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農村調研,國家鄉村戰略的實施,助推農村各方面發展駛上快車道,在一片形勢大好中,在鼓足馬力擼起袖子加油干時,卻出現發動機偶有抖動現象,細究原因,原來農村發展大部分地區都或多或少存在1米現象。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農民,而帶領農民發展的是農村干部,他們之間1米距離給鄉村振興人為制造了阻力。
一、扶貧領域1米現象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富裕了的農民因病、因傷等原因暫時返貧致貧是客觀事實,所以扶貧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各地推動精準扶貧,充分發揮了考核作用,但成績數字不能只是絕對向好,不能為了完成任務,面對因困難而求助的群眾以已經幫扶過已脫貧為由而推之。這樣雖捂住了事實,有了成績,事實與成績之間僅有1米距離,卻寒了民心。
案例:
有一位60歲左右的老農,兒子死于車禍,兒媳跟別人走了,留下了三個未成年的小孫子,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絕望之際,他找到了村部,無人給說法,他又找到縣民政部門,答復是他們家符合救助條件,但必須該村上報上來。來回幾次,他失去了信心。他揣測說:因他沒給村干部送禮,或是沒有購買村干部買給他的價值2萬元的化妝品……
我不敢無憑無據認為他說的是對的,我給他解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虎”要露頭就打,“蒼蠅”亂飛也要拍,黨中央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嚴厲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但我無法解釋像他家符合條件的,基層為什么不上報,國家精準扶貧堵住了蒼蠅貪腐的路徑。
“無為”、“不為”軟抵抗、軟懈怠人為拉大了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有為”與“無為”、“不為”一線之隔,1米距離。
二、學習領域1米現象
領袖思想、國家政策是非常接地氣的,有厚重的黃土地氣息,有泥土的芳香,但背書式的不接地氣的宣講、解讀,讓老百姓云里霧里如聽天書一樣,“經濟軟著陸”、“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等,領袖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讓農民學深悟透,轉化為農民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就不能用背書式的不接地氣的宣講、解讀,這1米距離的精神分享與農民學習領悟用于實踐如隔了萬重山。
案例:
某日,某村群眾組織起來聽了一場“學院派”領導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始農民群眾非常渴望了解習總思想特別是關于鄉村振興方面的知識。調研時有村民告訴我說,我們不知道他在講什么,因為當時聽講者年齡都比較大,昏睡者多,最后鼓掌之后,各回各的家,重復昨天的故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實踐證明,中國的高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領袖思想的指引,學習接受與領悟實踐僅有1米距離,但被動式發展結果與主動創新結果相差的何止1米遠的距離。農民需要領袖思想普照。
三、干群之間1米現象
村干部應該是由村民選舉產生。但在現實中,由于存在很多因素,導致有些村干部直接由鎮政府指定。目前,一些村兩委選舉之所以到最后演變為搞形式、走過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選舉的機制不健全,村民依法自愿選舉的權利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所以村干部眼里只有上級,絕對執行上級各項指令,彎腰領命。在執行中對村民卻高高在上,別說俯下身子做公仆,能平等視之也不易。村干部和群眾之間很難邁過這1米遠的距離。
案例:
某村是集中居住區,由原來5個村合并而成,因為宗親、血緣等因素影響,選舉不出全體村民共同認可的村干部,于是上級直接安排外村人任村支部書記,而此村支部書記在縣城有房,每天匆匆忙忙車來,而后匆匆忙忙車走,群眾只記住了車牌號碼和車身顏色,具體村支部書記長得是什么樣,問之都搖頭。
村官不算官,但直接與群眾融為一體,群眾的滿意是對其工作的認可。脫離群眾,人為制造的1米距離淡薄黨和群眾的血肉之情。
