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決定著美麗鄉村能否順利實現。同時,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也是農村治理的題中之義。《經濟參考報》記者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采訪發現,由于缺少資金支持,缺乏垃圾清理機制,垃圾圍困鄉村的現象層出不窮,群眾苦不堪言,鄉村振興之路亟須解決垃圾“擋道”難題。(5月14日《經濟參考報》)
生態是鄉村振興的生命線。優美的生態環境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然而,不得不說,農村生活垃圾堆積成山、垃圾外運有難度、處理力量不足等問題依然長期存在,寧城縣的“垃圾圍村”現象恐怕只是我國不少農村的一個縮影。從2014年內蒙古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開始,寧城縣各鄉村實行垃圾集中收集,但收集點數月甚至數年無人清理,越積越多,慢慢變成了垃圾場和污染源,而且絕大多數集中在村里、村口的主干道邊上。筆者不禁疑惑,農村垃圾清運怎么就這么難,讓如此多的地方政府為此“折腰”,束手無策,讓這樣的問題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盡管當地想清理垃圾,但沒錢雇人清理,只能任由垃圾圍城”。的確,這樣的解釋太符合邏輯了。與城市垃圾處理的資金投入額度相比,目前農村垃圾處理的相關投入還明顯過小,這直接導致了處理中的各種困難,比如收集缺錢,從而導致收集不積極;比如轉運成本大,從而不規范運送;比如處理廠缺少等等。因此,把農村垃圾清運難的原因歸結于缺錢顯然沒有毛病。然而,除了缺錢,垃圾清運難的原因就沒有別的了嗎?
其實,盡管現實中存在經費、設施不足等困難,對農村垃圾清運產生了一定影響,但不能把這作為借口。因為,面對當前農村環境整治中的難題,政府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和硬件設施設備是理所應當,除了錢,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比錢更重要。基層群眾既是垃圾產生的主體,也是治理的受益者。因此,發動廣大群眾自覺愛護自己的居住環境衛生,培養良好衛生意識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加強宣傳教育,組織、發動、引導城鄉居民破除陋習,移風易俗,養成講文明、愛衛生、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文明衛生意識和環境保護觀念;比如,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突出共建共享,動員群眾廣泛參與環境衛生規劃、整治、監督、評價全過程,推動全社會共同建設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比如,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環境整治等攻堅克難的農村工作與基層黨建工作結合起來,定期組織干部群眾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這些舉措不一定花錢,但是卻能讓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因此,農村垃圾清運難,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是思想問題。望更多的農村人能明白這個道理,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愛護環境。當然,相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給予適當的資金和物資傾斜,加以配套長效的管理機制,甚至開發出垃圾利用的新渠道,與群眾一起,讓垃圾清運動起來,讓鄉村振興不再有短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荊楚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