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梅等: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機理研究

[ 作者:楊梅?郝華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07 錄入:王惠敏 ]

摘要: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表現在:特色產業為載體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特色小鎮為窗口引領鄉村文化興盛、特色小鎮為平臺帶動鄉村生活富裕、特色小鎮為示范拉動鄉村生態宜居。發揮特色小鎮的多重效益促進鄉村振興, 需要以特色小鎮為增長極優化城鄉空間結構、以特色產業驅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挖掘鄉村文化基因彰顯特色小鎮的文化品位、搭建返鄉務工人員創新創業平臺、統籌規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著眼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對經濟建設提出的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次被提出, 并且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制度保障、體制完善、產業發展、鄉村治理、人才隊伍等方面做出系統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鄉村振興戰略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并對該戰略的實施做出詳細安排。

發軔于浙江的特色小鎮開啟了我國小城鎮發展的新模式探索, 2016年已由國家住建部在全國推開, 并且提出至2020年在全國要培育建設1000個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 國家住建部于2016年和2017年公布兩批次共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名單。特色小鎮在實踐中表現出的一系列優勢證明其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成效明顯, 如特色小鎮具有聯結城市與鄉村的地理區位、展示城市文明向農村擴散的中轉優勢、環境和諧宜居對美麗鄉村的示范效應、小鎮旅游促進農民的增收的激勵機制等。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特色小鎮發展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特色小鎮不能脫離鄉村腹地孤立式的發展, 而應在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框架下, 著眼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夯實產業支撐、壯大小城鎮綜合實力中健全城鎮體系、彰顯鄉村歷史底蘊中傳承文化鄉愁記憶、創新體制機制中彌補公共服務短板、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中提高生態文明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 基于特色小鎮的培育發展來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路徑

我國自本世紀以來先后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戰略舉措, 化解城鄉差距、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正是基于深刻的時代背景和長期發展的積累基礎, 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三農”問題,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一) 鄉村振興的內涵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 鄉村振興戰略將運用現代產業發展理念、信息技術、商業經營模式, 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改變農業低效、農村凋敝的發展困境,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這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相比于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曾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 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基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提出的更高要求, 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產業興旺”要求農業符合現代產業發展規律, 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組織和活力迸發, 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彰顯現代產業的多重效益。“生態宜居”要求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 這是鄉村最大的資源稟賦和潛力所在, 通過健全基礎設施和改善人居環境營造田園風情, 提高鄉村對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鄉風文明”要求發展衛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業, 弘揚農耕文明和優秀傳統, 用現代文明理念推進移風易俗, 提升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治理有效”要求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通過自治激發農民主體活力、法治保障公平正義、德治營造和諧氛圍。“生活富裕”就是要穩定農民收入來源、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讓農民生活無憂、共同富裕。

 1.jpg

圖1 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二) 鄉村振興的路徑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聚焦研究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系統部署, 從農業發展、綠色和諧、文化興盛、鄉村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 明晰了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1. 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農業是鄉村的主體產業, 實現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目標必須強化現代農業的產業支撐。夯實農業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趨勢,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彰顯現代農業的多重效益;鼓勵農業走出去, 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兼顧新型農業主體與小農戶的共生發展, 通過社會化服務引導小農戶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型。

2. 促進鄉村綠色和諧發展。

尊重生態系統的生命共同體特征,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針對存在的農業面源污染、廢棄農膜、畜禽糞污等突出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運用市場手段賦予生態產品價值內涵, 構建生態補償機制, 在農業功能區基礎上形成生態保護的激勵機制;開發觀光農業、健康養生、游憩休閑等生態產品, 將鄉村潛在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生態經濟優勢。

3. 繁榮興盛鄉村文化。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優秀戲曲曲藝等文化遺產,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鄉村文明, 推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提高農民文化素養;通過移風易俗破除有悖于現代文明的陳規陋習, 營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來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4.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提高組織力, 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以自治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與活力, 以法治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農業支持保護、規范市場運行、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以德治強化道德教化和正面典型的引導, 糾正鄉村社會中不講公德的言行。

