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本忠:宜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架構

[ 作者:王本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09 錄入:吳玲香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據宜都的情況,必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為實現“實力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現代化新宜都目標勵精圖治。

一、推進質量興農,實現品牌強農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點。宜都人多田少,資源有限,在抓產業時必須抓質量,抓質量必須樹品牌,堅定不移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高農業綠色、優質、特色、品牌化水平。

(一)優化產業布局。柑橘、茶葉我市已形成一定規模,要按照“改優結構、優化品種、改善品質”的要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推行標準化生產,不斷增加優質高端農產品供給。依據我市自然、地理、土壤、氣候條件,柑橘產業不宜盲目引種,堅持把溫州蜜柑做優做強。特早熟以大分、日南1號、肥之薯為主、早熟以國慶1號、鄂柑2號為主。力爭通過幾年努力,將柑橘熟期結調整為,特早熟:早熟:中熟比例達到1:6:3。在供給側結構調整中,我們的重點應在宜都最適合發展溫州蜜柑的區域里做文章,只有在這些地方,柑橘的品質才最穩定。因此,建議集中精力抓好10萬畝的高端果品建設,真正實現提高品質增效。茶葉應以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為重點,高標準建設6大茶葉基地,對海拔300米以下的要調整發展最適宜的作物,總面積保持7萬畝。

(二)打造產業特色。用現代設施、裝備、技術手段武裝農業,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水平。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支持柑桔自營出口,支持茶葉企業合作兼并,支持鱘魚魚子醬、蛋白肽技術研發,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用現代理念發展新的業態,實現三產融合,把產業變公園,做到移步見綠,放眼見綠,處處見綠。

(三)做精產業品牌。做好柑橘、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創建管理服務,加大“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兩大優勢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開展宜紅文化的深度研究與挖掘,推進宜都宜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持續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培育,集中力量打造“土老憨”、“豐島”、“天然富鋅茶”、“鱘魚”等宜都農產品品牌。開展綠色食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活動。建立健全品牌創建激勵保護機制,鼓勵媒體宣傳推介優質品牌。

(四)推進綠色生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高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推廣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綠色種養業,建立完善全市土壤質量、農業面源污染動態監測系統,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有機肥替減等項目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和安全監管體系,生產更多的綠色產品。

二、推進城鄉一體,實現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一)開展農村環境整治。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加強農村公路沿線綜合整治,清除非法堆積物、非法搭建物、非法種植物和亂立站牌等設施,統一規范公益廣告宣傳牌,開展農村公路周邊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打造“暢安舒美”的農村公路環境。完成50公里長江岸線生態復綠工作,同步實施長江岸線及主要支流岸線復綠工程、公路綠色通道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廁所革命”、精準滅荒、鄉鎮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四個重大生態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讓農村變得更干凈、更整潔、更美麗,真正把鄉村建成宜居宜業的樂園。

(二)加強鄉村生態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鄉村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落實長江沿線“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鞏固江河湖庫圍欄圍網拆除成果,強化河(湖)長保護水環境的責任。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終端利用”的治理路徑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大力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一批聯戶供氣優質樣板工程、氣水肥循環農業示范點和生態能源示范村。嚴格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加大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力度。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鄉鎮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增強林業生態發展活力,促進綠色富民。

(三)大力發展新的業態。依托現代特色產業、生態環境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讓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加快推進荊門山文化旅游城、特警訓練基地等項目建設,國家柑橘農業公園完成橘園路、入口服務區和景觀節點建設,現代漁業產業園工程。發展“農業+文化”為主的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區創建與農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緊密結合,建設一批農耕博物館、農耕文化園等項目,打造“柑橘文化節”、“桃花節”、“茶鄉女兒會”等特色產業文化藝術節,把文化蘊育于產地、產業、產品中。積極推進宜紅茶博覽園等項目建設,力爭完成茶文化博覽園建設任務。發展“農業+健康”為主的康養產業。依托得天獨厚的清江山水、濕地、富鋅、醫養資源,以天龍灣、大宋山、潘家灣為基地建設清江康養產業試驗區,打造國家級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推進長江山城水都健康城、青林康養小鎮、嘉成頤養等項目建設。

(四)做實鄉村休閑旅游。優化發展布局,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積極打造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板塊,形成串點成線、連片成帶、集群成圈的發展格局,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森林人家、鄉村民宿和特色小鎮。打造紅高片區田園綜合體,推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以陸漁生態休閑示范帶建設為引領,突出五眼泉鎮“兩溪兩橋”環線建設重點,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美麗村莊。以云臺觀、全福河、呂家坳為重點,打造茶葉觀光休閑精品線路。以枝城鎮“三河”(九道河村、泉水河村、赤溪河村)、“三畈”(全心畈村、洋津畈村、梁家畈村)為中心,帶動農事體驗、特種養殖、水果采摘、桃花觀賞等業態發展。

