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后凱:鄉村振興需從根本上轉變傳統小農生產方式

[ 作者:魏后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16 錄入:王惠敏 ]

    近日,《紫光閣》刊登“兩會”期間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的專訪文章《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

    魏后凱表示,受人多地少的國情、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表現為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其基本特征為小規模分散經營和土地利用的細碎化。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經營耕地在2公頃以下的小規模經營農戶仍高達2.57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6%。在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限性日益顯現。一方面,它阻礙了機械設備等需要一定作業面積的農業生產要素的使用,導致農業生產效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交易成本較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由此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阻礙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中國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已然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制約因素。

  此外,從糧食供應角度分析,中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糧食供不應求,因此在糧食生產領域一直是追求增產的。在農業支持政策、技術進步及氣候條件較好等因素的影響下,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持續穩步增長。2017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44.51公斤,自2010年以來連續8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當前,中國的糧食安全已得到有效保障,這為轉變以追求數量為主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寬松條件。再加上小農生產方式的重構、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互聯網提供的新技術支撐等,也使得當前中國正處在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的關鍵時期,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方式成為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魏后凱認為,在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為根本目標,依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生產經營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逐步建立起以規?;⒓s化、綠色化、工業化和社會化為特征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具體來說,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方式要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一是要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未來15-20年內,中國城鎮化和農業勞動力轉移仍將快速推進,必然帶來土地的規?;洜I。當前,中國土地規?;洜I已經有了穩定的農地產權制度構架作為支撐,“三權分置”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提供了政策保障。與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對應的規模化經營必定是適度規模經營,它是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的規模經營,當然,我們不能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而是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不同農作物品種進行調整。

  二是要加強農業資源集約利用。農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是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通過利用先進農業技術措施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的過程。由于人多地少,中國傳統農業主要采取勞動集約經營方式,但在新形勢下,依靠勞動集約經營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業增效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隨著休耕制度、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等措施的推進,未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將主要通過集約化經營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由此需要全面激活勞動力、土地、資金、科技等投入要素,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進步率。

  三是要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長期以來國內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增產高度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的大量投入,對農產品質量和環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按照綠色化的要求,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應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著力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分階段、分品種、分區域加快推進化肥和農藥使用從零增長向減量使用轉變,并采取總量控制與強度控制相結合的辦法,推動化肥和農藥使用總量和使用強度實現“雙下降”,使之逐步穩定在安全合理的適宜區間。

  四是要提高農業工業化水平。農業現代化不單純是農業的機械化,也是農業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用現代技術裝備進行農業生產和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并運用工業化甚至工廠化的理念和組織方式對農業的生產經營進行管理。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追求綜合效益,要利用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和先進生物技術進行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要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增值程度,從而提高農業的工業化水平。

  五要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將廣大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重要途徑。當前,中國以科技信息、金融保險、倉儲物流、疾病防治等為內容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貫穿于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構建由政府、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服務對象上,不僅要進一步完善種植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更需要注重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魏后凱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全力推進農業政策轉型,同時,要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積極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并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的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體系。

  一是要促進農業政策轉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國家農業政策亟需從過去的主要依靠化學農業支撐產量增長的增長導向型政策,轉變為以綠色農業為支撐、追求質量和效率的質效導向型政策,著力調整農業支持補貼、技術支撐、農業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比如,在農業支持補貼政策方面,應增強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綠色生態農業等的補貼力度,研究制定化學品減量使用支持政策,對采用和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行為給予支持。

  二是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來驅動,國家必須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和主攻方向,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一方面,需要聚焦動植物新品種選育、綠色增產與節本增效等領域的技術需求,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技術攻關,持續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互聯網+農業”的技術支撐作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系統設計和架構,強化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銜接。

  三是要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雖然近年來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但小規模經營仍然是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形式,小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長期并存、共同發展。因此,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同時,積極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探索多元化、混合型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比如,在生產經營方式方面,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深度合作,建立兩者的利益共享機制。

  四是要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體系。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需要在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通過試點試驗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這就需要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多層次、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體系。當前,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為載體,積極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化肥農藥減量、地膜清潔生產、農業物聯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等多領域的試點示范,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和標桿作用,逐步建立市、縣、鄉鎮多層次、多領域、多類型的現代農業發展示范體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農經內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思思久久96热视频主播 | 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456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不卡 | 亚洲一本中文日韩 |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