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城鄉規劃專業的技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一直致力于將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并積極組建師生團隊投身于城鄉建設事業,努力推進鄉村規劃領域的發展。本文選登學院副院長張尚武教授在2017鄉村振興與發展系列研討會上所做《城鄉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主旨報告,以饗讀者。
今天演講題目是《城鄉現代化與鄉村振興》,只是一些粗淺的認識。十九大報告重新定義了我們國家現代發展的方位,提出新時代兩個百年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和發展方略。整個框架中,把鄉村振興戰略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中談鄉村振興問題。一個國家現代化基礎離不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許多改革任務都是圍繞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展開的,其中包含了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戰略。而且把整個“三農”問題綜合到鄉村振興戰略來談,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值得認真學習和理解。
鄉村振興戰略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內容。首先是公共政策導向,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新的20字總體發展要求,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要把農業農村問題放在城鄉融合機制下去認識和解決。二是體制機制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穩定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土地制度和發展關系,壯大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三是產業體系再造,歸納提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現代化,概括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強調 “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調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協調、融合發展,同時強調農村是未來的創業空間。四是農村的社會治理問題,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這個要求非常契合今天論壇主題,要有一個更寬視角認識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培養的任務。
我主要從城鄉規劃學科視角談幾點認識和理解。
1、從城鄉現代化視角來理解鄉村振興戰略
城鄉是一個整體,農村農業優先發展。國家現代化從地域上看,不僅包含城市現代化,也包含鄉村現代化。當前社會發展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體現在鄉村地區。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城”與“鄉”是一個整體,農村農業優先發展是城鄉經濟關系調整的公共政策導向。同時,三農問題是一個整體,最終要實現以農業農村為核心的鄉村現代化。
可以看到鄉村振興戰略描述的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實就是要實現鄉村現代化。進一步理解,我認為它包含三個方面現代化:一是鄉村經濟現代化,既包含了農業產業的現代化,也包含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其次是鄉村生活的現代化,這是現在鄉村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務和環境基礎設施跟城市差距非常大,而在這背后,是因為鄉村地區人口密度低和相對分散,這是鄉村的特點和規律,與這些設施按規模配置存在矛盾;第三是鄉村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包括宏觀、微觀層面的治理問題,尤其是鄉村基層工作,如何構建與鄉村現代化相適應的治理體系,同時也要廣泛的社會參與,培養一支關心與熱愛農村發展的三農隊伍。
2、鄉村振興與城鎮化格局
三農問題的有效應對將影響中國城鎮化的長期趨勢,需要從城鄉現代化視角理解鄉村發展、中國城鎮化進程和未來城鎮化格局。我們現在農業的比重是8.6%,農民數量占27.7%,有2.15億人,農村人口42.65%,有5.89億人,其中農民工有2.81億人。可以看到,中國的城鎮化仍然處在沒有完全穩定下來的過程中。
按照目前統計口徑的城鎮化速度,即使是以每年1%的速度發展,達到70%,也就是2035年這樣的階段,仍然會有大量的農民。這對國家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是個重大的挑戰。既要看到農業地位在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也要看到農村地區面臨的挑戰和城鄉關系發生的持續變化。特別是,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 現在的農村人口結構正在發生重大改變,許多專家談到未來農民正在面臨代際轉化的挑戰。第一代農民工逐步回到農村,他們會從事農業。作為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很多不一定會從事農業,甚至對農村的家庭也缺乏一種責任意識,這種情況對接下來的農村現代化發展會產生巨大的挑戰。
在城鎮化過程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有效縮小城鄉差距。一方面農村農業低效率,必然需要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而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帶來城市發展效率越來越高,在這樣一個進程里,如何有效地縮小相互之間的差距,這是當前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從質量角度來審視未來發展格局時,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課題。
3、發展前景的多樣化
由于鄉村問題非常多樣化,必然會帶來整個鄉村振興實踐路徑的差異化。鄉村規劃根本而言,鄉村振興必須應對農村差異化的發展環境,應當更加注重按需規劃,更加注重實施和實效。不同地區面臨的問題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面對的問題也會有差異。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實踐和經驗總結顯得更加重要,并且要不斷創新,推動更加廣泛的社會參與、實踐探索和研究工作。
差異化的鄉村問題必然帶來鄉村地區未來差異化的前景。即使很多發達的地區,未來鄉村地區也存在差異化。比如在上海,未來的鄉村與傳統意義上的鄉村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上海的鄉村地區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嘉定區,本地70%的農村人口住在城鎮,而大量外來人口居住在嘉定農村地區,大約有70萬,真正從事農業的只有1.9萬人。怎么看待未來的上海鄉村和傳統意義的鄉村,兩者是不一樣的。
最近我們也在學會安排下,參與了山西呂梁地區嵐縣長門村的規劃。這是個貧困村,屬于扶貧項目。這個村里有500多人,實際居住人口大概400多人,老齡化程度非常高,達到70%,年輕人比例非常低,大部分農村孩子跟著父母到城里生活。我們看到發達地區和相對貧困地區的農村地區都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未來的鄉村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類似于長門村,年輕一代會不會回到農村,如果回到農村,會不會從事農業。第二,怎么看待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如果未來的農民以及農村和城市的關系跟現在看到的不一樣,那樣鄉村地區就需要從城鄉互動之中獲得新的發展要素和發展機遇,就像十九大報告里講的,需要新的農業農村產業經營主體會介入。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探討的課題。
4、鄉村振興與規劃學科轉型的關系
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不僅僅在于復興經濟,更重要在于它的社會建設意義。從這一角度出發,像傳統規劃所關注的物質建設問題以及規劃的作用等,都可能發生轉變與重構。比如人口問題,鄉村面臨的不是人口增長,而是人口萎縮問題。鄉村規劃的方式、內容、手段方面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需要思考,對鄉村規劃內涵的理解;如何通過規劃實現對鄉村地區有效的公共干預;鄉村是否需要“規劃”覆蓋;鄉村是用“規劃”來管理?鄉村規劃作為公共干預,政府如何運用這一工具等等。
5、規劃師的社會責任和人才培養模式
未來鄉村地區的規劃工作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鄉村規劃工作,需要大量的鄉村規劃師,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員,也會承擔社會工作者的角色。鄉村規劃師會是更加多元化的構成,所以也就需要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和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需要更加面向社會需求。同時,鄉村規劃建設人才的培養也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過程,需要更多的專業化學術平臺在這中間發揮重要作用,在人才培養方面適應我們時代的發展需求。
以上是從城鄉規劃學科視角,對城鄉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粗淺認識,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張尚武 教授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鄉村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規劃與建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