5. 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 提高農村人力資本儲備, 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效率, 促進農民工多渠道轉移就業, 提高就業質量和促進農民增收;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與互聯互通, 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提檔升級;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在醫療、養老、社會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形成社會整體的安全網。

二、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鎮屬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模式, 浙江憑借特色產業集群的積累, 探索小城鎮產業提檔升級和產城一體發展, 既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也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 成為國內小城鎮發展的學習樣本。2016年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 在全國推開培育特色小鎮的工作, 并在2016年和2017年分兩批次公布入圍全國特色小鎮的名單。一時間, 特色小鎮成為社會關注和學界研究的熱點, 儼然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新抓手和新載體。經歷兩年的快速推進, 在培育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也暴露出新的問題和不良傾向, 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國家住建部于2017年12月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 針對一些區域暴露出的不尊重規律盲目推進、政府和市場邊界模糊、房地產傾向明顯、縣級政府債務風險加大等問題進行規范和矯正。2018年, 基于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 特色小鎮的培育發展在經歷了快速推進后也會逐步回歸理性發展。基于此, 把握特色小鎮的核心主旨、契合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 以培育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

(一) 特色小鎮的核心內涵

特色小鎮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指導小城鎮發展, 依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改造提升村鎮的產業業態和功能配套, 在吸引游客旅游、創客進駐、人口定居的過程中實現產城一體發展。

特色小鎮的核心內涵表現在“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特色小鎮的產業支撐是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也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所在, 依托特色產業彰顯地域特色、強化產業立鎮, 促進經濟發展。特色小鎮植入文化元素提升發展品位, 無論是何種主題類型的特色小鎮, 文化魅力均有體現, 以文化標簽凸顯特色小鎮的吸引力。特色小鎮以廣大鄉村為基底, 主打鄉村生態旅游、文化旅游, 為村鎮地區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 旅游活動的貢獻還促進了農民增收。特色小鎮伴隨特色產業的成長壯大勢必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吸引更多的人口落戶進駐, 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社區功能逐步完善, 不僅吸引周邊村鎮的人口集中居住, 也吸引逆城市化趨勢下向往鄉村田園的人口進駐。

(二) 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特色小鎮的提出背景就是促進小城鎮與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發揮小城鎮“小、精、專、特”的優勢, 形成差異化定位、錯位競爭、互補發展的格局。鄉村振興戰略, 也是在我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美麗鄉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系列舉措后提出的實現鄉村整體提升的綜合戰略。特色小鎮的核心內涵契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 立足特色小鎮的“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發展模式, 著眼于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 其作用機理表現在:特色產業為載體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特色小鎮為窗口引領鄉村文化興盛、特色小鎮為平臺帶動鄉村生活富裕、特色小鎮為示范拉動鄉村生態宜居等方面。

 1.jpg

圖2 特色小鎮推動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1. 特色產業為載體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所在, 而特色產業的遴選是根植于區域的獨特資源稟賦, 具備產業發展基礎和未來發展空間。特色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勢必要求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而這與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要求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一致。廣大村鎮地區的特色產業多以農業為主體, 特色養殖種植業為主要表現形態, 特色產業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引領下, 對鄉村的產業組織、產業技術、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市場主體的不斷壯大優化了產業組織、提高了產業集中度;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科技成果的轉化擴散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特色產業的新產品開發、新業態孕育、新模式迭代升級了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的規模效應和范圍經濟促使產業集群式布局, 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地、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的空間協調;特色產業價值鏈條延長后產業關聯不斷優化, 可以避免農產品滯銷和短缺帶來的利益損失。