四、工作中的1米現象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要下“繡花”的功夫,因時、因地、因人精準謀劃、精細施策、精確實踐。凡事下足一番“繡花”功夫,往往事半功倍,而若是敷衍塞責,事倍功半不說,往往把好事辦砸,簡單問題復雜化,甚而矛盾激化,造成不可預想的惡果。小事難事是樂抓善抓還是推萎扯皮,中間之隔1米遠的距離,若不仔細分辨,只看其搖旗吶喊勁,風塵仆仆樣,可憐巴巴態。“同情心”會油然而生,而不追究責任,任其在新時代大發展中“濫竽充數”。
案例:
鎮政府為幫助某村發展村集體經濟,規劃在該村建400畝生態養殖廠,前期政府多方找資源,爭政策支持,經過專家科學選址后,就安排該村干部做群眾思想工作:這塊土沙化嚴重,種植的農作物收獲不多,有村民長期包給別租種,年租金僅200-300元,而且風大時,會揚塵沙污染周邊環境。現在經該村統一流轉該塊土地,每畝800元,同時附加條件是該廠用工優先雇傭流轉土地者,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和村集體收益,本應得到群眾的支持。可現實是由于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不夠,工作不到位,群眾不理解,造成了建廠工程進度受阻,若村干部事先下一番“繡花”功夫,給村民細細算下一賬,這個時代想找個傻子怪難的。
村干部人到位和工作不到位,相差的也只是1米遠的距離。
五、村規民約中的1米現象。
鄉村治理有效是法治、德治、自治完美有機統一。但在中國農村不同的地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受風俗多樣化、農民道德水平差異以及發展階段不同的影響,很多問題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回答,相較于法,農民有時更傾向于情和理。一項公共事務99%同意卻通常存1%的不同意,100-99=1,它們之間只相隔1。現在各村都流行制定村規民約張貼在村部辦公室內或村公示欄墻上,字數密密麻麻,條條款款一應俱全。問村干部能大體知全嗎?搖頭者多,更何況普通村民。問其如何制訂,村干部坦言網上找的也有抄鄰村的。村規民約應該是根據全體村民意志集中形成,有濃厚的地域特點,是規范本村村民須遵守的紀律,有很強的約束力,是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有益補充。可現實該村制訂的村民公約與村民的意志和現實約束力相差的1米距離,距離雖進,但效力遙遠。
案例:
某村統一治理中,多數人同意拆掉老房子、集中居住,但3戶人家因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同意,導致整個村莊無法整理,集中居住規劃一拖再拖。當建成美麗家園后,又互相教唆走無理上訪之路,給當地政府工作帶來很大被動。1%否決99%現象的發生,導致多數人權益受損的情況。
若創新性地制定村民公約涵蓋:涉及村民生產、生活,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一目了然,成為生產、生活中自覺遵守的一道準繩。通過立下村民公約,既要保障了多數人的正當利益,更能防止村民自治異化為“村干部獨治”現象發生。
六、處理問題公平公正原則上的1米現象
農村農民是中國最樸實最厚道的人,他們一般訴求非常低,只要能公平公正待之。而現實中,村干部在處理問題時,往往一碗水不能端平,同村人前后排可能同時有兩家違建,一戶被強拆,另一戶卻能保留,這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是權大于法、關系大于法,老百姓會無理由認為法只是針對弱者。現在多數鄉村搞集中居住區建設,在涉及農民拆遷補償時,村干部妥協、茍安使公平黯然失色。“釘子戶”往往是村里的能人、有錢人、有關系的人或是宗族勢力大的人。普通群眾一般會積極響應配合政府工作,他們心里最大的障礙和失落感源于不公平不公正的陽光補償,村干部和有關部門領導為了順利推進工作,往往最后屈服于“釘子戶”,妥協忍讓遷就造成的現象是誰能無理堅持對抗,誰就能獲得更大利益,這種所謂“釘子戶”有時就像瘟疫一樣傳染,看、學、比帶壞社會風氣,給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也帶了一定的人為阻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案例:
某村的拆遷時,只有一戶是“釘子戶”堅持不拆,影響整個工程進度,本來村民已經自發起來抵制,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導向,如果鎮、村領導適時跟上做工作,利用自治、德治把問題解決在最初階段。可事實是,因為第二天主要領導要來蒞臨指導工作,大小干部高效率運轉起來,在頭天下午為讓該戶拆遷,在原有賠償款10多萬元上又加上4萬元,其他村民紛紛鳴不平,花錢買來的工程順利進行,是得了民心還是失了民心?
