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茂君: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遂寧路徑

[ 作者:楊茂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4-23 錄入:吳玲香 ]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是打好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對遂寧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分析,探索提出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遂寧路徑。

一、遂寧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遂寧是丘區農業大市,農業農村改革歷來有著優良的傳統。早在1976年,蓬溪縣九龍坡村就自發實行“包產到戶”;2007年,探索撂荒耕地“委托代耕制”“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模式在全省推廣。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三農”工作部署,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農業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開啟了全面建設遂寧農業強市的新征程。

(一)產業結構不斷調優。以建基地為抓手,按照“長藤結瓜,連線成片”的思路,規劃建設173公里農業產業大環線,串起全市5個市級、18個縣級和N個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化區域布局,分區建成5個糧食主產功能區、9個糧油綠色高產萬畝示范區,帶動形成優質柑橘、綠色菌菜、精品糧油、道地藥材、現代養殖等優勢產業示范帶。射洪縣成功創建“國家科技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國家精品檸檬標準化示范園區”;蓬溪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為“國家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基地”;船山區創建“國家出口生豬質量安全示范區”、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生豬生產基地”;安居區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大英縣成為新一輪全省“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

(二)供給質量穩步提升。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大力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戰略,“遂寧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成功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商標注冊審核,并獲評全省十大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已有83家企業的1000余個“遂寧鮮”品牌產品實現線上線下銷售,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515個、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創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市”,建成市、縣(區)、鄉(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已有113家企業的243個農產品納入追溯系統,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可追溯。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強化市場檢測準入管理,農產品抽檢平均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三)生產要素不斷激活。始終把制度機制創新作為培育農業新動能的關鍵之舉,堅持促改革與增動能雙發力。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數據成果整體通過農業部匯交,農村“六權”同確基本完成,發證率達到97.4%。全面建成市、縣、鄉三級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大力推行土地流轉備案制,建立風險保障機制,打通渠道激活要素,土地流轉率達到47.1%、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深化“三權分置”抵押融資試點,在全省率先建立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風險保障金,推廣“保險+銀行+政府”的分擔機制,實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1.8億元。積極探索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55個村率先實現集體資產變“股權”、村民變“股東”,保障了農民財產權利。

(四)規模效益逐步凸顯。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物化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推動農業節本增效。緊緊扭住“誰來種地”這個問題,全市培育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8870戶,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生力軍。2017年“三大”新型主體實現總產值62.3億元、純利潤8.3億元,帶動39.7萬農戶戶均增收1000元。探索創新公益服務機制,采取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農事服務超市”,支持其從事公益性服務,讓單個小農戶搭上規模化服務“快車”,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達50萬畝,農戶購買服務比自己耕種畝平節約人工成本480元。

(五)裝備條件逐步改善。全面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物質裝備條件,著力補齊農業科技、信息、投入等關鍵短板。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130萬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36萬畝,農機總動力達到127.1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49.3%。推廣運用機械化整地、施肥、起壟、覆膜、點播、防病(蟲)、收獲“七位一體”現代農業耕作技術,農作物種植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三化”聯動和農田排灌能力、耕地生產能力、農機作業能力“三力”明顯提升。

(六)產業融合不斷拓展。緊扣產業融合發展大趨勢,推動多產業疊加、多領域聯動、多環節增效。設立首期1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速發展鄉村旅游等休閑農業。2017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1%,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700家,鄉村旅游收入達到77.5億元,船山區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大力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著力延伸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用好各類展會平臺的同時,積極接入“互聯網+”快車道,建成“遂寧鮮”線下展示館6個、微商城12家、村級電商服務站105家。借勢電商“走出去”,可士可、射洪清見等100余個農產品在國內近300個城市進超市、設專柜,高金、美寧等20余家企業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七)綠色發展水平提升。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清潔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6.69%,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目標。嚴格執行畜禽養殖規劃管理,堅持畜牧業布局與種植業發展相結合,大力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等循環模式,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從源頭上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全市土壤質量有13.3%達到國標一級、85.7%達到國標二級,96.5%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98.8%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被命名為首批“四川省農產品產地無公害化市”。

