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避免西方的工業化困境以鄉村為載體構建中國化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內容提要:起始于西方的城市化與工業化已經顯現了諸多弊端,西方工業文明的使命接近完成。在人類面臨重大的資源、社會、環境和產能過剩的綜合危機下,世界期待中國能夠以“王道”替代美國的“霸道”。全面建設生態文明,走出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經濟、社會、文化、道德和精神困境,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們的世界觀,需要清晰的理念和措施,進一步將生態文明落實到每個鄉村和社區,落實到每個人的思想和行動中。生態鄉村建設不僅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療治工業化傷痛的良方。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耕讀傳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血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保留了與自然、與社群的密切聯系。美國過程哲學家約翰·科布先生說:“中國一定會引領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西方世界已經把鄉村消滅了。中國還有龐大的鄉村,因此中國一定是21世紀引領生態文明的國家,你們的經驗太重要了”。國際公認在符合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社會建設、自然保護、文化和世界觀的四個維度中,中國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實現國家戰略,并以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造福、引領世界,作為一種工具和途徑,需要通過教育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建立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教育是一定是中國化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文化和教育的綜合問題。生態鄉村建設能夠將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和國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應該將推動世界生態鄉村/社區建設,以生態鄉村為載體,構建生態文明的教育體系,作為自覺清醒的戰略目標,將人類帶向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起始于西方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已經顯現諸多弊端,西方工業文明的使命接近完成。由休謨、邊沁、亞當·斯密和穆勒等人奠基、傳播的功利主義觀念在西方社會占據統治地位,這些觀念原則上奠定了西方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基礎,但這些體制沒有解決西方社會存在的深刻矛盾,日益顯現出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人類面臨重大的資源、環境、產能過剩、社會和精神的綜合危機下,世界期待中國能夠以“王道”替代美國的“霸道”,中國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
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不是單純地著眼于環境問題,而是“五位一體”的新文明模式的創新。作為世界大國,無論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全人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走的生態文明之路是一條不讓全球為中國買單,而是中國造福世界、影響未來的新道路。超越因資本主義擴張導致的全球生態困境,超越因經濟增長依賴導致的發展困境,必須變革西方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主導的價值觀念體系,推動現代文明全面轉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充分認識、正視工業化的消極影響,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才能避免重蹈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的覆轍。
一、工業化的危機與問題
工業化為人類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在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方面功不可沒,但也產生了系統性的危機和問題。發展主義主要從單一的經濟視角界定發展,在近二、三十年間成為橫掃全球的意識形態,使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僅在經濟領域發揮作用,還全面滲透到社會、文化、精神道德和教育各個領域,使之整體呈現出“工業化”的特征。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有:追求集約化、規模化、量化、標準化,偏重效益和效率,忽視情感、道德和理想,過于強調競爭、對抗等等。泛工業化已經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系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尤其給社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破壞,所以,國際社會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些問題目前在我們國家也已有不同程度的顯現,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1、工業化的社會問題:中國文化重視秩序和倫理,重視社會建設,中國社會具有強健的彈性,但經濟發展引發的變化也使社會的基礎和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貧富分化加劇和社會階層固化使社會脆弱化,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疏離;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金錢崇拜侵蝕人們的道德和精神底線,出現了種種社會亂象;過于強調競爭、對抗和效率,祛除價值、理想和道德,順應自然的“天道”和關懷他人的“仁德”被拋棄,人們普遍產生現代焦慮,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降低,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研究報告,抑郁癥已成為一大健康殺手,全球有3億人罹患抑郁癥。
2、文化多樣性遭到破壞:城市化、工業化的中心化和標準化使傳統和本土文化遭到侵蝕破壞,與本土、民族和傳統有關的各種文化藝術形式、藝術產品和民俗都遭受過被邊緣化和消亡的危機。不同的城市,到處是同樣的廣場,同樣的商場,同樣的品牌。各地的電影院里,年輕人喝著可口可樂,看著好萊塢大片,大規模的同質化使文化和生活的樂趣、生機也在減少。而無形的多樣性文化是滲透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維度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3、環境和食品問題:除去顯而易見的空氣污染,工業化的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僅使糧食、蔬菜、水果失去了原本的滋味,加之日用化學洗劑的泛濫,也使土壤和河流遭受嚴重污染。為了獲取安全、有香味的食品,很多城市中產階級開始到農村,自己種糧種菜,由被動消費轉變為主動參與農業的生態轉型。
