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重來,我仍然會做一名獸醫,帶著藥具箱子,穿梭在天高地闊的鄉村?!彼绱苏f道。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飛”人才戰略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課題組院士專家、廣西發展戰略研究會專家、家畜傳染病學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近日,圍繞動物傳染病防控等話題,科技日報廣西站站長、海南站站長江東洲與陳煥春院士展開了全方位對話。在此分享部分內容。
自小便與牲畜結下緣分
江東洲:在普通人眼里,您是一位頂尖科學家,始終戰斗在動物病毒學研究前沿領域;在農民眼中,您是關心養殖戶疾苦,能睡棚屋、下豬圈的“守護神”;在同事學生眼中,您是位溫和敦厚的長者,是實驗室最后關燈的那個人。您是如何將人生道路與動物疾病的研究緊緊拴在一起的?
陳煥春:我是土家族人,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一個農民之家,家境貧寒,兄弟姊妹五個,我身為長子,從小就過了很多苦日子?,F在回憶起童年往事,卻都是溫馨的記憶。我記憶里最深刻的畫面,就是每天放學后,父母都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們關在吊腳樓的閣樓上,然后搬走梯子,作業不寫完就不準下樓。父母這樣做,是因為父輩都是大字不識的文盲,長久以來深感沒有文化的苦楚和煩惱,于是惟愿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復自己的命運。
1972年,19歲的我被推薦上了華中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學習。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倍加珍惜,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基礎課和專業課,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機會豐富臨床經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1976年,原本打算回老家基層獸醫站工作的我被留校任教,并被分配到家畜外科學教研室。就在畢業后不久,我帶學生到湖北天門實習,發現當地流行一種耕牛的腹瀉病,導致許多耕牛死亡,農民無牛耕地,只得用人力來拉犁春耕。這樣的場面,讓我看了非常難過,由此萌發了從事家畜傳染病研究的信念。
此后,我便轉到微生物傳染病教研室,積極參加豬血痢和口蹄疫等科研和教學,廣泛地向武漢各相關醫學微生物的教學科研單位前輩和同行們請教。通過虛心的學習和大量的科研與教學實踐,對微生物學領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越來越發現這個領域的博大和高深,我決定找機會走出去接觸世界最先進理論和技術。
1984年,我被教育部公派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獸醫學院醫學微生物、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所留學,師從國際著名動物傳染病學家、德國獸醫學會20多年的資深主席Mayr教授。到了慕尼黑大學,我面臨的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問題。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每天上午在實驗室工作,下午就去學德語。
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德語水平,我經常利用德國人喝咖啡的機會,請別人幫他念報紙上的文章,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復述出來,再對著報紙糾正練習。三個月后,順利通過了慕尼黑大學的德語考試,開始攻讀獸醫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了多篇備受關注的研究論文,還解決了一個世界性難題——建立牛冠狀病毒抗原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方法,被歐洲國家許多實驗室采用,作為常規診斷方法。
我贏得了導師的信任、德國人的尊敬,并換來了慕尼黑大學獸醫專業的博士學位。Mayr教授想把我留在研究所工作,我向導師表達了自己希望回國發展、為祖國動物傳染病防治做貢獻的志向,婉言謝絕了導師的好意。
1989年1月,我登上了回國的航班,并隨身帶了三種東西,一是書籍和資料;二是一些血清制品、各種標記抗體、單抗和生物制劑;三是帶了各種不同型號的加樣器和滿滿一行李袋的加樣器用塑料槍頭(因當時國內很少有賣的),用液氮罐帶回20多種傳代細胞。這些都為我回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氐饺A中農業大學后的我,比任何時候都有緊迫感,克服了科研用房緊張、實驗室條件不足、水電設施老化、儀器設備陳舊等種種困難,在學校的獸醫院初步成功組建了動物病毒研究室,開始開展病毒學研究工作。
樹立綠色健康養殖理念
江東洲:“少打針、少用藥、環境友好、綠色健康養殖”,這是您從研究實踐中總結提出的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業養殖新理念。這些理念和技術方案對提高養殖業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是動物農業大國,卻是出口小國,生豬的疾病防治便是瓶頸。您對于豬系統性疾病的防控有什么建議?