二、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

遂寧是典型的丘陵市,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方面的矛盾問題尤為突出。

(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力不強。近年來,我市新型經營主體呈快速增長態勢,但總體數量偏少、層次偏低、輻射帶動能力弱。一是整體規模不大,缺乏競爭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市級龍頭企業只有159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農業產業鏈條短,同質化現象嚴重,開發創新能力弱,高附加值產品少。二是經營方式落后,抗風險能力弱。有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缺乏經營管理經驗,雖然土地經營規模擴大,但種植品種過多過濫,科技含量低,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難以實現規模效益。三是金融保險供給不足,制約瓶頸較多。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相當部分經營主體無法進行規范的信用評估和評級授信,難以獲得金融支持,而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使生產經營管理建設用地較難落實。農業保險存在財政補貼少、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問題,特別是經濟作物還沒有納入中省財政支持,一定程度影響了適度規模經營結構調整。

(二)物質裝備科技支撐能力不足。作為丘區農業大市,我市與其他糧經作物主產區相比,物質裝備條件和土地耕種科技化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許多地方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盡完備,機電提灌設施嚴重老化,末級渠系配套不夠完善,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全市農機總動力為121萬千瓦,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30%,農田有效灌溉率為34.9%,低于全國4.1個百分點。即使已經改造好的農田,由于標準低,也很難滿足大型農機具耕作要求。二是農業機械化相對滯后。我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為49.3%,低于全國16.7個百分點。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但機插率、機械烘干率亟待提高。尤其是屬于丘陵山地農業,機械化運作成本相對較高,全市耕地中,2度以上坡地占80%,其中6~15度達44.6%,15~25度達20.7%,不便于大型農機作業,制約了農產品降本增效。三是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當前家庭承包經營戶依然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戶“零星”分散經營極不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加之高層次農業技術人才依然匱乏,農技推廣出現“斷層”、網絡分布出現“斷面”、專業指導出現“斷線”的問題突出,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體系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變化,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機制的示范推廣難度較大,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

(三)農產品品牌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我市農業基礎良好,大宗農產品產量較高,但農產品品牌優勢不突出。一是標準化生產體系不健全。全市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面不足50%,農產品生產總體上仍處于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生產規模小,生產個體多,缺乏生產標準化應有的規模基礎和規范化管理的必要條件,生產者主要憑傳統農耕經驗、種養技藝和市場銷路的倒逼機制,確定下一個生產周期生產的品種和生產過程中擬采取的管控措施。二是品牌化支撐體系不健全。雖然打造了“遂寧鮮”區域公用品牌,但優質高端品牌缺,“三品一標”產品占全市農產品的比重不到32%,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品牌尚未充分體現。三是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訂單農業、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模式發展不足,農村電商網點、代理商組織不健全,未形成穩定的、規模化的農產品供應鏈條。

