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紅柿背后的真相
最近看了一篇關于美國西紅柿產業的文章,在一個普通蔬菜的背后,是無法言狀的美國農業之痛。為了迎合人們對大西紅柿的追求和遠距離的運輸,美國的西紅柿產業使用大量的激素來控制生長,后期還使用催熟劑,為降低成本又大量使用來自拉丁美洲的廉價勞動力,他們生活艱苦,而且備受農藥之害。也就是說,所謂美國現代農業生產的西紅柿不僅在品質上是低劣的,而且還顯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剝削性,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還有社會問題。
曾幾何時,美國的農業被認為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他們以只占國家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全美國人,而且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他們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區域布局,大農場經營,大規模機械化,大規模化學品投入,大空間運輸。
然而,自現代農業加速工業化以來,伴隨而來的規模化弊病也受到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農產品逐漸在失去農產品應有的特點,被改造得已經像工業產品那樣,失去了靈性。而事實上,農業的生產客體,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真實存在。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現代化農業的背后,是那些來自拉美的整天辛勞卻無法吃飽飯的當代農工,他們不像中國的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就是農業工廠里工人的一部分,不但飽受著辛苦,而且飽受化學投入品的污染,以至于后代畸形率的發生奇高。所以有學者呼吁,美國的農業實際上像一群奴隸在勞作,在種植沒有人性的產品。
但從事西紅柿產業的那些經營者給出的答案,似乎也無可厚非。首先,消費者的喜愛,自然就成為生產者跟進的方向。自然界野生的西紅柿有好幾十種,但絕大多數并沒有現在擺在餐桌上的這樣又大又好看。只是人們的喜好,農業的育種家便在品種的選擇上向這一方面努力。其次,長途運輸與保鮮的矛盾是很難解決,只能適當提前采收,而且要讓西紅柿的表皮長得再厚一些,再硬一些,而果實里面的汁液少一些。第三,規模化是要講究效益的,那么為了提高效益,提高產量是必須的,所以必須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然而西紅柿所具有的風味,卻不一定能由化肥帶來,所以,我們只能忍受它的味道沒有那么濃郁了。
國人開始懷念過去的西紅柿
回到國內,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正在空前加速,那些發達國家農業工業化的弊端也在逐漸顯現。好多規模化種植以后的農產品,再沒有以前那么好吃了。我們最經常食用的西紅柿皮也是越來越厚,味道越來越淡。但今天,人們顯然不是有得吃就可以滿足,還是想吃得更好一些,找到那兒時的味道。這就天然形成了一個機遇,誰能破解工業化農業的弊病,在品質上面有一個新的提升,誰將贏得農業的未來。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容易的。
但最大的難點是,如果不選擇表皮比較厚的品種,那么在運輸中就容易破損;如果不早一點兒采摘,那么在運輸中也就很容易腐爛。如果能本地化供應的話,問題就迎刃而解,我們完全可以種那些好吃的老品種,也可以在成熟度達到九成以上再采摘,然后就近送到城里的消費者手里。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要實現農產品完全的信息對稱和產銷對接,目前還非常困難,即使種出了這樣好吃的西紅柿,而城里的菜販子也很難接受,因為一旦當天賣不掉,就只能倒掉。
顯然,問題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如果僅僅進行道德上的批判和抱怨,是沒有用的。校正工業化農業弊端需要新的智慧,使其逐漸符合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邏輯,得以持續下去。
互聯網幫助人們找到兒時的味道