陳煥春: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對我國養豬業未來走向的看法。
首先是種。要把種業,把品種選育培育放在第一位??纯次覀儑倚笄蒺B殖種業的版圖,在國際上根本看不到。我們的種業,外來品種要本地化,本地品種要國際化,要利用國內國外兩種優良品種資源,按照我們的需求,第一生產性能要好,第二抗病力要強,第三肉質風味要好,還要物美價廉等,來培養我們自己的新品種。有朝一日,中國的品種,中國的種豬如果賣遍全球,中國就由養豬大國變成養豬強國了,無論是種豬企業還是一般的養豬企業,種的選育培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是疫病。第三個是設施設備。今后養豬的設施設備都要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這樣,通過手機,豬場的老板就可以把所有信息都掌握了,也就可以指揮生產了。像豬病的遠程診斷,搞了好多年,一直用不起來,現在差不多了,一個手機,就能把你的豬場跟我聯系起來,你告訴我豬病了,我通過視頻遠程診斷,指導你趕快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把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些現代化的技術,信息技術,使用起來很便宜,也很方便,我們要用上。
第四個是營養。營養占養殖成本的70%,我國是飼料消耗大國,但我們的資源非常短缺,同時資源浪費還很嚴重。我們現在搞非糧食飼料資源,這是很好的。
第五個是環境,也就是糞污的處理。怎么把它通過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處理得干干凈凈。畜禽糞污,你把它放錯地方就是負擔,放對了那是寶貝。目前,在我國,即使把所有養殖動物的排泄物一點都不浪費全用上,也只占植物、作物對有機肥需求的40%,還有60%的缺口。現在的水果,梨子、蘋果、橙子,看上去很好,可吃起來一點味道沒有,就是化肥催起來的。養殖業治理環境污染的出路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而且,糞污還田,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第六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現在是第一大產業了。如果我們的養殖業、龍頭企業都搞,把這個產業鏈做全,不僅抗風險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成本會降下來。今后,不管是哪個產業,必須是質量上去,成本下來,這樣效益才能最大。如果不把成本降下來,你的行業和產業都是沒有競爭力的。
回到豬系統性疾病的防控的問題。當前豬病或者動物的疾病,包括人的疾病,都非常復雜,有本事的人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沒有本事的人則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化了。我國現在的疾病,我們就把它搞復雜化了。按說,搞傳染病的應該沒飯吃才能把病控制好,可現實是搞傳染病的都忙個不停,也就是沒做好。
那么,怎么理出一個頭緒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我看,就六個字。哪六個字呢?繁殖、腹瀉、呼吸。
養豬一定要效益上去??蓮哪壳翱?依然存在著制約效益提高的三大問題,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生得少,死得多,長得慢。
生得少是什么原因?繁殖障礙問題。死得多是什么原因?
我這里舉了腹瀉,當前是以腹瀉為主,腹瀉一來,整窩給你端掉。
長得慢是什么原因?很多是呼吸道系統疾病。必須要解決這三大問題。
先看第一類:繁殖。不外乎是細菌、病毒、寄生蟲這三大類生物因子或這三大類傳染性因子。病毒性疾病的問題有豬瘟、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病毒性起到主要作用,也引起繁殖障礙,也引起呼吸道問題。繁殖障礙主要是以病毒為主。寄生蟲就是豬弓形蟲,細菌性子宮炎可以忽略不計。對于防控偽狂犬病,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思路,必須在把所有的豬病都控制好的情況下,再做某個病的凈化才有可能,才有意義。偽狂犬病要選安全性高和有效性好的基因缺失疫苗,第二個是結合滅活疫苗可以提升免疫效果,第三個要凈化種豬群,再到商品豬和肥豬群,消滅這個傳染源,凈化。
再看第二類:腹瀉。腹瀉的關鍵是病毒。病毒有三個,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要把這個病真正消滅還得靠疫苗。但是我們疫苗的審批太復雜了,太嚴了。對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現在基本上可以用疫苗搞定。腹瀉能達到到90%,傳染性胃腸炎也能達到90%。此外,還有用微生態制劑控制腹瀉的。使用微生態制劑有幾個好處,第一,豬場沒臭味了。第二,沒有蚊蟲了。由于消化吸收加強,豬長得很好,就沒有腹瀉了。所以說,要加強科技創新。
再看第三類:呼吸。這一類疾病包括,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傳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桿菌等,往往一檢查80%、90%都是陽性,但是也有的場根本沒什么影響。有的,是細菌疾病沒控制好,沒有的,就是細菌疾病控制得很好,就是這個區別。
最后講講生物安全的問題。大家不要把生物安全看得那么神秘,做好生物安全其實只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我們人自身,進豬場的時候,在門口洗個澡,消消毒,進去穿里面的衣服,出來穿外面的衣服,這樣可以保證外面的病原不帶進去,里面的也不帶出來。二是車,做好拉出來或者拉進去的消毒工作。把這兩點控制好,生物安全就沒有問題了。再加上科學免疫,科學用藥。
科技創新的春天真正來了
江東洲: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霸谖覈l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痹谌珖萍紕撔麓髸?、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將迎來又一個春天。作為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您認為應當如何去適應新的發展形勢?
