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也是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中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消費方式轉變,農村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日益增長,生活垃圾類別日益復雜。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和環保意識薄弱,加上長期投入不足,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處理的問題日益嚴峻,農村生態宜居的條件惡化使得城市人口無法選擇逆向流向農村。因此,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農村“垃圾圍村”等治理缺失和無序局面。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的生活垃圾基本處于“前端分類缺乏內外動力,中端收運基礎薄弱,末端處置未成體系”的境地。近年來,中央在總結浙江等地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圍繞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基本途徑與發展方向,要求各地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探索創新不同的治理模式,建立起能有效運轉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機制。
加快我國垃圾分類治理步伐,全方位考量、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需要發揮多方協調治理作用,確保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社會自治的農村垃圾有效治理機制。
一是明確政府、市場及社會等利益相關方在農村垃圾綜合治理中的責權利邊界。要細分垃圾治理的相關主體,包括垃圾產生與排放主體、垃圾處理服務主體和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等;要賦予鄉鎮政府相對自主的地位,讓鄉鎮政府有權從實際情況出發決定垃圾治理的事情,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要均衡相關利益主體的效率與公平,遏制長期以來農村垃圾治理層面的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和市場失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是加大農村垃圾治理的財政保障,拓寬資金渠道。多樣化的籌資渠道有助于突破“財政投入大、安全隱患多、政府包袱重”的治理局限,形成一種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整合省級其他相關專項資金,把農村垃圾處理作為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資金重點投入領域之一。實行“以獎代補”,帶動引導各級地方政府投入,逐步取締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閉式垃圾收集設施。有條件的地區,嘗試城市生活垃圾保潔、清運和處理模式往農村覆蓋的運作模式,鼓勵城市相關企業接管農村垃圾處理。根據受益原則,按照一定標準向村民收取垃圾處理費用,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局面。
三是引導村民參與垃圾治理,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自治機制。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與村民行為密切相關。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是“政府干,農民一邊兒看”,要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認識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好處。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各村居民摒棄不文明、不衛生陋習,提高文明衛生意識,樹立“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意識,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探索并推廣積分獎勵、身份明示、星級評比、紅黑榜單等垃圾源頭分類模式,把垃圾分類行為從“要我分”引導到“我要分”。
四是完善垃圾處理管理機制,強化各方監督。建立健全農村垃圾處理日常保潔、清運和管理等制度。把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各級領導干部考核內容,嚴抓考核落實,形成層層考核的責任機制。嚴格執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暗訪工作制度和責任追究辦法,健全“暗訪—整改—督導—問責”聯動機制。強化輿論監督,通過設立在各類媒體上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欄,定期通報調度設施建設、垃圾收運、人員配備和經費收支等工作情況。完善農村垃圾收集的村規民約,通過村民自治途徑,制定農村垃圾收集的基本規則,明確垃圾收集的范圍、衛生標準、收集頻次和地點,由農村基層組織推動施行,農村居民相互監督。
作者系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