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河南昊韻樂器有限公司車間中為小提琴刷漆。河南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提供幫扶,確山縣在此基礎上打造了600畝的提琴產業園。 李嘉南攝 (新華社發)
中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既受到全國城鎮化發展大趨勢的影響,同時也有著自身的特征和烙印。中部地區城鎮化表現出的速度和質量并重、就地就近城鎮化為主等特征,使得中部地區在新型城鎮化的下一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部地區相比于東部地區經濟較為落后,但是又強于西部地區,在區位上也更靠近東部地區,所以中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既受到全國城鎮化發展大趨勢的影響,同時也有著自身的特征和烙印。特別是在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城鎮化速度逐步放緩、更加注重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趨勢下,中部地區的城鎮化表現出來的速度和質量并重、就地就近城鎮化為主等特征,使得中部地區在城鎮化的下一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推動城鎮化5個發力點
加大對人口的“爭奪”;做實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基礎;激活城鎮化動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城鎮化與扶貧相結合
近年來,中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較快,在諸多領域都開展了非常扎實的工作,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大對人口的“爭奪”。城鎮化歸根到底還是人口進城,城市間的競爭主要在于對人口和人才的“爭奪”。在吸引人口方面,中部地區主要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將落戶門檻放得非常低。例如,合肥、武漢等大城市的落戶條件比戶改之前大大降低,其他中小城市則完全沒有門檻,只要愿意就可以落戶。第二,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由于中部地區大城市的農民工數量相對東部地區較少,相關的財政壓力沒有東部地區那么大,所以中部城市對進城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包括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更加扎實,落實的效果也更好。第三,“搶抓”人才。例如2017年,中部地區的長沙推出人才新政22條,武漢實行戶籍新政,在引進人才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做實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基礎。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就業是前提。中部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積極壯大產業基礎,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和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機會。一方面,積極布局新產業,提升產業實力,搶抓產業發展高地。例如湖南省株洲市進一步做大做強軌道交通產業,并積極向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等環節延伸,進一步提升了國內外競爭力,也帶動了創業創新。另一方面,在產業轉移的大形勢下,中部地區充分利用臨近東部、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較低等優勢,積極做好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配套和承接。例如,湖北省仙桃市通過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形成服裝產業集聚,僅2014年至2016年三年返鄉創業就業農民工人數就達到18000多人。
三是以農村改革為抓手,通過城鄉資源要素流通激活城鎮化動力。湖北宜城市、江西樟樹市、河南禹州市、湖南瀏陽市等一些試點地區積極利用土地改革試點的機會,認真做好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工作,對自愿放棄宅基地進城落戶的農民給予補償。通過土地改革探索,既盤活了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又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湖南資興市等一些地區積極加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資產變股金、資源變股權、村民變股民”的探索,既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又增加了農民自發進城的積極性。
四是因地制宜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生產生活方式革新。智慧城市建設是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中部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并沒有落后,而是與東部地區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江西鷹潭市結合自身基礎,積極打造窄帶物聯網平臺,實現城區、縣城、鄉鎮網絡全域覆蓋,一些智慧產品已經在城市供水、停車等行業開始推廣使用。整體來看,中部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加因地制宜和實用。
五是城鎮化與扶貧工作相結合。中部地區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在易地搬遷過程中涉及土地、農村產權、規劃等問題都與城鎮化緊密相連,通過易地搬遷、集中居住也有利于城鎮化發展。例如,河南蘭考縣、安徽金寨縣等地通過金融創新、土地改革等方式既解決了扶貧資金問題,也提升了當地城鎮化水平。
發展城鎮化的4個特征
呈現高速增長趨勢;以就近就地城鎮化為主;產業支撐是快速發展的關鍵
認真梳理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方式和做法,并與東部、西部、東北地區相比較,中部地區城鎮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部地區城鎮化呈現高速增長趨勢。2012年至2016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從48.49%提高到52.77%,年均提高1.39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速度比其他地區都高。
二是中部地區城鎮化以就近就地城鎮化為主。中部地區的農民工以本地為主,即使是在武漢、合肥、長沙、鄭州這些省會城市,外來人口也是以省內為主,在各地級市則是以市內為主。因此,中部地區的城鎮化主要是就近就地城鎮化。這與東部地區有著明顯的差異。基于這樣的現實,中部各省市在城鎮化推進中更為關注本地農民進城的各種實際需求,例如就業機會、農村權益保護和流轉、子女入學等,因而在農村產權改革、土地改革、產業培育等方面的探索力度也相對較大。
三是產業支撐是中部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相比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在產業發展上相對落后,但人口進城的首要因素在于就業,因此中部地區在推進城鎮化工作中將產業發展放在首位,非常注重就業崗位的增加。事實也確實如此,產業發展和就業崗位的增加是近年來中部地區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的關鍵因素。
四是城鎮化與多項改革工作綜合發力。城鎮化涉及戶籍、土地、投融資、行政管理等很多領域,因而城鎮化的發展與各個領域的改革工作密不可分。從實際情況來看,中部地區的宜城、瀏陽、樟樹、資興等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都非常注重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各種改革試點相結合,充分釋放了改革協同共振效應。
未來發展3個方向
堅持產業優先發展;堅持改革導向;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200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和人口規模在世界城市化歷史上前所未有。截止到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8.52%。可以說,城鎮化的上一程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就。2018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未來國家發展主線,城鎮化的發展也將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但是,不同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重點任務和目標依舊不盡相同,作為城鎮化仍然有著巨大空間和潛力的中部地區,未來在注重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同時,城鎮化發展速度的提升也將是中部地區城鎮化的重點任務。特別是如何通過農村土地、產權等制度改革加速就近就地城鎮化,將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因此,未來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堅持產業優先發展。城鎮化發展,產業是前提。只有具備了充足的就業崗位,才能不斷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中部地區還有巨大的農業轉移人口潛力,因此中部地區只有不斷快速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才能加速農村人口轉移的速度和吸納更多人返鄉創業就業。
二是要堅持改革為導向。城鎮化不僅僅是發展,更重要的是改革。從2014年至今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進展來看,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各項改革工作釋放了巨大的活力,成為加速城鎮化的重要因素。未來,中部地區仍然要堅持改革優先的原則,繼續通過各項改革工作,釋放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加速城鎮化發展。
三是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的發展,不僅是城市的發展,也是農村的振興和提升。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只有城市發展了才能更好地支持農村發展,農村發展得更好才能釋放更多人口進入城市。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打通人口、資金、技術、信息、土地等要素在城鄉間的流通渠道,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中部地區的城鎮化是以就近就地城鎮化為主,城鄉間資源要素流通不會面臨跨區域的障礙,因此,在打通城鄉要素流通渠道上困難相對較小,也更便于操作。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