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文勝主編《中國鄉村發現》第45輯札記
最近有人問我,對特色小鎮有沒有研究,這方面的規劃現在業務很多,能不能提供一點備詢。我說知道這個名詞,但是卻缺少研究,大體看過一些文章,知道一點概念。臨近春節,大家都忙著拜年,我卻在書桌旁靜下心來,看一些平常顧不上細讀的東西,也就包括特色小鎮。借著讀《中國鄉村發現》第45輯相關文章的文章,想一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從閱讀的相關材料來看,特色小鎮是一個介乎于城市和鄉村中間的形態,可以稱之為非城非鄉,也可以稱之為半城半鄉,或者說是亦城亦鄉更好聽。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特色小鎮首先還是一個鎮。
按照漢語的構詞法,“特色小鎮”這個詞最終的名詞主體是“鎮”。所以,沒有鎮的特征,把一個鄉村旅游點、農業示范園就叫特色小鎮,肯定是不夠格的。而把一個工業園區改一改,那更不靠譜。旅游方面的烏鎮叫特色小鎮,大家肯定沒有意見,因為鎮的內核有了,但卻是一幅江南風情的鄉村旅游場景。
其二,特色小鎮體現在一個“小”字。
也就是說它規模比較小,但卻是一個鎮,具有城鎮的全功能性,也就是常說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城市該有的基本東西這里都得有,比如說基礎設施必須跟得上,交通、通訊、網絡一點不差;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都要有保障,否則人就留不下來。
其三,特色很重要。
叫鎮的地方多了,但大多沒有發展起來。要發展起來就必須有特色,否則在城鄉之間就沒有重點發展的必要。能叫特色小鎮的地方肯定是有一種特點,城市沒有,鄉村也很難有,從而形成對相關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鑒于以上幾點認識,特色小鎮最重要的本質是融合城鄉基礎上的“三生”結合,它可能不像大城市那樣要素占優,但卻在生產、生活、生態的良好結合上占據了優勢,有大城市所沒有的生態和生活優勢,生態環境會好一些,生活的節奏要慢一些,沒有堵車,甚至都不用開車,沒有霧霾,沒有城市的喧鬧,能看得見山,望得水,記得起鄉愁;也有農村沒有的生產、生活優勢,有農村沒有的產業聚集,可能也有高樓大廈,有現代生活設施,但是卻不像一般農村人進城感到的那樣特別擁擠喧鬧。
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說要在2020年培養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包括休閑旅游類、商貿物流類的、現代制造類的、教育科技類的、傳統文化類的、美麗宜居類的等。目前各地紛紛在特色小鎮上下功夫,也有的專家分析道,未來鄉村振興的龍頭就是特色小鎮。
然而,在這樣一片熱潮之中,更應該冷靜思考。
特色小鎮,應該有多大呢?
按照費孝通老先生原來的分析,一個鎮要存在,最少需要3萬以上人口;那么特色小鎮要容納更多的元素,體現綜合性,這個人口規模應該在8-10萬左右。否則,相關的經濟要素就無法有效聚集,三次產業也無法有效配套。由此看來,能有條件建特色小鎮的,大多數還是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而像前面提到的,把一個鄉村旅游景點、農業現代園區就想打造成特色小鎮恐怕是小了些。
特色小鎮,關鍵在特色,根本在產業。
沒有產業,經濟就發展不起來,經濟發展不起來則特色小鎮的城市功能就施展不開,人也就聚集不起來,更留不下來。所以,現在好多地方一提特色小鎮,首先想到的是大興土木,拿出一個很高大上的規劃,引進一家房地產企業,然后使勁兒蓋樓修公園,如果最終不能把有前景的產業和人才引進來,只怕要成為“一片孤城萬仞山”的破景。
特色小鎮,已經有成熟的樣板。
特別是發達國家,如美國、西歐,雖然城市化率很高,但是好多人生活在鎮,美國甚至出現有錢人住農村,沒錢人住城市的現象。我們所熟知的“美國夢”,其實就是家底攢得差不多了,到城郊買點地,蓋一個哥特式房子,再種點草坪,最好還能雇個黑人收拾庭院。而硅谷其實就是一個科技教育小鎮,大學、科研機構、創業企業加上風投,推動這個彈丸之地不斷上演科技奇跡。而在歐洲,有可能一個跨國企業的總部就在一個鎮上。
所以,像成熟的樣板學習,核心是要吃透特色小鎮的本質,而不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尤其要警惕不明就里、匆匆上馬的跟風之行為,很有可能造成新的農村建設浪費和政府債務。也應該看到,特色小鎮的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即使在前面有基礎的情況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逐漸聚集相關要素,不斷發展壯大。在這一點上,是應該有耐心的。
二〇一八年二月十三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