三、推動文化建設,促進鄉風文明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一)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廣泛開展“文化e家”、鄉村文化(體育)節、農民讀書節、文化講壇等活動,推進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大力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村落文化、鄉賢文化建設,扶持一批非遺傳承人,推進非遺活態傳承。保護好古樹、古村、傳統村落、民俗、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等遺產,保護保留鄉村風貌。

(二)培育農村文明新風。以治理農村“人情風”為重點,扎實推進“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專項行動,大力倡導舉辦文明婚禮、壽禮、葬禮,有效遏制和破除農村不良風氣。深入開展文明鄉鎮、文明新村、十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扶持農村道德講堂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三)建立綜合文化體系。把開展志愿者活動、創建文明城市、建設美麗鄉村融入到基層文化建設中。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不斷提升基層群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禮節禮儀教育,在重要場所和重要活動中升掛國旗、奏唱國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對基層文化發展的影響力。積極開展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立綜合性文化大院。

四、推進黨建引領,強化鄉村治理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必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堅持自治為基,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村黨組織書記通過選舉擔任村委會主任。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依托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工作,加強農村社區治理創新。

(二)大力建設法治鄉村。堅持法治為本,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范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創新監管方式,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鄉村調解、市仲裁、司法保障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處機制。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引導廣大農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三)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在提檔升級網格化管理基礎上,推廣“傳統”、“法律”、“回應”“三位一體”“新鄉賢”社會治理模式,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不斷豐富和完善村級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形式和載體,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善向上、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平安鄉村。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有效協調農戶利益與集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五、推進福祉工程,促進均衡發展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一)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面推進農村公路、供水、電網、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2萬畝。繼續開展交通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抓好“四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推進大型灌區建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高效節水改造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二)健全城鄉一體服務體系。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完善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升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深化基層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鞏固“四化”鄉鎮衛生院、“五化”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檔升級”創建成果。完善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加強健康大數據的運用管理,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城鄉統籌,加快構建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動態化、精細化管理,做好重大疾病救助。鞏固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綜合平臺,提升便民服務能力。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三)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役。緊扣“準、實”導向和“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集中開展基礎工作大夯實、扶貧政策大落實、產業發展大幫扶、“兩扶”工作大推進等四大活動,確保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全面細致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回頭看”、提升基礎數據質量、加強檔案管理、組織開展交叉檢查等舉措,夯實工作基礎。狠抓“多個一批”政策落地,落實好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助學扶智、兜底保障、資金整合等政策,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按照“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基本要求,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金融扶持力度,大力推進產業扶貧。通過宣傳教育、就業培訓、干部幫扶和典型引領等措施,強化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提升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加強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管理,強化幫扶單位和干部責任,提升精準幫扶實效。

(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水平。積極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藥和促進增產、增收、增效的先進適用技術。選育一批適宜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展示平臺建設,鼓勵農業科研機構與龍頭企業、合作社開展科研深度合作,建設一批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基地。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加強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技術研發應用。提升柑橘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推進茶葉加工機械化技術轉型升級。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增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繼續實施“一村一名”農技推廣員。

(五)促進農村勞力轉移農民增收。健全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多渠道轉移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著力解決土地分散化碎片化問題。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途徑,讓農民廣泛參與其中獲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六)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提高柑橘、茶葉等主要農產品采后儲藏、保鮮、加工能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農業示范服務組織、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多種方式服務和帶動小農戶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發展規模經營。把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結合起來,建立職業農民遴選機制、培養機制、認定機制、服務機制。

六、推進智力工程,強化人才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二)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市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推行鄉村教師“市管校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

(三)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建立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

(四)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培養造就新農民。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確政策邊界,保護好農民利益。

七、推進機制創新,促進農村改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一)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鞏固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探索盤活集體“三資”、開展股份合作、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廣龍王臺等3個村改革試點經驗,全面推進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探索將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為村級集體持有或參與經營分紅,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加快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提檔升級,完善市、鄉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健全農村綜合產權交易體系。

(三)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發展普惠金融,推進金融網格化,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方式、推廣“銀行+農合聯+新型主體”的農村合作金融創新模式。加快推進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適合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

(四)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創新。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完善“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的行政審批和服務流程。深化鄉鎮“一府三中心”改革,推動擴權強鎮。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高林權證發證率和到戶率。鞏固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增強國有林場活力。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等。

(作者單位:宜都市老科協副會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看国产在线手机观看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久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