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習錄》之《兩會講堂》現在開講。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課代表張程。有請主講人宋洪遠老師!
問: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拿出很大的篇幅,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明確的部署。過去我們部署推進城鎮化,后來我們又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和城鎮化之間矛盾嗎?
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協調推進
宋洪遠:這是一個很好的、很需要討論的問題。我們在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并不是說我們要用這個戰略代替新型城鎮化戰略。這兩個戰略關注的重點角度也不一樣。在實施過程中,我覺得恰恰需要統籌協調,推進這兩個戰略,就是要把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協調推進。因為農村很多問題的解決是離不開城市的,比方說,農產品的市場,就是來自城市人的需求;再比方說工業化的成果,它能為我們農業的技術裝備提供支撐。所以你看,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工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它應該是一個協調推進的關系。
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了“三步走”的時間表——2020年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取得決定性的進展;2050年全面實現“強富美”,您覺得如期實現這些目標難度大不大?
第一階段目標一定會很快實現
宋洪遠:這個時間點的劃分是根據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安排來劃分的。2020年是全面小康,2035年是基本現代化,2050年是全面現代化。我覺得到2020年可以很快看得見,這個目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全面小康如果沒有農民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發展,也不是全面發展。這幾年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特別是這個從2005年到2017年,我們通過12年的新農村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補了短板、強了弱項。可以說到2020年,我們只要能夠把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打贏打勝,我個人覺得實現這個第一階段的目標要求是有把握的。
問: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階段里還談到一個問題,就是制度框架、政策體系要基本形成,包括我們在談到鄉村振興的時候,總提到要破除過去一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這些在您看來會不會成為未來深化農村改革的難點?
重在落實“三個激活”
宋洪遠:這次在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就提了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句話就是就要解決回答你剛才說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從農村來看,土地制度要改革,經營制度要改革,產權制度要改革,還有支持保護制度要改革。我們從城市來看,就是要暢通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下鄉的渠道。這樣,我們通過產權制度的完善和要素配置的市場化,來解決城鄉的要素開通,城鄉的互聯互通這個問題,也就是促進融合發展。我們特別要強調三個激活,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
問: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個字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實現這個目標有沒有更加明確的標尺?比如到底什么樣叫“興旺”,什么程度叫“有效”?
三產融合才是“產業興旺”
宋洪遠:過去我們提“生產發展”,現在提“產業興旺”。“生產發展”呢,主要關注的是農業生產的本身問題,甚至主要關注的是種養業問題。現在我們不僅要關注種養業,還要關注流通業、儲運業、加工業。因為我們的消費也在升級,這樣就是要實現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各業都發展起來了,三產融合發展起來了,這就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這四個字,中間可以打個頓號,是生態和宜居。生態就是指良好的生態環境,山清水秀地干凈,而宜居就是說你有了好的生態環境,適宜人類居住、適宜人類生活,所以宜居宜業的環境,恰恰是吸引城市人的一個優勢。所以我想這個生態宜居,實際上一拆開大家都很明白了,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宜居的生態環境。
問:鄉村振興戰略既管當下又管長遠,既管局部又管宏觀,所以能不能請您幫我們來展望一下,到了2050年,實現全面振興、真正成為“強富美”的時候,農民、農業、農村到底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
三個“全面”
宋洪遠:要說遠景,其實它可以從三個角度去把握。一個角度就是這個振興是全面的振興,就是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這是一個要點。另一個要點就是我們要通過這三個全面,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宜居的新家園。那么這個變化最后的結果什么呢?就是我們常說的那三句話,“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所以你把這三句話、三個表述放在一塊,就知道2050年是個什么景象了。
課代表張程:
我們看到,有了頂層設計,有了制度保障,有了政策扶持,今后廣袤農村將會變得如詩如畫,也許要不了二三十年,我們擁有的生活將完全是另一片天地。感謝宋洪遠老師的講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中國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