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相對于傳統商業流通而言,最大的特點是去掉了中間環節,實現了產銷直接對接。但帶來的挑戰就是,供應鏈必須強大,要能擔負得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直達的交易要求。相對于工業品而言,農產品的供應鏈一直是痛點,主要表現在:標準化程度低,漫山遍野都是貨,大量發貨時卻沒有貨,因為符合標準的東西不多,也沒有分級的習慣;快遞物流滯后,早先是快遞不通,后來有了快遞但不快,價格還不低;冷鏈運輸體系不夠健全,許多鮮活農產品運到以后往往腐爛變質,而能有的冷鏈往往價格不菲,豆腐賣成肉價錢。新冠疫情期間,直播助農活動大量開展,一方面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農產品供應鏈的短板,由此引發的售后問題不少。可以說,農產品電商想要走多遠,農產品供應鏈就必須有多強。
但讓人欣喜的是,農產品供應鏈的短板正在迅速補上,鄉鎮快遞直達接近全覆蓋,村級快遞體系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以順豐、京東等為代表的冷鏈快遞也有長足進步,農產品標準化正在電商的倒推下迅速改觀,特別是一些深加工的農產品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保鮮儲藏更加容易,網上銷售更是風生水起。以江門海鴨蛋的云展會為例,在快手主播辛巴團隊的助力下,2分鐘就成交45.6萬單,售出912萬枚,金額達到1050萬元;而早前的5月31日,江門海鴨蛋還在天貓平臺上創造了單天銷售18.3萬單的良好業績,登上了同類目的第1名。在可觀的數字背后,顯示出的是江門海鴨蛋供應鏈的底氣,從儲藏加工到分揀包裝再到快遞物流,供應鏈各個環節都實現了高效協同,不再擔心爆倉和引發售后問題。再加上成熟的品牌營銷和網上展會活動的開展,進一步促進了江門海鴨蛋行穩致遠。
江門海鴨蛋直播大賣的啟示是,農產品直播,功夫在詩外,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把直播背后的供應鏈文章做好,想大賣很難,一旦大賣則更難收場。其中的關鍵點在于:加強源頭的標準化生產,強化分級包裝,從原來的批發思維轉向零售思維,認真對待每一個顧客;下力氣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把鮮活農產品變成保持期更長的食品,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電商上走遍千山萬水;不斷地強化倉儲包裝物流快遞各環節的協同,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降費提速,讓農產品電商的上行之路更加“多快好省”;持續地加強品牌宣傳推廣,把一次性的爆款促銷活動變成長久的品牌消費習慣。
按照一般的規律,電商對產業的改造會從銷售端依次倒推到供應鏈、產業鏈,直至重塑價值鏈。從一些成熟的電商行業來看,已經度過了有什么賣什么的階段,到了要什么再生產什么的新階段,實現了柔性化的供應體系,個性化定制也開始普及。相信在未來,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深入推進,數字農業迅速發展,農產品定制化生產也會得到推廣應用,會讓消費者買到更加稱心如意的農產品,也會讓農民獲得更好的收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