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逃離鄉村
農民,在中國是沒有財產收入的赤貧階層。他們富起來,社會才是“橄欖型富裕”。
一個持續了多年的趨勢:外出上學、務工,年輕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中國鄉村正在逐步變成空心村。
他們被卷進了現代化進程中國家和市場所構筑的一個等級結構中。還留在農村的人,就像當代社會學巨擘齊格蒙特·鮑曼所揭示的,似乎成為被這個等級結構所淘汰、拋棄的人。
二、留住農民
從2016年起,國務院對農民不斷釋放重大利好。
簡單地說:保地權、穩就業、有社保。也就是說,農村戶口遷移到城市后,不僅可以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就業機制等公共服務,還可以同時保留在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去年此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三權分置”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農村改革創新,多項舉措保障新型經營者權益,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和制度保證,農民進城落戶無須退出土地承包權。
說了幾十年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有了更為準確的說法:讓一部分藍領和農民也富起來。而現在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早已開始。
然而,這一切似乎并未攔住他們匆匆進城的腳步。
三、返鄉路上
終結“逃離農村”趨勢的,是這個變革的時代。
未來數十年,或許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個重要過渡期。農業進入生態與科技、自然與工業化融為一體的"新農業時代的到來",農耕文明有相當一部分被消滅。而工業化生產方式與百分之百的商品化生活方式驅動下,或許催生新的形態:部分農村開始迅速進入到鄉村城市狀態。
中國政府的新農村建設更是依照城市化的理念推進,推動著農民并不太歡迎的新農村。新農村改變著中國農民,同時也終結了城市時代的命運。
農村戶口“含金量”上漲,“逆城鎮化”可能改變產業格局。
調查發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緩慢的背后,已經出現一定的“逆城鎮化”現象。
一個具體表現是:大多數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不再遷戶口了,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農村戶籍人員,已經完全具備落戶城市的條件,卻還是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
之所以常住城市的農民落戶意愿不高,一方面源于農村戶口所附帶的利益,城鄉二元制結構下,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農民有宅基地和農田、山林等的承包權,甚至隨著近年政策的傾斜,農村戶口在養老、醫療方面也有所優待;另一方面,此前城市居民所具備的優勢,諸如教育、醫療、購房,農村戶口人員只要與城市居民參與同等工作即可獲得,吸引力大減。
消費升級則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食”在田園鄉村具有絕對優勢,蔬菜基本是有機蔬菜,又開始從有機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種食品;“住”不再僅僅追求室內的舒適度,而是開始強調室內外的環境。鄉村環境會成為城市人追求的主流目標。
房地產或許也開始轉向廣闊的鄉村市場。土地資源限制下, 鄉村或許真的成為未來中國人的奢侈品。
而在新的政策推動下,多年以后再回到鄉村土地上的主人,或許不是曾經走出去的農民,而是從城市奔向農村的大學生和工人。
也許未來某年,農村會變成新的人類家園,種田是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30萬人以下的城市會變成首選之地,3-5萬人的小城鎮將是人們最向往的地方。中國完全進入老齡化時代。隨著高速、地鐵、交通、互聯網、物流網的異軍突起,傳統生活方式將逐步消失。
四、趨勢反轉的前夜:從空心村到空心城
也許有一天,空心村會轉移,都市有錢人住進了鄉村,某些城市核心區將會成為“空心城”。
城市有工廠、有市場,是警察與小偷共存的地方;農村是家園、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富裕起來的城市人一經跨入鄉村,他們會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道德與自治之間的關系,城市人會明白生活價值。
村里有土地、戶口、河流、林地等珍貴資源,就業崗位不夠,城市環境進一步惡化。那時,中國正式步入“農民問題”轉入“城市問題”的時代。
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出臺各種利好農業、農民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農業,新農業蘊含著巨大潛力,是一塊值得投資者期待的領域。
正在進行的農業產業大整合,或許可以看作是房地產業的“前十年”,經過大整合后,也許未來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而是做“農民”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青藍文旅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