幸好,互聯網的到來,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便捷的載體。在四川省,有一個叫王燕的姑娘,堅持去種那些好吃的老品種,然后在本地尋找可以銷售的渠道。最終他們發現,當運用互聯網把自己的西紅柿及時送到消費者手里,還有那些有長期固定需求的餐館酒店時,迎來的是皆大歡喜。這也在啟示著我們,只要信息化對稱了,完全可以實現蔬菜的本地化供應,而不再是長途奔襲,而現有層級的批銷體系也完全可以去掉中間化。這將是一場互聯網帶來的農業供應體系的革命。
要實現這一點,前提是要從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信開始。今天,他們之間還有著難以捅破的信任藩籬。其具體表現是,城里人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有著難以名狀的不信任,不管是綠色認證還是有機認證,甚至是用著國外的認證,在心底里依然都覺得不可靠,這是一種心理層面上的而不是物理層面上的不信任,需要從心理上建立一種可以信任的機制。在這一方面,日本的大地協會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長期以來的宣傳,讓消費者誤以為農產品可以長得很大很美,很整齊一致,而在現實中是很難辦到的,他們有的可能被日光曬傷了,有的可能被冰雹打傷了,還有的可能被蟲叮咬以后畸形了,有大也有小,有好看的也有不好看的,但這些就是真實的農產品。所以,要建立這種互信,必須從宣傳農產品真實的聲音開始,在那山那村那水那人生產了那樣的農產品,他們是真實的,雖然并不完美。這就是大地協會在初期所做的工作,通過這種宣傳,讓城里的消費者認識到了真實的農產品生產是什么樣子。
所以,今天農產品面臨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去傳播真實的聲音,在向城市的消費者推銷農產品的時候,也需要用事實去教育這些消費者。而在這一點上,目前套用工業品思維的農產品電商也是需要警醒的,美工越厲害的,客戶收到以后的評價也越差,因為真實的農產品其實就像你們家卸妝以后的媳婦,而不是鄰家濃妝艷抹的小妹。每一個推銷農產品的人,都必須有這樣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當然,日本大地協會在那個年代的宣傳依然是辛苦的,因為沒有互聯網,主要是靠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這個就是社交。今天,有了互聯網,有了十分便捷的質量可追溯體系,有了到處都存在的互聯網社交網絡,建立城鄉之間的互信,已經顯得那么觸手可及了。也就是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城里人還有他們的孩子們知道了真實的農村是什么樣子,真實的農業生產是什么樣子,真實的農產品是什么樣子?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允許農業可以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個性,接受它的不完美。于是許多新興的農產品銷售方式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包括最初的電商銷售,后來又演化為眾籌、預售、領養等模式,讓農業的生產方式在悄然間發生了演變。
而在最近,社群電商又風風火火的興起了。社群電商較之依托微信微博的社交電商又進了一步。一般是以居民小區為單位,由小區內一個孩子的全職媽媽或者其他有閑暇時間的人,專門負責聯系小區內有需要健康食物的這些家庭,再與農村可以生產這些食物的農民對接。與早先流行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不同的,也是最大的特點,其基于互聯網,是實時的、便捷的,也是可追溯的,大大增強了互信度和靈活性,加上有電商快捷的支付、物流和日益完善的冷鏈體系配套,讓一切顯得井井有條。這個時候就會發現,當城里人想吃上早先那種有味兒的老品種西紅柿時,就不再困難了。可以直接向農民下單,然后通過電商體系運送過來,中間還可以通過手機來觀察生產的過程,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實時與農民進行溝通。那么不僅僅是西紅柿,我們還可以吃上不用增白劑和其他添加劑的饅頭,也還可以有很多農民地里產出的,不用經過那么多環節,也不需要復雜的倉儲運輸加工,就直接可以送到城里的消費者手里。
當然,任何新的生產方式總是離不開生產組織的創新,在千家萬戶依然從事著小生產的前提下,要讓城里的千家萬戶和農村的千家萬戶逐一對接起來,依然是有難度的,還需要生產組織的創新和城里消費者的組織化。但是,只要開始了這樣一種可喜的探索,與互聯網的融合以及今后進一步的深入和廣泛性對接,也就逐漸在成為可能,我們的農產品生產將會逐步有深度的改變,在向我們曾經擁有的農業傳統適度回歸。
(作者系共青團陜西省委農村青年工作部部長,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