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作為農業大省,湖南近年來農業發展成效顯著,但供給側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要順應新時代農業發展要求,多措并舉,加快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湖南農業綜合競爭力。
一、當前湖南農業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
1.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
湖南農業屬于傳統糧豬型結構,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55.6%,豬肉產量占肉類產品總產量的82.4%。高檔優質稻播種面積不足800萬畝,“三品一標”產品占農產品商品量比重僅為20%左右,市場需求較大的特色糧油、果蔬、特種水產、草食牛羊等供給不足。休閑農業仍多為農家樂釣魚、采摘、餐飲等業態,休閑農業的文化功能、觀賞價值、體驗作用遠未發揮。
2.農業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大不強。2016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5.6萬家,但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僅70余家,過100億元的4家。而同處中部的河南,有1家過1000億元,6家過100億元,近400家過10億元。二是農產品區域品牌“散、小、弱”問題明顯。作為傳統的魚米之鄉,湖南農產品品牌眾多,僅大米就有100多個品牌,茶葉“三品”認證的品牌達到150個,但有全國性影響力、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大品牌缺乏。2016年中國“十大”大米、30個最具影響力的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湖南均榜上無名。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低。全省農產品仍以鮮銷為主,2015年加工轉化率為3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四是農產品出口規模小。2016年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69億元,與山東(1075.3億元)、云南(296.5億元)、河南(200億元以上)等省相距甚遠。
3.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水平不高
一是農業生產以大水、高肥、重藥的粗放模式為主。目前,湖南主要作物氮、磷、鉀肥利用率僅在30%左右,2015年化肥使用量達840.13萬噸,農藥年施用量達12萬多噸,畝均用量高出全國20%,農膜年使用量約8萬噸,回收率不到80%。二是農田面源污染加重,產地環境惡化。據農業部門監測,2012年湖南省約25.8%的農田灌溉水和18.3%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4年,我省土壤酸化面積達到4100多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近七成。三是重金屬污染治理任務艱巨。目前全省重金屬污染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一。2013年的“鎘大米”事件,使湖南大米遭遇信譽危機,至今部分消費者對湘米質量安全仍心存疑慮。
4.農業現代經營體系不夠健全
一是土地規?;潭炔桓?。2016年全省流轉耕地面積2137.26萬畝,占承包總面積的41.71%,仍有近6成的耕地處于分散經營狀態。現有土地流轉存在不規范、穩定性差等問題,流轉期限普遍偏短。二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不夠規范。2016年全省家庭農場有3.9萬戶,但農業部門登記在冊的只有2萬戶,工商部門注冊獲得法人資格的僅1.2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實不符的多,如邵陽3283家合作社中近半數為“僵尸”合作社,常德100多家水果專業合作社中采用“合作社+基地+市場”營運的不到10家。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不發達。各類農業服務主體參差不齊,圍繞生產開展的全程社會化服務率不高。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擔保抵押機制尚未形成,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融資需求。農業保險不完善,賠付率低。
5.農業發展基礎條件有待改善
一是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比較滯后,基層農技服務力量薄弱,技術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一些市縣農業部門多年未新進專業人才。適合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的小型農業機械的研發不足。二是農田基礎設施灌排設施老化、損毀問題突出。全省灌溉水利利用系數僅0.43,農田機耕道“窄、差、無”問題突出,30%以上漬澇、漬潛中低產田地下水難以排出,農田輸配電設施建設滯后。三是農業設施用地供給不足。適度規模經營必然要配套建設一定的農資農機倉庫、烘干、和糧儲用地。但各地符合設施農用地管理政策的荒山荒坡、灘涂多數存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欠缺,致使農業設施用地有效供給嚴重不足。
二、加快推進湖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要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新趨勢,以深化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供給側壯大主體、提升品質、保障安全、創新模式;要通過優化環境、政策支持,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強有力保障。
1.順應現代大農業發展要求,著力發展壯大供給主體
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組織化,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動力。一是提質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更好地引導農民走合作共富之路,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特色產業為重點, 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合作組織,鼓勵農村能人、專業大戶、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農技推廣部門等牽頭發展合作社。突出重點扶持壯大一批示范社,力爭3年左右時間辦好1000個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10000家以上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示范社。示范社要健全管理機制,做強做優主導產業,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政府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通過財政資助和稅收優惠等方式,擇優扶持帶動能力強、富民效果好的合作社。