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是根本。
產業興旺,需要人干;生態宜居,需要人創;鄉風文明,需要人傳;治理有效,需要人為;生活富裕,需要人幫。鄉村振興,離不開能人、帶頭人、領路人,更離不開千千萬萬個在鄉村生活創業的年輕人。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也是鄉村發展的未來。
現實是,鄉村老齡化和空心化現象觸目驚心。
山西堯都農商銀行最新進行的調查顯示,堯都區大部分鄉鎮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人口“空心化”現象。以堯都區喬李鎮喬李村為例,該村登記人口5290人,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的人口僅1501人,占比28.4%。超過1100人在外務工,多為青壯年,而留守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兒童。位于堯都區西北部山區的一平垣鄉,在其鄉政府所在地一平垣村,登記人口1645人,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的僅348人,占比21.2%;在堯都區距離城市中心最遠的河底鄉,其鄉政府所在地河底村,登記人口1248人,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的僅243人,占比19.5%。
不僅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如此,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像高淳這樣農業占比很高的縣區,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的年輕人,在“慢城”打造前,占比也只有30%左右。
大量青壯年離開鄉村,到城市打拼,讓鄉村振興面臨巨大的人口“空洞”。怎樣解決人的問題,考驗著鄉村振興決策者的智慧。
作為以“田園綜合體”為載體,實施鄉村振興較為成功的江蘇無錫,通過“拈花灣小鎮”的建造,帶動了馬山附近一些行政村外出青壯年回家創業,主動配套旅游設施,或做民宿,或從事農家樂;高淳同樣通過田園綜合體——“慢城”的打造,讓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從無錫和高淳的經驗看,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人的問題,路徑有二:
一是政府制訂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下鄉,同時通過公共財政資金以及政府平臺的投入,完善鄉村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栽種苗木美化公共區域生態環境和景觀等,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讓村民看到鄉村變化,看到美麗鄉村帶來的休閑旅游商機,進而主動返鄉創業,并形成個體帶動群體,一家帶多家,一業拉動百業的鏈式效應。
二是田園社區或者特色小鎮做出特色和差異,把互聯網、金融等軟硬件提檔升級,吸引各類創作室、工作室等進駐,把外地人才引入,形成名人效應,以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來。還可以將一些特色小鎮打造成某類國際國內會議永久地址,如烏鎮的國際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無錫靈山的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等,用特色吸引各類人群觀光、體驗、訪問和居住。
引人入村,要么返鄉有錢賺,要么美得令人神往。無論哪種,都需筑巢引鳳。這個“巢”,可以政府先筑,也可以由社會資金打造。
無錫靈山景區,屬社會資本投入的人造景點,通過持續地打造,如今中外聞名,每年游客量在360萬左右;依托靈山景區發展的拈花灣特色小鎮,每年游客量也在180萬左右。有了這兩個引擎,周邊鄉鎮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老樹繪畫工作室也過來了。目前,拈花灣小鎮本地年輕人已全部在景區就業。隨著二期工程的完成,拈花灣用工不得不從外地招聘年輕人。這些外地年輕人到了拈花灣,不僅增加了人氣,他們的吃住行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新的商機。
高淳“慢城”景區,屬政府資金先行投入帶動,金融機構迅速跟進。通過持續投入,鄉村面貌日新月異,游客越來越多,原先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一個個回鄉創業,收入提高了,人的素質也顯著改變。
無錫和高淳的經驗告訴人們,鄉村面貌不改變,休閑旅游與現代農業、田園社區不能融為一體,村民就無法從美麗鄉村中獲益,特色工作室或創作室也無法像在城里那樣便捷處理事務,人的問題就無解。而各類資本的持續投入,不僅可以撬動鄉村經濟,也能撬動人心。人心振奮了,鄉村也就真正振興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