陳煥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和五大重點任務,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科技創新的春天真正到來了。要適應新的形勢、新的要求,要求企業家應有科學家的頭腦,科學家要有企業家的頭腦,這樣才可能迎來科技創新與市場經濟深度融合的春天。
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的專業領域是“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業生產”。三十多年前,人們吃不飽飯,更沒有肉吃。我當學生時糧食供應每月女生24斤,男生27斤,每個星期加一次餐,才能吃到二兩粉蒸肉。今天,人們飯吃飽了、肉吃夠了,供給有余,于是有了更高的需求,這就是要吃得安全放心、優質美味,而且還要價廉物美。這給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任務和新的目標。
三十年來,我和我的團隊耕耘于荊楚大地的養殖業這片沃土,以國家和行業的需求為導向,立足于學術前沿,堅持科研課題來源于生產實際,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服務于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以我國養殖動物新發重大疫病和重大人畜共患傳染病為研究對象,從病原學與流行病學、致病與免疫機理、新型疫苗、新型診斷試劑、新型藥物開發為重點,以動物疫病與人畜共患病防控為己任。在動物流感、動物結核、乙型腦炎、豬鏈球菌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豬偽狂犬、豬圓環病毒病、豬藍耳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副豬嗜血桿菌病等新發重大動物疫病等方面開展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成功產業化,用于生產實際,挽回了重大經濟損失,產生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從實踐中我總結提出了要“少打針、少用藥、環境友好、綠色健康養殖”的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業養殖的新理念。這些理念和技術方案對提高養殖業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長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活動中,我提出了要“創新、創造、創業”的學術思想,創新即創新理論、創新知識、創新技術;有了新的理論、知識技術,我們要創造出新的物種、新品種、新產品;有了新品種、新產品,我們要創辦企業,形成新興產業或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我一再說,我們培養大學生、研究生,不僅是能就業,更重要的是要能創業,我們要培養既能創新、還能創造、更能創業的人才。
“科技肩負重托,創新成就未來”,當今各行各業都在尋求轉型升級。我經過調研和思考,認為有6個方面應該成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科技創新的切入點:一是新品種培育,二是病蟲害草防控,三是科學合理的營養(即肥料與飼料),四是農業設施設備自動化與智能化,五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改善,六是農產品(食品)深加工。這6個方面既是創新的切入點,也是6個重大的產業發展領域;既是覆蓋全農業的產業鏈,也是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生長點。我建議今后在農業產業的科學研究中要突出強調“選題市場化、研究產品化、管理企業化、人才國際化”。我們在科技工作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黨、政府和人民的關懷與支持,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協作和奮力拼搏。我們要繼續艱苦奮斗、實干苦干、穩扎穩打,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攀登科學高峰,通過科技創新與市場經濟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陳煥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突發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委員、科技部973傳染病專家組副組長、863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家組副組長、農業部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新獸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等職。長期從事動物傳染病防控領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率先確定了豬偽狂犬病在我國的爆發流行,系統總結了該病的五大臨床癥狀,提出了我國豬偽狂犬病的根除計劃,成功研制了豬偽狂犬病油乳劑滅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乳膠凝集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診斷試劑盒和鑒別診斷試劑盒等多種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盒,為我國豬偽狂犬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豬藍耳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等新發傳染病和動物結核、豬鏈球菌病、動物流感、乙型腦炎等人畜共患病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發表研究論文6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先后研制了30余種動物用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4項,轉基因安全證書16個、新獸藥注冊證書16項,發明專利21項,部分成果轉讓企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和推廣應用,為我國動物疫病有效防控、養殖業健康發展、動物生物制品產業技術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先后獲得何梁何利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領導的研究團隊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牧智庫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