2. 特色小鎮為窗口引領鄉村文化興盛。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 更是文化的振興、生態的振興。在城鎮化經歷快速發展后, 文化消費、精神訴求、感情寄托日益成為人們的追求的心靈感悟。我國農耕文明底蘊深厚, 弘揚鄉村文化積淀、傳承鄉村文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小鎮區別于以往小城鎮的發展模式, 就是充分彰顯文化的內涵與魅力。不同主題類型的特色小鎮均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 植入傳統文化元素、嫁接文化創意表達方式, 使特色小鎮避免同質化傾向。農業型特色小鎮展示傳統農耕文明的演變歷程, 或將文化創意植入農產品的品種研發和包裝設計;歷史經典產業型特色小鎮兼顧文化傳承與現代產業發展, 展示經典產業的生產工藝變遷;旅游主題型特色小鎮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形成獨特文化標簽。這些文化元素的彰顯促進了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對認識鄉村文化價值、健全公共文化服務, 增強對鄉村文化的自信與自覺都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

3. 特色小鎮為平臺帶動鄉村生活富裕。

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完備, 其作為村鎮地域系統的增長極, 具有聯結城市與鄉村的區位優勢, 在承接城市產業和文明向鄉村轉移和輻射過程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并開闊了鄉村居民的視野。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的發展會吸納周邊鄉村的勞動力轉移和就地就業, 讓更多農民參與二、三產業, 開辟多元收入渠道;特色小鎮還是創新創業的平臺載體, 一些在外務工多年的農業轉移人口, 在發達地區現代化企業中工作積累了技能逐步具備自身創業的能力, 特色小鎮圍繞特色產業衍生出更多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機會, 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特色小鎮體制機制靈活的政策優勢給返鄉創業人口提供了舞臺,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 促進農民增收和生活富裕。

4. 特色小鎮為示范拉動鄉村生態宜居。

特色小鎮通過規劃引導, 在緊湊的空間里高效利用土地, 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 彰顯規劃引導、有序發展的優勢, 這對廣大鄉村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在“多規合一”理念指導下統籌銜接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 提高了規劃的指導性和操作性。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將以特色小鎮為樣板, 逐步推進鄉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改善村容村貌。特色小鎮憑借特色主題、生態優勢、文化內涵發展起來的鄉村民宿有力地支撐了旅游業發展, 這為廣大農村農家樂發展升級提供了參照, 這些都將促進鄉村振興實現生態宜居的要求。

、鄉村振興導向下特色小鎮的發展對策

特色小鎮源于小城鎮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因此特色小鎮多重效益的彰顯及發展主旨不能偏離小城鎮發展的初衷, 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 特色小鎮應立足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 著眼于村鎮地域系統的空間結構優化、特色產業的素質效益提升、鄉村文化的興盛與創新、創新創業平臺的搭建、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一系列目標導向, 通過特色小鎮的科學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一) 特色小鎮為增長極優化城鄉空間結構

區域經濟學中的增長極理論告訴我們, 地區經濟“面”的發展需要“點”的突破作為引領, 特色小鎮作為縣域經濟內部的增長極, 在產業素質、要素集聚、基礎設施等方面均具有內引外聯的比較優勢, 依托特色小鎮為增長極可以引領村鎮地域系統要素的整合與經濟發展, 促進縣域內部形成城關鎮、特色小鎮、中心鎮、集鎮等多中心極點支撐的空間結構, 通過集聚效應與擴散效應的作用機制, 輻射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基于此, 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空間聯系不能脫離鄉村腹地, 需要著眼于鄉村產業發展、密切城鄉聯系的角色擔當, 在特色小鎮吸引高端生產要素集聚、產業競爭力提升、展示鄉村文化底蘊的過程中積蓄發展勢能。在特色小鎮成長發展中需要同步統籌規劃聯結特色小鎮與鄉村腹地的基礎設施、商品流通網絡、信息共享平臺、人才服務渠道, 以便于盡早更充分地發揮特色小鎮的擴散效應, 避免讓特色小鎮成為村鎮地域系統的孤島和飛地。

