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一脈相承,又有升華,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任務是什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由此可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先的也是最根本的任務。
產業興旺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根本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和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民富裕的可靠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只有把真正鄉村產業振興起來,才能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真正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如何實現產業興旺,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明確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為產業興旺指明了方向和正確道路。
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并與城市產業鏈接,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們通過對農村產業進行綜合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特別是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與城市消費產業相鏈接才能可持續發展。
農村產業與城市產業相鏈接,就是現代農村產業發展要立足于城鄉市場。產業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產品要與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相鏈接,與城市龍頭企業的引進、科技人才指導、科技項目結合無縫對接起來,特別是與城市居民的旅游業、餐飲業、食品業、建筑業、加工業、養老業、健康業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與城市居民無限的消費需求與農村產業牽線搭橋,開花結果,這樣現代農業產業園才能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產業,要大量吸收民營投資。讓民營經濟占主角。我的家鄉湖北麻城夫子河鎮傅興灣村的湖北壟上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總占地面積3000畝,現建有標準化生態牧場500畝、標準化羊舍4棟、苗圃基地600畝,總投資約1.2億元,著力建設黑山羊示范養殖場及標準化生態牧場基地。
產業興旺的關鍵生產城鄉消費急需的優質農產品。如湖北英山縣神峰生態循環農莊,是民營企業家2013年回鄉投資1.45億元建成的,公司現有產業園5000畝,二級基地33個,9200畝,2016年實現產值2億元,他們面向城市市場,運用科技手段和方法,主要生產城市居民需要的綠色無公害農副養殖產品。山莊的種植業,全部采取人工除草,不用化肥農藥,不用農藥。養殖業不用激素,香甜好吃。種養業產品特別受到全國各大城市居民的歡迎,同時發展城市旅游業,因而,生意紅火,銷售量大。
農村產業興旺的根本是面向城市市場,產業園的規劃和興建以及長期發展要與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相鏈接,與城市三產相配套,不能單打一,不能彼此脫節。要依托和引進城市的民營企業和龍頭企業帶動,運用先進的經營理念,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產業園,要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科學制定產業園規劃,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板塊。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支持,鼓勵地方統籌使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相關項目資金,集中建設產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要吸引城市科研機構和人員進入新型產業運營發展,建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營銷,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帶動農村全面富裕。
(作者簡介:傅光明,湖北省財政廳高級經濟師,省作協會員,省詩詞學會會員,省財稅審詩詞分會副會長;付博文,供職湖北麻城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工作,已在中央省市報刊雜志發表散文多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