積極走村入戶,了解貧困戶致貧原因,講解當前扶貧工作重點,理清扶貧思路,共商脫貧措施,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與此同時,以巡回演講、送資料入戶等形式宣講脫貧攻堅先進事跡,激發貧困戶自強自立的信心,讓他們立下“脫貧志”。
最后,要送溫暖。主動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幫助解決住房改造、子女入學、醫療救助等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幫扶,并及時將最新的扶貧政策、捐助的物資善款送到他們手中,讓貧困戶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的關懷。
以評比激勵人,變“扶著走”為“主動跳”
探索建立評比、激勵工作機制,召開由鎮、村干部、貧困戶參加的扶志點評會,讓干部與貧困戶面對面點評,激勵貧困群眾自我加壓,教育引導貧困戶學習先進、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如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紫石崖村召開扶志點評會,建立扶貧工作紅黑榜,一些發展產業好的村民,上紅榜,而一些對自身要求不高,發展產業主動性不強的村民,則上了黑榜,并將紅黑榜放在村委會最顯眼的位置,激發貧困戶脫貧志氣。
以獎代補,變“獨角戲”為“雙人舞”
一要獎勤。加強貧困群眾就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企業面向扶貧對象招收員工,積極引導貧困戶的資源、各項扶貧資金入股相關產業項目,并規定貧困戶必須參與產業項目建設、運營等相關工作,完成一定工作任務才能獲得年底分紅,充分激發貧困戶積極性。如,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長沙村以扶貧種苗、資金入股當地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并規定貧困戶必須入社打工賺“工分”,完成每月的日常工作任務,才能拿到年底的分紅,對賺“工分”最多的貧困戶,額外給予現金獎勵,充分調動貧困戶勞動積極性。此外,采用以購代捐的方式,長期定點收購當地綠色生態產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村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實現產業增效、群眾增收,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二要獎優。制定出臺精準脫貧扶持獎勵辦法,從產業發展、教育扶持、醫療救助、金融扶持等方面,對符合脫貧摘帽條件且積極配合的貧困戶進行優先獎勵,激發貧困戶主動參與脫貧摘帽的熱情,引導貧困戶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如,廣西靖西市出臺政策規定,達到“八有一超”脫貧條件的貧困戶凡主動提出申請并通過認定實現脫貧摘帽的貧困戶,領取獎勵資金。
作者單位:惠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綜合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東扶貧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