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說這個提議讓國人振奮,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又一次新的征程。
改革開放40年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40年,在這40年中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新的中國毅立于東方,重振世界民族之林。十九大之后新的征程即將啟航,鄉村振興戰略,能像前40年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有世人矚目的成就,只有讓時間加以證明。
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了,具體怎樣實施還得進一步探討。
根據我們亳州市譙城區近十年的農合發展探索和農村現狀開看,談談我對鄉村振興的理解和實施的路徑,以促進鄉村振興的進一步實施。
鄉村振興顧名思義鄉相對于鎮要小一些,相對于村要大一些。村講的是行政村以下所轄范圍,既然是鄉村振興那就得研究和探索在鄉以下怎樣得到健康發展。
鄉村振興計劃,如果這些村能得到發展,那么生活在這些村莊的農民將會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安定團結的美好家園。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要全盤考慮,密切部署,作為一個區域農合發展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發展鄉村,農民主體是第一,政府支持最重要,產業發展是基礎。
農民主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沒有農民的參與,再好的戰略和計劃也實施不了,城市化大發展靠的是商人開發商,但剝奪的是農民的合法權益,鄉村要發展必須要靠農民,想辦法讓農民參與進來這是一個大學問。
讓農民參與開展鄉村建設,就需要組織載體,目前農村的組織載體有村委會和農民合作社,從整個國家的社會治理模式看農民合作社將是主要承接主體,也必然是未來承接鄉村振興計劃的主體,因為農民合作社是農民與農民之間的聯合,是農民自己為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提高經濟收入的一種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沒有歷史的包袱,習近平總書記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硬了才能開展農村發展的工作這是前提。
鄉村發展離不開黨的理論指引,黨是群眾的主心骨,也是組織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沒有黨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做理論指引,組織不起來廣大的農民群眾,這是核心中的核心。政府支持是鄉村振的物質保障,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幾十年來我國積累了大量的物質基礎,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這需要政府制定切實的辦法來落實各種惠農資金以促進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巧婦難做無米之吹,希望政府真正站在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的角度,為農民著想,為三農事業的發展著想。
常言說:“文化凝聚人心,團結才有力量”,我國文化有幾千年歷史,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道家文化,儒家思想,佛文化,近期有紅色文化,這些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長盛不衰,是我國大漢民族的精神脊柱,要大力弘揚,以促進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目前全國地某些鄉村已經自然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發展優勢,這些優勢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區域性較強,別的區域無法模仿的優勢,可以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如中藥材的云南三七,東北貂皮人參鹿茸,安徽亳州白芍等等,這些都有獨特資源優勢,圍繞這些優勢,開展農業經濟產業發展,將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亳州市譙城區農民合作社聯合會 2017-11-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