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本忠等:開展農村社區建設 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 作者:陸城街道黨政辦調查組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25 錄入:吳玲香 ]

——十里鋪村構建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情況調查

十里鋪村,因古有商賈云集,開鋪成市于此,因此得名。全村版圖面積10.5平方公里,耕地3509畝,轄8個村民小組,1632戶,4233人。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黨員181名。201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2萬元。

在深化農村改革進程中,近年來該村以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引領,以構建新型鄉村治理體制機制為目標,以增強農村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為重點,以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為動力,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對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衛生室農資超市進行了重新選址建設,完善了東陽光多晶硅項目安置還建小區功能,結合全市項目搬遷,規劃了占地131畝的安置還建新區;并對農田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進行整治,著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以人為本解難題,構建新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把解決農村居民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不斷滿足農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上花氣力,下功夫。

(一)村民不跑腿,服務在社區。按照高標準建設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衛生室、老年人活動中心、圖書室的要求,規范配套,功能齊全。目前已成為村民的政治中心、服務中心和文化中心。69個群眾服務事項可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一次辦結;衛生室按標準建設進行設施配套,為村民就醫提供了方便,做到了小病不出村;老年人活動中心設有棋牌室、配有健身器材,使老人們老有所樂;圖書室現有圖書3500余冊,內設留守兒童學習室,為留守兒童輔導學習。提高了便民服務質量,也讓黨員干部在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推進了“一站式”管理服務。

(二)務工不出門,就業在園區。該村與陸城、枝城左右相連,具有“一肩挑兩城”的得天獨厚區位優勢。2005年,宜都市“一號工業園區”規劃實施,各種項目相繼動工興建,十里鋪村現已成為典型的園中村,目前轄區內企業已達43家。就業是民生之本,針對人員就業難的問題,他們采取挨家挨戶地對居民發放便民聯系卡,從摸清情況入手,通過入戶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了解居民失業情況,重點了解和掌握人員的個性、技能、工作經歷、就業意愿以及面臨的困難等第一手資料,心中建起一本明細賬,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目前,安置就業就業人口900余人,每人年收入平均在26400元左右,增加收入近3000萬元。為全村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健身有陣地,居住在小區。隨著市工業園區的茁壯成長、招商引資工作的不斷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拆遷安置已成為服務項目的工作之首。2013年經市政府批準,規劃興建十里鋪村新區,統籌安置全市項目拆遷戶。安置還建新區緊鄰寶塔路,距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陸城2公里,交通區位十分便捷。新區建設堅持以設計標準化、居住集中化、創建特色化的“三化”標準,建設綠色、生態、休閑、宜居的安置還建新區。新區紅線規劃總面積132畝,由村黨群服務中心、綜合休閑廣場、低層住宅區等部分組成,其中,黨群服務中心占地面積6畝;安置還建新區規劃面積126畝;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1200萬元,分三年實施建成。整個新區建筑密度27.97%,容積率1.16,綠化率35.8%。目前,文明小區已全面建設完成,道路綠化、路燈等設施全面配套,同時建設了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每天傍晚有上百名村民在廣場跳舞健身,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還建新區正在加緊建設。

二、產業發展當重點,滿足居民兩個文明增長需求

農民要富起來,靠的是經濟發展。圍繞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需求,該村抓了四項工作。

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立足柑桔品質抓提升。2012年注冊成立了“龍云山生態合作社”,正確引導全村廣大農民走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柑桔種植技術的應用推廣,通過合作社組織、管理、銷售及合作社基地示范帶動我村柑桔品質不斷上升,全村柑桔銷售收入去年達560萬元,比上年增收20%。立足花卉苗木抓增收。該村于2009年成立了十里鋪村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走出了一條為民增收路子,全村現有4大家苗木生產基地,面積達450畝,解決就業210人,銷售收入3500萬元。

