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陜西榆林三村實例看改革路徑方法
談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少人認為這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專利”,也往往聯想到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長三角”沿海地區及“京津冀”等大中城市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城郊村”。其實不然,在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正呈星火燎原之勢蔓延開來。不久前,調研組赴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橫山區、靖邊縣,實地走訪了多家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業企業,詳細了解當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情況。通過與趙家茆村、馬季溝村、高圪垯村的村干部、農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等座談交流,調研組感覺到西部地區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需求、有意愿、有動力,當地干部、農民群眾自發搞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積累了不少經驗,值得研究推廣。
一、西部地區產權改革——著重打好“土地牌”
(一)主要做法。榆陽區趙家茆村地處丘陵溝壑區,有4個村民小組、243戶、630人,耕地5300畝,人均8.4畝。看似人均土地較多,但種植玉米、小雜糧、馬鈴薯等傳統作物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當地土地細碎化現象非常嚴重,全村四分之三的青壯年外出務工,耕地荒蕪現象十分突出。2013年,村里爭取到京津風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遷項目,進行土地整理解決細碎化問題,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發展現代農業,并推進以土地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合原有村級公司、合作社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2014年,趙家峁村被確定為陜西省首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平整后的土地上集中發展設施果蔬、葡萄、山地蘋果等現代農業,規劃建設了現代養殖小區和葡萄酒加工基地,并成立了鄉村旅游公司發展第三產業。
靖邊縣馬季溝村地處靖邊縣北部風沙水灘區,有7個村小組、265戶、1156人,耕地10497畝、林地29500畝。村內耕地、林地、荒地交織,不少村民還自發開荒占地,突破了二輪承包時的比例和范圍,地塊不明、四至不清、土地細碎化現象非常嚴重,村民勞作極為不便。2013年底,白家溝村小組實施土地開發項目,村民白生富由于耕作不便等原因主動將承包的林地、荒地200多畝交回村民小組,由集體統一經營,由此帶動本村民小組召開村民大會,一致同意將全組所有耕地、林地、荒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所得收益由集體按每戶入股的土地份額進行分配。實踐證明土地股份合作成效明顯,其他6個村民小組爭相效仿,目前全村所有耕地、林地等資源資產都集中起來統一經營,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耕作,提升了生產效率,解放了原本勞動繁重的村民。
(二)隨想與建議。一般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或城市周邊集體經營性資產較多的村鎮開展,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這些地方改革需求大、動力足,群眾也有積極性。相比之下,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很少,不少還是“空殼村”,缺乏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需求和動力。此次調研發現,西部地區同樣需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且在某些方面比東部發達地區更緊要更迫切。由于西部地區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不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往往在土地資源上下功夫,“打土地牌”是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優勢所在。盤活集體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整合土地資源大有可為。在全國范圍內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基礎上,西部地區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土地資源優勢做足土地文章,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二、股權設置具有包容性——符合地方實際情況
(一)主要做法。趙家茆村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根據本村實際設置了土地股、人口股、勞動貢獻股(勞齡股)、資金股和舊房產(舊窯洞)股5種,分別占比38%、22%、5%、23%和12%。這些種類和比例的設置,經過了半年50多次社員代表大會的充分討論和博弈,是大家“吵”出來的結果。其中資金股從最初的50%以上一降再降,最終定在23%。舊房產股是在當地干部宣傳動員下,為充分利用本村閑置房屋發展鄉村旅游項目而專門設置的股份。從兩年多改革情況看,利用舊房產為趙家茆村發展鄉村旅游增添了當地特色,盤活了資源,注入了活力,給村民帶來了不少分紅收入。高圪垯村將1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0戶貧困戶每戶股本1萬元,參與年底分紅,2015年經濟合作社銷售收入30多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3000元。
(二)隨想與建議。股權設置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股權種類和比例的設置關系到成員財權權益。從地方實踐看,股權設置一般包括人口股、勞齡股、土地股等,調研發現西部地區在以上三種股權設置基礎上,增設了扶貧資金股、舊房產股等具有當地特色的股類。在股權比例的設置上,充分尊重成員意見,民主商議,大家伙兒說了算。股權設置種類多樣、比例恰當,能更好地體現各類資產資源的貢獻和作用,挖掘內在價值,促進集體資產盤活利用。這也體現了基層群眾的創新精神,應予以尊重。