(二) 特色產業驅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現產業多重效益的必然途徑, 也是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支撐的必然要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培育融合發展主體、豐富產業融合方式、構建產業融合的利益聯結機制、健全產業融合的社會化服務。而特色產業是村鎮具備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文化基因和增長空間的優勢行業, 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起到引領和驅動作用。特色產業也正是特色小鎮的個性標簽和產業支撐, 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的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躍升, 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到示范效應, 在催生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成長中體現產業融合的規模效應, 在探索產業融合多樣化方式中體現產業集聚效應, 在穩固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中形成共享效應, 在拉動服務業專業化分工中形成溢出效應。特色產業驅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和多重效應會進一步提升農村產業素質和競爭力, 強化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

(三) 挖掘鄉村文化基因彰顯特色小鎮的文化品位

我國農耕文明底蘊深厚, 鄉村作為傳承農耕文明和鄉土情懷的精神家園, 承載著田園詩歌、尋根回憶、鄉愁依戀的職能。現代化文明的模式化和城鎮建設的復制化, 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傳統文化的根基和地域文化的傳承。以往農村臟亂差的村容村貌弱化了鄉村鄉愁依戀的功能發揮, 使得人們一想到農村就是凋敝、蕭條、落后的直觀印象。特色小鎮不僅有特色產業支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更有文化元素的注入和文化氣質的彰顯凸顯魅力和品位, 這與鄉村振興要求的文化興盛相一致。特色小鎮文化品位彰顯需要根植于鄉村地域特點, 挖掘鄉村文化基因, 依托歷史人文資源、文化遺址遺跡、古鎮建筑群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載體弘揚鄉村文化, 并在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產品開發中嵌入文化創意元素, 對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廣大村鎮居民通過特色小鎮“文化+”的發展實踐與產生的多重效益, 切實增強對鄉村文化價值內涵的認識和保護傳承的自覺。

(四) 搭建返鄉務工人員創新創業平臺

返鄉務工人員回到農村創業創新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培育農村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特色小鎮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承擔創新創業平臺載體的職能。特色產業有大中型企業作為專業化運營商主導, 而在特色產業鏈條拉長的過程中, 又衍生出更多的創業機會和市場需求空間, 返鄉務工人員了解本地區發展基礎, 有扎根于本地發展的情懷, 依托特色小鎮、圍繞特色產業的產業鏈配套進行創業創新, 這對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著眼于吸納返鄉務工人員創新創業, 特色小鎮需要發揮體制機制靈活便捷的優勢, 在農村產權制度逐步完善的基礎上盤活農村的資源與資產, 為創新創業主體提供符合需求的信貸產品、服務模式等融資方式, 提高對創業主體的培訓實效, 幫助他們認識宏觀經濟形勢、捕捉市場信息、把握競爭機會、提高職業技能, 并依托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的升級需求適時引入科研平臺, 提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發揮科技創新的外溢效應, 帶動農村產業的科技創新和業態升級。

(五) 統籌規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是村容村貌的空間體現, 特色小鎮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以生態宜居的環境優勢成為鄉村振興的參照。特色小鎮在提升自身環境和諧宜居功能的同時, 需要統籌規劃聯結鄉村的基礎設施, 采用PPP模式規劃建設村鎮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市政設施, 結合市場與政府的優勢, 提高運營管護效益。通盤考慮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置和回收體系、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開展廁所革命, 將畜禽養殖廢棄物納入處理體系并資源化利用;以特色小鎮為節點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 積極推廣生態處理工藝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立足村莊自然村落肌理、圍繞特色小鎮主題編制村莊建設規劃, 引導村鎮建設布局、建筑風格和公共空間, 以人居環境的改善作為鄉村生態宜居的底板, 形成特色小鎮發展擴散的腹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開放導報2018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在线观看的AV大片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