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盧邁:農業供給側改革需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 作者:盧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7-08 錄入:王惠敏 ]

7月5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變革三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挑戰與對策》研究報告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產品層面的諸多短期結構性問題,但這些問題是更長期的資源要素稟賦、體制和制度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更要著眼于解決長期的結構性挑戰。

談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表示,要從中國現代化的全局來考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發展到當前階段各方面結構性矛盾推動的產物,也要服務于現代化的長遠目標。

報告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不斷上臺階,保障了糧食安全和各類農產品的供應,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和脫貧,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布朗之問”。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以及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一系列具有基礎性和關鍵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調整,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50%;人口城鎮化率即將達到60%,城鎮化增速將回落;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將買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高速增長時代結束;人口老齡化加深加快,進入深度老齡化;生態環境約束趨緊;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更多依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多邊主義國際秩序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這些變化將重塑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角色。農業仍擔負著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任,但是糧食安全的內涵和重點需要發生變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降低,但仍是吸納就業的重要部門。農業作為產業吸引力不足,直接制約鄉村社會的活力。農業對農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在下降,但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農產品總量供給充裕,但是在滿足更高消費水平上還存在質量和品類上的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需要資源要素投入,但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問題突出,受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農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但是多重因素限制了農業競爭力。

從長遠的現代化目標出發,農業需要在中國未來經濟社會中承擔以下功能:一是保障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二是滿足對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要;三是支持農民增收和縮小城鄉、地區收入差距;四是提升農村社會活力;五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推動整體生態文明建設。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資源要素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其中土地制度關系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農民和集體財產性收入的獲得、一二三次產業的深度融合,是關鍵的突破口。改革成效有賴于推動城鄉優質生產要素的聯合,農村“三塊地”改革要綜合推進和聯動。

報告還強調,要進一步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大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資和農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體制機制,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向綠色、清潔化的方向發展。此外,還需要完善農業相關的市場基礎設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優化農業財政支持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新時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記者 張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浪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电影在线专区 | 日本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 日本一道久高清免费的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