“原則”上的1米距離到底有多遠?
七、科學統籌安排中的1米現象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黨順應時代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突破,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科學規范、按規律辦事是真理,為民辦實事,一定立足于實際情況,上級部門及領導要深入農村一線,通過科學評估、統籌規劃各村發展要素配置,基層要如實全面統計本村發展的優勢與短板,認真整理、提煉,真實向上匯報,提出適合本村發展的初步規劃,同時詳列本村各種資源稟賦。上級總攬本地方發展全局兼顧各村具體發展現狀,補短板、強優勢。可現實是什么樣?是下級盲目服從上級決定,完全聽從上級隔空指揮,削足適履強推本村發展,甚至有時舍本逐末使優勢不優、短板凸顯。科學統籌安排中的1米現象人為割裂了“一切立足于實,一切立足于干”,遲滯了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
案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理念深入人心。某村按上級要求開展植樹綠化工程,本應仔細分析該地理地貌、土質墑情、小氣候特點、水環境等綜合要素,經過市場調研,詳寫申請說明,列舉本村適合在什么地方栽植何種樹,特別是能助推村民致富的樹種。這樣,上級經過科學分析后,及時調配樹苗。現實中有的村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上級免費發多少樹苗找地栽植就可以了,也有專人管理,但成活率不太高,還有的更是離譜,本是莊稼人理應懂得植樹季節,可也有的村為了應對上級考核、檢查,只重數量而不顧質量及效益,掩耳盜鈴式的違背自然規律在冬天里植樹,蔬菜有返季節的,那是因為有溫室大棚。
上級科學統籌安排中與基層脫離實際蠻干的1米距離浪費了國家多少真金白銀?
八、借雞生蛋中的1米現象
借雞生蛋與“等、靠、要”之間的1米距離是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借勢發展,黨建引領,夯實基礎。“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成功案例:
某村在 2012年,省委駐某縣幫扶工作隊幫助該村建成了生豬養殖場和山羊養殖廠,2013年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扶貧結束后,探索利用本地農產品資源優勢、2014年,依托村集體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種植優質稻米,當年銷售優質大米18萬斤,盈利15萬元。2015年成立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當年盈利46萬元。2016年總投資600萬元建成大米加工廠,2017年底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通過實行訂單式農業發展模式,周邊8個村集體流轉土地2000多畝。
九、抱蛋生雞中的1米現象
對于農村而言,老百姓最雄厚的資本就是土地,老百姓就靠地,土地是農民安家立業之金蛋,抱蛋孵雞與循規蹈矩之間的1米距離是思想束縛與體制機制障礙。應立足實際、突出創新,盤活土地存量資源,實現貧瘠變“沃土”、土疙瘩變“軟黃金”、有地農民變“有產居民”三個轉變。“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進一步釋放土地紅利,以土地制度綜合改革為牽引,以“優化空間、節約集約、提升效益、生態富民”為目標,統籌推進多規合一、土地綜合整治、農村產權制度、土地供應制度等多項改革,按照“精準發力、以點帶面、示范引導、全面突破”的思路,有效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新路徑,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地改革撬動發展的新路徑。抱蛋生雞創新發展與瞻前顧后、前怕狼后怕虎的左顧右盼的1米現象,距離說大不大,但很關鍵。實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走上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成功案例:
2017年某村已經將×××河以北四個村民小組800多畝土地流轉到位,為了改變傳統農業種植觀念,實現高效農業以及綠色種植、養殖這一目標。以入股的方式聯合外資實施稻蟹養殖項目,800畝稻蟹養殖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將增加40萬元左右,為了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生,態種植、養殖,又能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是一舉多得。
鄉村振興中的1米距離決定鄉村振興的成敗!!!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委黨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昆侖策研究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