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層跑得多,聽到一些地方官員抱怨“村里都沒人了,鄉村如何振興?”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鎮黨委書記說“空心村是鄉村振興最大的痛點”。此言一出,讓人不禁心頭一熱。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其中道理未必禁得住推敲。
對鄉村振興的內涵要有正確理解。首先,鄉村振興是全局性概念,全面振興并不是要求每個村都振興。比如,產業興旺絕不意味著“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而主要是提升中國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生態宜居不僅要求村莊美麗、庭院清潔,更重要的是在大尺度上的城鄉布局更加合理。其次,人才振興并不意味著讓各類人群都回到鄉村,關鍵是把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識別出來。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真正的“新鄉賢”是未來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應該鼓勵這些人回到農村。鄉村振興當然還需要各方面人才共同努力,但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兼業或者志愿服務等方式支援鄉村,不必非得下到或者回到農村,更不必被戴上“城歸”的帽子。
歷史上,城鄉分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今天城鄉再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城鎮化過程中必然要有一部分村莊消失,這本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大可不必為之傷感。
理解以上兩點,再回過頭來看空心村問題會有不一樣的認識。一些村莊之所以會空心化,或者因為自然條件惡劣進出不便,或者因為生產效益不高難以致富。既然村民選擇了離開,我們要相信他們的理性,更應尊重他們的選擇。各級政府非但不應以人才振興之名大肆動員進城農民返鄉,反而恰恰應該創造條件幫進城農民更好地、更有尊嚴地留在城市。鄉村人口大幅減少的條件下,鄉村振興才更容易實現。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有不少人以此為依據要求把人留在鄉村,為的是把鄉愁留住。他們也許沒有注意到習近平這句話恰恰是說城市的。況且,習近平說的鄉愁,是一種寄望,一種情懷。把鄉愁等同于固守鄉村恐怕是犯了機械主義的毛病。鄉愁更多是一種主觀感受,如果有人確實喜歡,應該為之付費,也可以遷居鄉村。逆城市化人口是世界通例,其中也確有不少是對鄉村有著特殊的眷戀。但無論如何,不能要求農民為你守著鄉愁。
針對空心村問題,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的確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其中最關鍵的是對村莊進行合理分類。可以考慮將現在全部鄉鎮、村莊劃分為小城市、建制鎮、特色村莊、專業農莊、衰退型(鄉鎮)村莊等五類并出臺指導性規劃。達到市(鎮)標準的按城市標準改造提升,專業農莊充分考慮專業農戶生產需求,特色村莊強化歷史傳承和農旅結合。
需要注意的是,分類推進不代表大規模的鄉鎮(村莊)撤并。中部某縣一年之間,將600多個行政村撤并為300個,原因僅僅是因為上級要求每個行政村修建達標的辦公場所,而縣里沒有足夠資金,只能撤并。這不可謂不荒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框架的逐步清晰,目前各地已逐步進入落地實施階段。在行動之前,端正若干關鍵性認識,避免走入誤區,十分必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觀察報 2019-02-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