三、總體思路及重點任務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通過結構調整,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多的不好、好的不多”的矛盾,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作為川中丘區農業大市,我們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堅定不移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堅持改革創新,著力調順產業體系、調好生產方式、調優產品結構,激發要素活力,加快推動遂寧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一)以三產融合為路徑,調順產業體系。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支持資本、勞動力、技術、資源等要素跨界優化配置,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及農業多功能開發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打造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加快全市現代農業產業一體化大環線建設,以蓬溪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射洪省級現代農業示范縣和4個省級現代農業(畜牧、林業)重點縣、5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為載體,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主體”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打造一批基地生產水平高、種養結合緊密、景區化設施完善、產地初加工能力強、社會化服務水平高、“互聯網+”應用廣、產品銷售有品牌、體制機制完善、利益聯結緊密、社會資本參與、金融支持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支持大型企業上市融資,鼓勵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改造升級貯藏、保鮮、烘干、分類分級、包裝和運輸等設施裝備,扶持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鼓勵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產品分級、清洗、精選、打蠟、包裝、烘干等初加工服務,讓農民從初加工中分享更多收益。優化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引導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在優勢農產品產地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強化倉儲運輸、冷鏈物流等產業體系建設,建設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集配中心。積極迎合市場各層次消費需求,優先支持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做大糧油加工,提升中藥材加工,壯大果蔬飲料加工,著力開發中高端系列化精深加工農產品。三是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一批休閑農業景區,打造一批農業主題公園、農業風情小鎮,發展一批休閑農莊和休閑農業專業村,創建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教育、生態有機融合,積極發展民宿體驗、農村養老服務、教育文化創意、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升行動,積極爭創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農民增收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加快推進中華養生谷、十里荷畫、螺湖半島、香薰花海、萬象現代農業博覽園、農業園區大環線旅游帶建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涉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全方位提升休閑農業經營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以綠色發展為導向,調好生產方式。充分發揮遂寧綠色發展優勢,堅持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優化資源利用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一是發展種養循環農業。按照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優勢產業間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農牧結合、產加配套、糧飼兼顧、種養循環、集約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在種植業集中生產區、有機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配套建設養殖場,實行以種定養、以養促種。在規模養殖區域,配套建設沼氣池、沼液運輸設施,打通畜禽糞污就近還田通道。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沼氣工程+綠色種植”的循環發展模式,通過農牧對接、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經濟、生態”雙贏。二是探索高效節水農業。加快推進武引蓬船灌區、三仙湖水庫、祥鳳寨水庫等“6+2”骨干水利工程建設,恢復和提升機電提灌設施的保障能力。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優化玉米、紅薯等旱地作物生產布局,推廣節水抗旱品種;以瓜果、蔬菜、水果、花卉為重點,大力推廣噴灌、滴灌、霧灌等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技術,集中建設一批高效節水示范基地,加快農藝節水技術推廣應用。加快灌排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步伐,開展灌區現代化改造,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村機電提灌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增強農業抗旱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三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標準化改造,落實好雨污分離、糞污資源化利用措施,因地制宜推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技術模式,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第三方治理模式和PPP模式,加快畜禽糞污集中處理,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節水、清糞、有機肥生產加工等設施設備和糞污消納用地,著力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大中小型沼氣工程,穩步推進沼氣集中供氣和生物天然氣生產試點,鼓勵引導沼肥高效利用。大力開展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術示范,加快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

(三)以優化供給為目標,調優產品結構。堅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提升農產品質量作為有效對接消費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完善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監管和服務,加快構建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保障體系。一是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制定一批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規范和標準,健全集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為一體的全程標準體系。深化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和水產標準化產業基地建設,規范使用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投入品。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獸藥休藥期規定。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快先進實用技術普及應用,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落實。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創建,優化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布局,努力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全過程標準化覆蓋。二是積極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鼓勵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發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服務。探索推廣“首席專家+崗位專家+產業基地示范縣”等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支持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打造創業服務平臺,組織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大聯合,力爭在農牧產品品種培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重大領域實現突破。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引導和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生產管理信息系統、農產品質量溯源系統,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農業,加快信息化對傳統生產模式、產銷關系的提升改造。整合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打造包括農業生產導向、產業發展分析、市場供求預警、質量追溯體系等全產業鏈的大數據平臺,推動農業供給側與需求側精準對接。三是狠抓全程化質量監管。堅持質量興農,大力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持續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著力強化安全環境、清潔生產、生態儲運等關鍵環節的質量監管,積極探索質量安全監管新機制和新模式。大力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建設工程,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準出準入銜接機制,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收購、儲藏和銷售、運輸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力爭實現主要農產品追溯管理全覆蓋。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持續開展種子、農藥、獸藥、飼料等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禁限農藥、水產品藥物濫用、獸藥抗菌藥物濫用和飼料非法添加,降低污染物排放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努力形成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鏈條,讓群眾對產品更放心。

(四)以深化改革為契機,激發要素活力。以改革破除制約農業發展的制度藩籬。一方面,深化農村產權改革。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讓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醒”過來。鼓勵引導農民通過土地平整和互換并地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意見,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信用、金融、擔保和保險等四大體系建設,建立農民資金互助合作健康發展機制,鼓勵農戶規范發展資金互助和信用合作,著力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體系。另一方面,促進農業降本增效。著力降低農產品投入成本,不斷優化農藥、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品種結構,積極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精量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促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控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努力降低農產品營銷成本,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設,推進“農超、農企、農社、農校”等多渠道產銷對接。整合現代物流體系,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打造農產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展銷中心,加大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探索發展“直銷農業”,實現農產品從產地直達客戶。