二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為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積極鼓勵個體經濟、服務業的發展,農民收入渠道增多。先后新辦起22家農家樂、理發、修理、肉食、超市,我村克服人均耕地不足的瓶頸,發揮勞動力資源充足和傳統技術優勢,村打工者協會積極引導農民外出發展勞務經濟,拓寬增收渠道。依靠打工志愿者協會解決剩余勞動力,現有常年外出務工人員800余名,實現了年務工收入2000多萬元。個體經濟和勞務經濟已成為全村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去年這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2萬元,這與領導要求和老百姓的期盼遠遠不夠。今年該村作出了以“兩城(陸城、枝城)四路(宜張高速路、宜華一級路、九號路、雙城路)一園(十里鋪工業園)”為依托,實施“一路(發展路)一區(十里鋪新區)一園(商貿物流園)”的建設規劃,努力打造宜居村莊。建設120畝十里鋪現代商貿物流園,發展城郊服務業,帶動農民增收,全力沖刺“全市十強村”。

四是開展村莊環境整治。村投資420多萬元,對35公里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如今全村所有道路、小道,包括田間作業道全部實行了水泥硬化。在鄉村清潔工程上,村投資13萬元,實現了村民垃圾全部袋裝清運,徹底解決了臟、亂、差現象,使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整治亂堆亂放、違章建筑、塵土雜物,具體達到門前無豬圈廁所圍墻、花壇無雜草雜物、庭院無亂堆亂放、墻體無亂貼亂掛、沿路無危房舊舍、村莊無亂搭亂建、路肩無雜草淤泥、邊溝無雜物堵塞、路邊無亂停亂放、路旁無亂植亂種“十無”目標。

2017年,十里鋪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2.016萬元。全村有1610戶住進樓房,1632戶村民全部用上自來水,并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其中1345戶用上了寬帶,1320個家庭擁有小轎車,98%家庭擁有摩托車和三輪車,有780戶完成了“一池三改”,超過90%戶用上了沼氣和天然氣,超過90%的用戶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還有近1350戶實現了庭院凈化。社會保障制度實行率9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危房改造、大病救助、“五保”、低保、貧困助學等實現應保盡保,并按標準實施,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三、民主管理得人心,清純和諧鄉風吹拂村莊大地

通過各種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了凝聚力,促進了和諧。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村黨總支現有黨員184人,下設4個黨支部。村委會下設婦女聯合會、計劃生育聯合會、治保調解委員會、民兵連、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工會聯合會。

二是不斷加強學習。實行村“兩委”、村務監督委員會“三委”聯席會議制度,每周召開碰頭會。強化黨建引領,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經常性組織黨員群眾交心談心,抓實黨員“雙五星”創評、“雙指數”管理。村組干部包組聯戶、每戶必訪,進百家門、解百家難。

三是推進民主管理。村“兩委”班子全面推行民主化、法制化管理制度,辦事重民意,決策講民主,認真落實五事制干群互動工作法,通過群眾詢事、干部論事、代表議事、公開辦事、群眾議事的五個程序,使廣大村民享有“四權”。凡涉及到村里大事和大多數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都要通過黨員議事會、村民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大會和市鎮人大代表討論,公開操作,投票表決。調查顯示,該村廣大村民對本村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民主議事的滿意度達到了95%。

四是抓好活動載體。2017年4月,成功舉辦“村企聯誼慶五一,軍民共建文明村”文藝匯演,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和諧示范戶”、“項目建設帶頭人”、“孝老愛親模范”、“先進共產黨員”等評先表彰和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進農家”等系列活動,全村形成了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勤勞致富、尊老愛幼的身后氛圍。

五是推進依法治村。為提高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在全村深入開展“七五普法”教育活動,引導村民自覺做到學法、用法、遵法、守法,建成8個治安中心戶。目前,我村已實現“七無”目標,即無賭博、無盜竊、無迷信、無斗毆、無吸毒、無重大刑事案件、無重大安全事故。

近年來,十里鋪村先后榮獲湖北省“三農”檔案工作示范村、湖北省衛生村、省級“宜居村莊”、“生態村”等榮譽稱號。村民們作了一首打油詩抒發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居住在小區,幸福美滿在家里;勤勞工作在園區,美好生活圍著你;享受服務在社區,互敬互學解難題。”

面向未來,十里鋪村黨總支一班人信心更足,意志更堅,將進一步創新思路,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提振精氣神,釋放正能量,為全村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文明和諧,村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定而奮斗。

(作者:陸城街道黨政辦調查組;參加調研人員:魯家葵 羅凌云 王本忠 杜玉 陳濤 ;執筆:王本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 思思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欧美理论电影久久网站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