4、教育離土無根:西方現代教育是一種離土無根的教育,它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也為工業文明服務,我國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機械摹仿了西式現代教育。在離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對于傳統的虛無主義使實踐智慧、本土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價值都被忽視,書本知識、標準化知識和國際知識受到追捧。其結果是,一方面,鄉村和農民被邊緣化,農業、農村和農民沒有辦法持續獲取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和教育;另一方面,正規教育遠離自然,脫離生活,脫離勞動和實踐。這樣的教育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生命、自然的敬畏,忽視了對學生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人文精神淪喪,崇高理想失落,青少年中彌漫著“不知來處、不知去處”的歸屬感缺失的無力和迷茫,內在生命力大為縮減,生活的意義、生氣和活力匱乏。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篩選、培養精英”的名義下,犧牲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造就了一代無根之人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流高等學府在為外資企業輸送高級打工者,同學關系疏離冷漠,校園暴力日趨嚴重,這些都是無根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問題在教育中的表現,而下一代成長引發的國家和社會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缺少數據或使用電腦的能力,而是缺少重視生命相互關聯的道德和精神發展”。
二、生態文明的目標和內涵
生態文明不僅僅只是自然環境意義上的“生態”的文明,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也不只是簡單的生產方式的轉型和改變,而是系統性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的變化和要素重組會引發系列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乃至人們世界觀的系統性變革,它將重新確定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將以人的發展和幸福作為發展的目標和目的,從重“物”向重“人”轉變,“人”的發展取代以“物”為中心的理念被置于較高的地位。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社會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將被日益重視,支配工業化的理念和工業化的伴生物如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工具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價值中立以及注重競爭、成功的觀念,將向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基礎的合作、互助轉變,人文精神是“意義”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生態文明的理想圖景中,經濟發展不再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本地的社會成為重視聯系、情感、團結互助的生態的社會;多樣性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的精神發展;人們身心合一,不再陷于身與心的分裂之中,精神和道德的提升使人獲得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而生態的環境是實現以上四個維度的目標之后的自然結果。
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本質上面臨知識體系的全面轉型,需要思想觀念、認知方式的全面轉變。因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不同,在兩種文明的理念和形態下,文化和教育也呈現出不同的顯著特征。在工業社會中,基于工業化的知識體系以壓倒性的優勢碾壓在地化的本土知識和文化,支配了教育領域,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既是工業化的結果,同時也成為固化全球秩序的一部分。而在地化的知識和文化體系具有互助、包容和尊重的人文主義特征,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系統性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問題,需要回到在地化的知識和文化體系中尋找療治的源泉和力量。在工業化出現問題和危機時,更多的本土文化和知識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而重獲新生,鄉土在不斷覺醒,煥發自信和力量,它們在教育中的價值也被重新認識和重視。
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走出對于“西化”的盲目崇拜,喚醒鄉土的覺醒和自豪。教育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教育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都需要教育回到鄉土和傳統文化中汲取創新的力量,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以生態鄉村/社區建設為載體,面向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提供不同內容的生態文明教育。以基于鄉土自信和自豪的鄉土教育實現知識體系轉型;以環境教育、自然教育建立“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生命教育、向善的道德教育解決身心合一的問題;以閱讀教育、藝術審美教育豐富、提升人們的精神修養。社區教育、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大眾傳播等多種教育形式都應以生態文明為目標,貫穿這些教育主題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將給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精神資源和環境,相應的,教育目標也轉向人的全面發展,使教育回到社會共同的和人本身的福祉。在生態文明時代,回到“人”本身,既是回到教育的本質,也是回歸教育的常識,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自由成為可能。但最終,生態文明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美好遠景都寄望于人內心道德和精神的升華,依賴于每一個個體的道德和精神的自覺、覺醒才能實現——人類需要依靠自我的道德與精神修養,才能最終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心靈的純潔將會使一個人明察秋毫,并……通情達理地、自我克制地去行動。” 建設生態文明最關鍵也許最難的一步是提升人們的道德和精神修養,實現人心的“生態”的生命教育成為生態文明的最后屏障。
為了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除了面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育,建立全面、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沒有其他的捷徑。
