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盛頓召開的IMF和世界銀行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演講指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實現7%。實際上,2016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中國經濟之所以有超預期表現,除“穩增長”政策作用外,以新型城鎮化為引擎的內生驅動增長,釋放出巨大動能。
周小川行長在演講時指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家庭部門消費的快速增長。今年1-8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消費對象逐漸從傳統的商品轉向服務。因此,服務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5年之前的40%上升為當前的55%。巨大的內需潛力被釋放、被激活,經濟增長顯現出強大韌性。
本世紀初,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世紀論點”,即中國的城鎮化將是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的兩件大事之一。一直以來,由于城鄉二元分割、社會保障均等化不夠,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0%-40%,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5-20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7.93億,但城鎮非戶籍常住人口達2.45億,占比達31%。同時,還有1.5億的“留守人群”待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全面提速。“以人為本”,即進城人口融入城市,漸進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城市化紅利,也即“新型城鎮化”。到2020年,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縮小2個百分點;1億農業轉移人口將在城市落戶。五年來,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如各大城市相繼降低戶籍門檻。京滬深等超大、特大城市,以回歸居民管理的居住證代替流動人口管理的暫住證,并以積分制、排隊制,建立起常住居民努力工作、貢獻城市、融入城市、分享紅利的“激勵相容”的機制。
另外,針對進城農民、外來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基本建立。近年來,“新農保”、“新農合”、大病傷殘和孤寡救濟等保障形式在農村基本實現全覆蓋。土地保障形式不斷創新,比如農民進城后,農耕地對外承包、農業產業化入股,政策上完全保障“離鄉不離土”、“人走地不走”,不得強行要求進城或“上樓”農民退出宅基地、退出承包耕地。而且,近年來就業地城市也將最低收入保障、社會救助、住房公積金等擴展到非戶籍人口。由此,針對進城農民、外來人口,以“土地”+“社保”為主要內容的、“兜底式”的保障體系初步建立。
同時,近年來“互聯網+”、通信“村村通”拓寬視界,進城工作帶來財富效應,道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大規模鋪設,降低了城鄉交流融通的成本。新型城鎮化之蓬勃也史無前例:一方面,子女在城市“扎根”的,父母或進城養老、或進城帶小孩;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年幼或未在城市“扎根”的,舉家流動,父母進城“邊打工、邊陪讀”,或幫助子女購買住房。此外,農業產業化、機械化大發展縮短農忙(三個月左右)時間,“農閑進城、農忙回鄉”也已常態化。
近年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市場快速回升,甚至在“去庫存”政策邊際效應減弱、熱點三四線城市啟動調控之后,仍保持在高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基礎設施跟進及一系列配套改革下,新型城鎮化將內需潛力完全釋放。未來,房地產租賃市場崛起、租售共享推進,不僅將實現外來人群“扎根”城市的夢想,還將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
作為城鎮化高級形態,城市群在過去5年發展迅速:“八縱八橫”等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落地”;京津冀、珠三角和長三角等跨行政區域公共服務和產業統一規劃開啟;以中心城市為樞紐的高鐵、快速干線、軌道交通建設不斷向外延伸;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空前強化,城市群實現“1小時”通勤和生活。
由此,中心城市外圍區域大規模開發(包括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軌道交通及沿線新市鎮建設、站點高密度開發、城市更新等開啟。另外,中心城市與次中心、城市群內其他中小城市在產業鏈上實現重構。比如,在京津冀一體化框架下,北京積極疏導非首都功能,探索“通州副中心—燕郊”、“北京—雄安新區”統一規劃、功能重新布局;深圳制造業向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及泛珠三角轉移;面向深莞惠、粵港澳大灣區,華為、騰訊、順豐等信息、高端制造和現代物流企業重構“研發—制造—物流”產業鏈新格局,這些都將深度挖掘新型城鎮化紅利和釋放全要素生產效率。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發文,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此后,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均衡發展的載體和創新形式,小城鎮建設、宜居新村導向的農村危房改造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越到農村基層,居住條件、公共服務水平越低,存量房質量及公共配套越亟需改善。借助街道硬化、安全飲水、村村合并、垃圾集中處理、通信網絡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廣大基層農村也享受到城市化紅利,生產生活開始向城市靠攏。到2030年,“三個一億人”戰略全面實現,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66%,新增城鎮人口3億左右,相當于現有城市常住人口的近40%。未來5年,新型城鎮化及各項配套改革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內需增長和經濟轉型引擎的作用也將進一步夯實。
作者單位: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證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