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灣,一個武漢市郊區名不見經傳的“失地村”、“空心村”,經過一番改造,一躍成為市民眼中的世外桃園——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今年以來,這里游客爆滿,前來這里投資創業或休閑旅游的市民應接不暇,本村過去外出打工的能人也紛紛回來創業。小朱灣圓了農村人的脫貧致富夢,也圓了城里人的山水田園夢。小朱灣今日之景象,從一個側面說明,武漢市“三鄉工程”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小朱灣,武漢江夏區五里界街道童周村下轄的一個自然灣,位于梁子湖畔,全灣29多戶,157人。4年前小朱灣破爛不堪,沒有像樣的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豬屎牛糞隨處可見,污水橫流。房子大多是土磚房,即農民說“土磚窩棚”,還有就是上世紀80年代后做的紅磚房。小朱灣僅有的700多畝土地租賃給了當代集團搞薰衣草園,沒有了土地,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中老年人則在附近建筑工地打點短工,因此,小朱灣是一個典型的“失地村”和“空心村”。
2014年5月,中國鄉建院的規劃設計和創建內置金融合作社團隊來到這里,協助當地政府打造一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鄉建院項目團隊成員吃住在村里,對小朱村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與當地村干部和村民深度交流,在此基礎制定了村莊改造整體方案,確定了以“荊楚·花·人家”為主題村莊建設風格,并采取“一戶一策”辦法,為每戶村民制定舊房改造設計方案。與此同時,江夏區政府和五里界街道為支持小朱灣村美麗鄉村建設,出臺了鼓勵村民舊房子改造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包括每平方米獎勵180元,承擔小朱灣村內的綠化、道路、排水等設計和建設等。
2014年8月,小朱灣村美麗鄉村建設正式動工。第一戶接受舊房改造的是住在小朱灣的村會計王萬里,因為是第一戶,由于種種原因改造工作進行得十分艱難。在完成了兩三戶舊房改造后,群眾看到了舊房改造后的效果,原來的顧慮打消了,要求進行舊房改造的積極性一下高漲起來了,同時施工隊也摸索出來了經驗,還有本地施工隊也參與進來了,因此到了后期舊房改造工作推進很快。這樣從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經過一年的工作,30多戶村民的舊房改造基本完成,其中有五戶村民當年就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等。
小朱灣村在進行村莊改造的同時,致力于激發村莊內生動力,完善村莊內部治理結構。在中國鄉建院昌平工作室專業人士指導下,童周村創辦了內置金融合作社——同舟支農農業合作社。2014年8月,中國鄉建院昌平工作室專業人士進入童周村開始籌建內置金融合作社,經過年四個月的宣傳發動,全村有35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入股資金達27萬元,五里界街道辦提供種子資金30萬元。2014年12月20日,在完成了合作社章程討論、選舉理事會和監事會、工商注冊等程序后,同舟支農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辦開業儀式,當地區政府、街道辦、鄉建院等單位領導出席了儀式。合作社成立后,積極開展各項業務,其中為小朱灣村民舊房改造提供借款30多萬元。2015年和2016年,合作社給村里29位長者社員每人分紅600元。
2015年,由于村莊改造剛完成,知名度還不高,這一年游客不多,村民開的農家樂生意也不是很好,到2016年和今年整一年,情況完成不一樣,小朱灣村常常游客爆滿,十多家農家樂都接待不過來。據村干部的粗略統計,小朱灣近兩年每年游客達5萬多人次,農家樂營業額在1200萬元左右。從小朱灣的房子價格看,以前投了二三十萬元改造的房子,現在值六七十萬了,有的甚至一兩百萬元,老百姓對此感到十分滿意。小朱灣村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很多武漢市民來此租房創業或休閑養老,到目前為止,來小朱灣村長期租房的武漢市民有14位。比如,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副教授許剛租村民范秀云自家院子辦了“新民文化書院”;退休教授胡勇租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除自己養老居住,還開辦了“一家親”民宿;童周嶺村大學生村官周昭憲和市民石曉、鄧凱三人開設了一家“三分田”鄉村青旅;武漢大學有7位退休教授在小朱灣合租了一棟三層樓房子,用來休閑養老。2016年,小朱灣村被評為全省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美麗鄉村,2017年“中國攝影村”在此落戶……
小朱灣從“失地村”、“空心村”到最美村灣的蛻變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筆者經過認真梳理,發現小朱灣的成功有諸多因素,其中較為重要的體現在以下“七個有”:
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設計團隊。中國鄉建院設計團隊秉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三生共贏”、“經營鄉村”等理念,以系統鄉建的理論指導美麗鄉村建設。他們注重前期調研,著眼于村莊居住條件改善、風貌提升、產業升級和農民就業,為包括小朱灣在內的童周嶺村撰寫了《武漢童周嶺村莊發展總體規劃》。他們根據武漢市建筑歷史和小朱灣人文和自然環境,確定了以“荊楚·花·人家”為主題村莊建設風格,并對整個村莊進行了統一設計規劃,同時與每戶村民溝通協商,為每戶村民量身設計房屋改造方案。
有一條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中國鄉建院工作團隊在項目落地方面深入農村,與農民生活在一起,真正了解農民需要什么,忌諱什么,搞清村內的宗族關系、矛盾所在、風俗習慣。在整個改造和前期經營過程中提供打包服務,做到有問題就地解決,高效應對村莊各種問題,及時調整設計和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在地工作。為開闊村民視野,他們還組織村民到河南郝堂村等地參觀學習,協助他們制定村規民約和經營管理辦法,請專家對村民進行經營性系統培訓,制定統一經營標準等。
有一個切合實際的村莊改造模式。小朱灣村舊房改造的原則是以“最小的人為干預,最大的原鄉體驗”,依托于本地區的傳統,盡可能保留村莊原有肌理,不大拆大建,盡量采用地域性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內的舊材料,新舊結合,廢物換新顏。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賦予其新的生命。盡可能保留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使之并存于一個村莊,增強村莊的歷史厚重感。
有一套支持村莊改造的優惠政策。五里界街道辦對小朱灣村美麗鄉村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區政府和街道辦整合上級各種項目資金,集中一部分投到小朱灣村,對小朱灣的綠化、道路、排水等進行了設計和建設,同時還收購改造幾棟房子,作為村民開會和培訓等場所。對于農戶同意按照圖紙改造,街道辦給農戶獎勵每平方180元錢。今年武漢市推出的市民下鄉“黃金二十條”,又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市民下鄉的優惠政策,小朱灣村多位來此創業的市民都享受到了這個政策。
有一個激發內生動力的合作社。中國鄉建院在通過舊房改造徹底改變小朱灣村外部形象的同時,還致力于在村莊內部協助街道和村兩委成立內置金融合作社(同舟支農農業合作社),通過資金互助和閑置資產的金融化入社,盤活農村三資,并通過合作社平臺,讓村民能夠更有效對接政府和社會支農資源。
有一個全力抓鄉建的領導班子。江夏區政府和五里界街道高度重視小朱灣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五里界街道掛點的區政協主席張敏、區農委主任譚本忠親力親為,一身赴在小朱灣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上,與街道辦領導和村干部一道做群眾,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五里界街道辦書記王太明身體力行,三天兩頭待在小朱灣建設工地,他的工作得很細致,每一塊石頭、一棵樹林都在他的關注之列,經常是在小朱灣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才回去。
有一個理想的區位和小環境優勢。小朱灣村地處湖北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梁子湖,位于武漢南部大梁子湖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的核心,毗鄰當代薰衣草風情園和七彩花海景區,尤其是薰衣草風情園,就在小朱灣的家門口,該園于2014年5月1日火爆開園,游客爆滿,但吃飯卻成了問題,因此依托薰衣草風情園,在小朱灣開發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是當時各方選擇在小朱灣的直接原因。同時,小朱灣村的小環境特點鮮明,小朱灣村離梁湖大道有一定距離,灣內建筑布局錯落,空間富于變化,院落基本都是開放性的,大樹特別多,被水塘包圍等。
有一個多渠道多媒介的宣傳推動。小朱灣村能有現在這樣的知名度,與各方面的宣傳關系很大,首先是政府方面的宣傳,如市區報紙、電視臺以及官方微信的宣傳,江夏區在一些街區的圍墻、衛生設施等上面都有小朱灣村的宣傳圖片。其次是鄉建院的宣傳,把小朱灣村作為成功的案例,通過微信、講壇、會議等形式進行宣傳。其三是上級領導和兄弟市縣考察宣傳,小朱灣村的成功吸引很多上級領導、兄弟市縣甚至國外友人前來參觀考察,累計已有100多批次。其四是游客的宣傳,很多游客通過新媒體發送了大量小朱灣村的照片和詩文章,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然,小朱灣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村內的很多軟硬件都還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旅游產品結構單調、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周邊土地拋荒、合作社拓展業務范圍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決。
(作者系江西省宜黃縣政協委員、文史委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