三、全面、充分認識生態鄉村建設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面對種種問題和危機,國際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國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理念。美國過程哲學家約翰·科布先生說:“中國一定會引領世界的生態文明建設,西方世界已經把鄉村消滅了,只有中國還有龐大的鄉村,因此中國一定是21世紀引領生態文明的國家,你們的經驗太重要了”。這些意見引發我們在與西方的比較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優勢。工業化的大農場在規模化、集約化和資本化的過程中,已經使農業失去了原本具有的社會建設、文化傳承和教育載體的屬性。而鄉土社會和本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修復工業化的傷害,中國人耕讀傳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血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保留了與自然、與社群的密切聯系,應對解決工業化的困境和問題,需要到鄉土社會中尋找源泉和力量,走向鄉村文明復興,把鄉土社會文化的根留住。鄉土社會和本土文化對于解決工業化問題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態有機農業解決環境污染和食品問題:農民和農村是離大自然最近的人群和地方,以西方工業化農業的惡果為戒,讓“農民拯救地球”,教育農民進行生態種植,擺脫對于化肥、農藥的依賴,解決日益嚴重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問題,生產有味道的“小時候”的食物。鄉村的本地經濟和手工技藝對于發展生態產業和本地經濟,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2、本土文化和多樣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鄉村埋藏和保留的豐富多彩的鄉土和民族文化不但是文化創意的靈感和素材,更是社會和文化能夠繁榮發展的無形但巨大的力量,這一點已經被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證明。文化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持久動力,鄉村建設不能依靠移植西方的文化和契約,一定要重視當地擁有的各種傳統和文化資源,它們不僅是生態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會成為手工技藝復活,帶動產業發展的源泉。
3、以農耕為基礎的文化及鄉村的共同生活和聯系有助于進行社會重建。社區作為社會的縮影,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文化的可持續性在于重視秩序和倫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耕生產為基礎,鄉村正是傳統文化的母體和載體。通過強大的文化建設凝聚社會,促進社區文化發展,培育社區團結、互助,協力居民自治組織的發展,構建具有共同價值觀、相互信任、守望相助、環境優美、安全穩定的社會。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互補,鄉村的親情對于城市人群的吸引力也在日益加大顯現。
4、為下一代提供有根的熱土教育。只有在具備完整的與社會、與傳統文化、與自然、與他人的聯系中,才能為孩子提供健全完備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才能培養出具有整體的生態思維,身心全面發展,關懷他人、服務社會的下一代,農業勞動和鄉村生活就是具備這些重要聯系的活動和場所。
四、以鄉村為載體 構建中國化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并以生態文明的中國方案造福、引領世界,作為一種工具和途徑,教育是重要的抓手和必由之路。生態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人人都具備生態的系統思維,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教育是一定是基于聯系的、整體的思維方式的中國化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文化和教育面臨的綜合問題。因此,亟待建立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面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教育。因此建議:
1、大力開展生態鄉村建設。實現生態文明的目標,需要每一個人自覺地參與其中,修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符合“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實現社會的整體轉型。生態文明需要在具備生態的經濟、社會、文化關系和要素的空間中落實落地。鄉村具備生態的經濟、社會、自然、文化和世界觀的資源要素,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中國需要從復興鄉村文明開始,把生態文明和現代話語體系接入鄉村,使之成為現代的生態鄉村,不僅能夠與城市平等互補,更是自信、自立、自強的主體。將生態鄉村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中之重,是時代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2、構建系統的中國化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部分。傳統文化以農耕和鄉村為載體,在工業化強勢的話語體系下,這部分知識和文化被邊緣化了。在生態文明時代,一定要重新重視、挖掘這部分知識,才能真正地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并與現代結合,復興中華文明。中國化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應該突出以下四個方面,并全面滲透到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1)、大力挖掘、保護鄉土文化和傳統文化,開展鄉土教育,激發對于鄉土和傳統文化的自豪;2)、創新教育形式和空間,以大自然為教室,通過農業活動、自然教育和體驗,恢復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通過合作、互助的共同的集體勞動和生活,修復社會關系,重新建構社會;3)、重視生命教育、音樂和美術的藝術審美教育,以人文化成民眾的精神氣質,實現生態文明需要的個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轉變;4)、倡導、推廣傳統文化中的中醫、節氣時令、食物教育和養生教育等,以中國的健康理念和養生方法強健民眾體魄。
3、讓生態鄉村成為面向所有人群開展生態文明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空間載體。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在具備生態聯系的空間中開展實施,鄉村具備的農業生產、社會、文化和自然的綜合資源使它在生態文明教育中能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古代長期奉行重農政策,體現了對于農業和鄉村具備的有益教化的社會功能的自覺重視。農業勞動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在行動中學習”,食知其味,食知其源,通過勞動將身心與大自然、與勞動成果建立聯系,潛移默化地形成“敬天惜物”的自然觀和勤儉節約的品格,“儉”能解決人與欲望的關系,“師儉則無欲,無欲則廉”。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歷法、節氣觀測等也需要在農業的勞動實踐中去體會、傳承。因此,生態文明教育需要把大人、孩子都帶到大自然和田野中去,帶到農業體驗和親密的社會聯系中。
生態文明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與世界對話的思維框架,傳統文化借助可持續發展可以融入與世界對話的國際話語體系。與國際話語接軌,需要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世界觀的維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從全球治理的角度,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通過傳統文化復興,將鄉村與城市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中”與“西”結合,將生態鄉村建設與“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和合作理念結合起來,讓中國的生態鄉村建設和生態文明教育走向國際,引領世界,為人類造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研究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