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十九大會議多個方面的內容,直接關乎鄉村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貧困鄉村減貧脫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鄉村、鄉村文化遺產與文物保護利用等等,這些話題共同迎來了有史以來最接近文明鄉村、理想鄉村生活的歷史時刻。
當前政府作為鄉村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黨的領導、國家政策指引的原則下,民間社會、城鄉群眾如何有效地融入到這一歷史偉業,不添亂、不跑偏,亟需探索出最有效的路徑。一個個微小但熱忱的愛國愛鄉的普通群眾,希望與黨和國家一道參與發展過程中的苦與樂,收獲辛勤付出后的精神喜悅,體現為國為鄉的社會責任,開辟更多通道和機制讓普通群眾有更多參與的機會,在生斯養斯的土地上為后代留下一點微小個體的驕傲。
越來越多的青年在城市化發展浪潮中返鄉反哺,圖為廣東順德的大學生利用假期返鄉調研
第一:發揚新鄉賢精神,逐步確立新鄉賢作為生力軍、主力軍和先鋒軍的作用
時代的發展召喚著一個古老的群體,以符合新時代、新法制、新理念的形象重回鄉村振興的舞臺,他們就是新鄉賢。一群愛國愛鄉、有力有為的進步群體,為鄉村修路搭橋、助學養老、修祠建館、立章續魂,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手段履行鄉土社會自身的社會責任,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具有當地特色的精神文明,通過一代兩代多代的新鄉賢成長,為鄉土社會播下長治久安、文明繁榮的內生力量。
廣東中山古村之友張華森,放棄企業的工作回到村里推廣家鄉方言、傳播食俗文化
第二:融合鄉土文化繁榮,構建多元繁榮的社會主義文明花朵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華夏大地有56個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更有各個家族、各個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家訓、族規、祖地建筑、風俗等文明形式在新時期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
2017年,在古村之友新鄉賢平臺籌集到資金和資源的杭州蕭山民間抗戰紀念館
他們具有凝聚當地群眾的傳統基礎,具有深厚的文化認同基礎,一股自下而上的積極力量,正在這些文化復興的召喚下彰顯出拳拳斗志。一大批自發新建的家史館、村史館、鄉賢館、名人紀念堂、宗教場所等,反映出各地群眾對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內生渴望和由衷的自豪。
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復興載體
第三:弘揚民間社會的慈善和志愿精神,讓仁愛行動蔚然成風
功利存一時、仁愛傳千年。凡歷經曲折而仍舊昌盛的家族與地區大都以“仁愛”立基,鄉土社會里有義莊、善堂、恤孤堂、育嬰堂等民間慈善機制,他們形成了所在地區的民間慈善土壤,是現階段公益慈善事業的傳統經驗。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愛心人士、社會賢達也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下投身到公益慈善事業,并不斷豐滿自身生活和精神升華。
甘肅古村之友李本池,把廢棄的窯洞和稻田改造成村民活動基地
但是,當前民眾自主有序地開展公益慈善行為,還面臨著大量的制度藩籬,積極行善、自主行善、持續行善的土壤仍舊貧瘠,但慈善事業終究屬于人間正道,未來也一定能實現。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公開提及文中子的一句名言,大體是:”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義”是文明、慈善的概括,“義”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和體驗后才能形成的正知正覺,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義”需要內容建設、制度建設、主體培育等系統工程。
中國社會發展進入到由速度到質量、由效率到正義的換擋,既要關注干的結果,同時更要關注干的過程,尤其在文明建設、慈善建設領域,過程中更大范圍參與的價值大于呈現出的結果,也更能調動公眾的認同感和美譽度,這樣才能成為四兩撥千斤地激活文明鄉村、文明城市、文明社會的永動機。
作者系古村之友創始人、北京大學碩士、長江商學院EMBA在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