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經驗”有效緩解垃圾圍城難題
目前,我國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都被直接填埋或焚燒掉。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
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理,是一場涉及農村建設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農民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民文明素養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最近,浙江發布了我國首個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為主要內容的省級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由粗向精邁進;接著,省政府再出臺《浙江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推動本省行政區域內城市建成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將予以行政處罰并記入有關個人、單位的信用檔案。對大家而言,垃圾分類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探索創建垃圾再生館,推行市場運作、倡導人人參與、實行多頭處理、創新“互聯網+”模式,有效緩解垃圾分類的分類難、覆蓋難、處理難、持續難四大難題,讓老百姓從“懶得動手”逐漸轉變為一種“自覺行為”。其經驗主要有四點:
讓市場運作破解源頭分類難。2017年,柯城區直接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市場主體,依托精通垃圾分類的保潔公司成立垃圾再生館,將回收的垃圾進行二次細分,從源頭實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目標。
讓人人參與破解全區覆蓋難。垃圾再生館倡導市場化運營,包括過期藥品、廢舊電池甚至香煙頭等垃圾均予以兌換回收,大大提高了百姓垃圾分類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除了正向激勵,柯城區還設置“紅黑榜”“曝光臺”等,倒逼村民自我管理、相互監督,獎懲機制行之有效。
讓多元分流破解終端處理難。在柯城,對廢紙等有價值可利用垃圾,聯系對口公司進行回收利用;廢舊電池、油漆罐、藥物等有害有毒垃圾,集中運到“兩廢”處理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無利用價值的運到填埋場處理;廢舊衣物等通過修理、清洗變廢為寶,或以愛心捐贈等形式予以二次使用;不可再利用的則進行拆除分解,分類處理。柯城區用多元化分流、差別化處理方式最終打通垃圾分類末端的各個“出口”。
讓“互聯網+”破解運行持續難。針對垃圾分類工作跟蹤監督難,無法進行有效管理的現實,柯城區利用“互聯網+”進行垃圾智慧分類。他們開發了垃圾分類手機APP,方便年輕群體在網上預約上門回收、積分結算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類回收的效率;而管理者則可以獲取更加準確的統計數據和更加細致的信息追蹤。通過大數據分析,不斷完善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回收體系,提升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水平及公眾的參與水平。
衢州市柯城區能有效緩解垃圾分類難題,最關鍵的是形成了一個“有始有終”的閉環:貫穿收集、轉運、處置、回收的全過程,加上在基層治理上給予引導與獎勵、管制和懲罰并重,從而建立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柯城區對垃圾分類的探索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作者系浙江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