二要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貴州塘約、河南南街村等地實踐證明,集體經濟依托鄉土相親基礎,經濟上更易成為村民同心協力、因地制宜多種經營、共同富裕的聯合體。要借鑒塘約村等模式,在全省各市州有選擇地培養一批集體經濟試點村,以加強村黨支部建設為核心,依托集體經營、選賢任能、民主管理、政府扶持等方式,積極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充滿活力的村級經濟體。三是提升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以創新、綠色發展為導向,繼續大力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扶持壯大一批產值過100億、10億元的大型優勢企業,使龍頭企業成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開放型農業的核心力量,擔當引領湖南農業大省走向農業強省的主力軍。四是創新發展各類農業生產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各自優勢,以產業鏈、要素鏈、利益鏈等為紐帶,形成管理規范、相對穩定、互利共贏的緊密協作關系,打造資源整合能力強、綜合實力強大的現代農業聯合體,以有力推動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與農業價值鏈的創新升級。
2.順應城鄉消費升級趨勢,著力提升供給品質
積極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品牌化,提高湖南農產品市場美譽度和占有率。一是著力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加大投入力度,推動各地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進程。要創造基地良好的生態生產環境,積極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全力推進綠色發展和品種改良,穩步提高稻米、果蔬、食用油、水產、肉類等大宗農產品優質率,加快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的示范基地。二是發展壯大品牌農業。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基地、行業協會等為主體,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特色優勢,廣泛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先進標準,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積極進行著名商標、名牌農產品的創建以及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注重提高品牌經營能力,通過市場化手段,有序整合現有農業品牌,使之做大做強;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協作,支持和鼓勵傳統農產品、歷史品牌產品的集中產區,積極申報原產地保護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打造農業區域品牌,推進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國際注冊。拓展農產品品牌化營銷渠道,組織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參加各類展銷活動,提高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加快實施農產品走出去戰略,組織優勢農產品外銷。政府要加大農產品品牌化扶持力度,完善品牌人才隊伍建設,財政對獲得各種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質量認證的企業和合作社以及對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單位給予獎勵。力爭“十三五”時期,湖南農業知名品牌數量明顯增加,形成若干各層次品牌有機結合的品牌集群,品牌農業對高效生態農業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
3.多措并舉狠抓農業安全生產,著力保障供給安全
緊扣農業生產各環節,形成農產品生產全產業鏈的安全保障機制,不斷提高湖南農產品安全信譽。一是注重從源頭保障安全。堅持好土好水生產好產品的理念,切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業土壤、用水等安全性監測,確保產品生產環境安全。對生產環境污染物超標的片區,加大整治力度;對長期難以根治的片區,考慮調整用地或種植結構。抓好種子管理,嚴禁未經批準的轉基因作物種植。二是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桿還田,加快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利用不同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環境特點,創新推廣互利共生的生態型種養結合模式,如“稻蝦共生”、“魚藕共生”、農業循環經濟等。三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監管要求,結合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健全布局合理、職能明確、專業齊全、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優化整合檢測資源,配備現代化檢測儀器設備,加強檢測機構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在規范生產規程、嚴格投入品管理、加強農產品檢測、畜禽產品檢疫、農產品準出、市場監督等方面不斷提高監管水平。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購置檢測設備,加強生產環節質量監控,為品牌農業創建提供保障。建立民間監督體系,形成食品安全問題快速反應機制。四是突出解決“湘米”安全問題。針對鎘大米的負面影響,采取切實措施恢復湘米信譽。加強重金屬污染區域耕地及農產品超標情況檢測,根據污染程度分區治理,進行耕地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加強鎘低積累農作物品種選育及應用配套技術研究,選育推廣鎘低積累農作物新品種。加強重金屬污染源管控,嚴禁新污染源產生。
4.推進農業融合開放發展,著力創新供給模式
一是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林牧漁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文化旅游等打破固有行業樊籬,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銜接、創新升級。著力增強新型經營主體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探索種養加結合、農文旅融合、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集聚等不同融合模式,通過訂單協作、股份合作、服務帶動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共贏的利益共同體。