(五)以利益聯結為核心,激發主體活力。壯大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奔康致富。一是探索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在群眾參與上下功夫,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直接帶動,推廣可士可二八分成、高金保底保收益等模式,讓群眾有穩定收入。通過合作社托管聯動,針對部分村撂荒地多、勞動力少的現狀,探索建立撂荒地經營合作社,采取代耕代種、收益分成的辦法,既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又增加群眾收入。通過財政資金入股驅動,探索將財政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發展資金的40%,以股權量化到村集體,實行保底分紅。引導群眾以貸入股互動,創新財政支農方式,逐步擴大擔保、貼息、基金、風險補償等資金規模,引導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提高新型經營主體信貸滿足度,解決群眾生產經營流動資金不足問題。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性作用,采取以獎代補、項目扶持等方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入開展示范社創建行動,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聯合社,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向農產品加工、銷售等二三產業拓展。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科研院校成立產業聯盟,帶動技術、物資、資本、人才向農業全產業鏈聚集,催生農業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訂單生產、直供直銷,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三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根據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需求,細化專業分工,創新服務產品,進一步健全各類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和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滿足農產品供給和農業產業化需求。引導服務領域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向農業信息、金融保險和市場營銷等領域拓展,加快完善基層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體系、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支撐體系、農產品加工服務體系和物流保障體系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各類農業生產服務平臺,重點推進良種推廣、農機作業、委托代耕、病蟲防治、育種育苗、儲藏保鮮、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放寬市場準入,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多主體參與、多要素投入、多形式發展,多渠道吸引產業要素投向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健全農業服務標準體系,強化服務監管,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形成系列農業服務品牌。

(六)以品牌培育為抓手,激發市場活力。堅持以品牌促質量、樹形象、擴優勢,大力實施農業品牌化戰略。一是做優做強“遂寧鮮”公用品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參與“三品一標”農產品和企業知名品牌創建,加快構建以“遂寧鮮”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企業知名品牌為主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鼓勵引導各類農產品市場主體做大品牌、保護品牌。加大品牌農產品營銷和宣傳力度,搭建電商平臺,建設線下“遂寧鮮”體驗店和社區便民銷售點,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通過國內外專業展會及各類媒體,推介宣傳“遂寧鮮”農產品整體品牌,利用媒體輿論、廣告宣傳、節慶活動等手段,發布公益性廣告,擴大“遂寧鮮”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加快品種升級換代。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充分調動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強化農產品品種原始創新的關鍵支撐,加大水稻、玉米、果蔬以及牛羊等特色優勢品種培育力度,著力增強優質農產品源頭供給。瞄準市場需求,著力引進示范推廣一批國內外領先、有競爭力的名特優新品種,加快建設與基地發展規模相適應的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一批集約化、工廠化種苗中心,加快促進農作物品種和畜禽品種升級換代,力爭到2020年建成現代種業基地5萬畝,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一次,畜禽良種化率穩步提升;加大優質林果品種引進、選育、馴化、示范、推廣,加快優質林果品種改良步伐。三是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以蓬溪、射洪、大英、安居4個產糧大縣為重點,啟動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在安居區三家大安線、蓬溪縣任隆三鳳線,大英縣蓬萊河邊線,建設5個糧食生產功能區、8個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萬畝示范片,打造全省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區。以優質高效果品基地建設和低產低效果園改造為重點,推進成南高速、G318線、S205線柑桔產業帶建設,加快推進涪江、瓊江、郪江流域優質蔬菜產業帶和蓬溪、射洪、船山、安居食用菌產業帶建設,到2020年,建成優質柑桔面積60萬畝、優質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深入實施“現代畜牧產業提升行動”,確保優質生豬年出欄達到300萬頭以上。開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健康養殖、水庫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和流水養殖,積極創建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和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作者系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寧市農業局高級經濟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 亚洲精品色吧88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午夜高清拍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