農業部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煽紤]財政出資與吸收社會資本結合,設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基金,以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農業嘉年華、田園綜合體、農業主題公園等農村產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二是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加快推動互聯網技術向農業全領域、各環節滲透,實現“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如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網絡和信息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生產各環節智能化、精準、數據化水平,發展精細農業;利用二維碼、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流通、消費的全流程信息追蹤;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產銷無縫對接。三是積極發展開放型農業。立足湖南農業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以特色化、規?;?、優質化、品牌化為重點,扶持發展湖南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打造湖南大宗農產品出口生產加工基地,培育壯大一批特色農產品出口強縣、強鎮。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境外生產基地與營銷機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借助國際貿易平臺推進農業“湘品出湘”。積極引進外資投資湖南農業,發展出口導向型農業。
5.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創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良好環境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性服務和綜合性服務相協調的多元化、多層次服務機制。一是加強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健全市、縣、鄉鎮、村各層次農技推廣網絡,完善省、市、縣、鄉、村各級動物防疫體系,強化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明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公益性職能,由組織、人社等部門制定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充實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切實加強知識更新培訓,著力提高農技推廣人員服務水平,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效能。加強監督考核,建立補助經費與服務績效掛鉤制度。二是積極發展經營性服務組織。強化農村供銷社在農資、農產品流通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農產品行業協會規范發展,提升服務功能。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利用自身資本、技術、信息優勢,成立農業專業服務公司。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新領域,鼓勵社會化組織發展加工、倉儲、冷藏、保鮮、物流、生態循環農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開拓市場預測、信息傳遞、人才咨詢管理、教育培訓等新領域。規范提升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聯合協作,組建農業服務超市,面向農業生產經營發展一體化全程式服務。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促進服務供需對接。出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考評辦法,開展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評選表彰活動。三是切實提升金融保險服務農業能力。強化金融支持農業發展政策,推進農村資產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拓展貸款抵押物范圍,開展農產品訂單和農業補貼等質押貸款。完善農村財產擔保辦法,鼓勵各類擔保機構提供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服務。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自身信用或產品訂單為聯結農戶進行貸款擔保。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鼓勵保險公司擴大保險品種和范圍,推進農民合作社等開展互助保險。進一步完善農戶征信體系,將各類經營主體和訂單農戶違約行為納入人民銀行征信體系,加大違約成本和處罰力度。
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完善財政支持農業政策體系,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增長高于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確保農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統籌管理機制,科學配置資源,提高使用效益;允許市縣因地制宜,整合各渠道資金,集中力量支持重點領域和項目。二是大力支持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發展現代種業,抓好糧、油、果蔬、肉食水產等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強綠色生產技術研究,在病蟲害防治、土壤施肥、節水節地技術等方面加快創新突破。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各地開展網絡化開放式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和技能培訓,舉辦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比賽。推動產教結合,支持高校和職教機構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重點企業建立復合型人才教學和實訓基地。三是保障設施農用地供給。適當提高設施農用地規模,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用地給予傾斜。對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電商、鄉村旅游等農村項目,實行用地計劃指標單列。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加快農村“五小水利”建設和庫塘溝渠清淤疏浚,在丘陵區和城市郊區加快普及節水灌溉。加快洞庭湖區灌溉和排澇工程、衡邵干旱走廊及大湘西地區水源工程等建設。
本報告獲得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隋忠誠的肯定性批示。
調研組組長:卞鷹(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調研組副組長:唐宇文(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調研組成員:蔡建河 屈莉萍 劉海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策研究報告》2017年第4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