三、股權管理體現階段性——尊重改革發展規律
(一)主要做法。趙家峁村將2015年10月1日定為成員確認截止時點,基準日之后的新增人口不再天然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只能通過繼承和轉讓按章程獲得分紅和成員身份。馬季溝村的股權管理采取“增人增地、減人減地”動態調整法。每年10月1日調整一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按人口股享受集體收益分紅。據當地干部群眾介紹,之所以每年都作調整,是因為土地是當地村民最大的資產,如果采取“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靜態管理,會放大土地收益差距,在村民間容易造成貧困分化,而且這也經過了成員集體討論通過。
(二)隨想與建議。西部地區農村經營性資產少,土地是集體最重要的資產,股權管理在改革不同階段可有不同方式。一定期限內可允許動態調整,但最終方向還是趨從靜態管理,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提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家庭今后的新增人口,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馬季溝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還處在起步階段,漸進式股權管理模式可以探索。相比之下,趙家峁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比較成熟,選擇靜態調整模式也是改革探索的結果,由此可見股權管理的階段性特征。
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美民富代代相傳
(一)主要做法。改革前,趙家峁村主要以種植小雜糧為主,由于土地細碎,撂荒嚴重,全村75%的青壯年進城務工,村莊“空殼”、集體“空心”、民居“空巢”現象十分嚴重。村黨支部響應國家京津風沙源治理移民搬遷項目,修建新民居,平整土地5300畝。2016年1月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后,建成40畝果蔬、150畝葡萄、150畝山地蘋果、35畝現代養殖小區和300畝葡萄酒加工基地;成立鄉村旅游公司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難忘鄉愁、老家記憶”兩個精品旅游景區,2016年“十一”黃金周游客達5萬人次,5天的旅游收入高達13萬元;為成員統一興建標準化別墅住宅區,發展民宿,增加集體收入和成員分紅。由此,村民不僅獲得集體經營收益分紅,還在入股的現代農業園區和鄉村旅游景區打工,充分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目前,趙家峁村有200多位村民返鄉創業,超過80%的村民在農業園區和鄉村旅游景區務工,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6600元增長到2016年的1.1萬元。馬季溝村通過改革將土地平整集中,由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發包給農業合作社種植特色馬鈴薯,生產效益大幅提高,畝均凈收益增加1000-2000元。經濟合作社將村內的臭水溝統一整治,發包給返鄉創業的村民張銀春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餐飲,2016年收入40萬元。
(二)隨想與建議。缺乏經營性資產的普通農村,同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關鍵就在于立足當地優勢,挖掘土地、文化等資源,用好用活各項惠農政策。同時,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健全非常重要,只有組織建起來了,才能發揮好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當地村民說,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成立,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了“活資產”,等拿到股權證了,就可以享受很多的國家優惠政策,以后發展產業如果資金不足,還可以憑證去做抵押貸款。
五、集體收益分紅——扶貧的關鍵和致富的希望
(一)主要做法。改革前,趙家峁村和馬季溝村都是西部山區傳統農耕的典型代表,一家一戶從事農業生產,廣種薄收,人口外流嚴重,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在這些地區,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的目的是解決貧困。農民群眾對集體收益分紅更為關注,對于貧困戶來說,分紅收入就是維持生計的主要來源。在改革中,結合貧困地區幾乎沒有外來人口的實際,為使改革惠及更多村民,這兩個村的成員身份確認都奉行“宜寬不宜嚴”的原則。趙家峁村提前半年告知本村過去因貧困到外村入贅的男子,如果愿意回到該村,就可以確認為成員,最終回來9戶。馬季溝村規定,每年集體凈收益75%用于股東分紅,提取公積金10%、公益金10%、風險基金5%。同時還探索了分層級分紅的模式,即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凈收益主要用于村里公益事業開支,組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凈收益按各組的章程進行分紅。截至2016年底,馬季溝村累計分紅381萬元,有265戶1238人享受,涉及貧困戶14戶、48人。趙家峁村貧困戶從改革之前的150戶減少到5戶。
(二)隨想與建議。西部貧困山區脫貧攻堅要取得實效,離不開好的制度安排。改革過程中,農民獲得感的最直接體現和標志就是集體收益分紅。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既發揮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既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又使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持續充分享受集體經濟壯大帶來的收益分紅,保障了農民財產權益,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
六、選好改革帶頭人——脫貧致富路上的擎旗者
(一)主要做法。榆陽區是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區委書記苗豐對此項改革高度重視,關鍵問題親自研究,重點環節親自部署,還與鄉鎮黨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簽訂了《三級書記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承諾書》,在全區形成推動改革的良好格局。趙家峁村的改革工作之所以順利推進,成效顯著,離不開區委主要負責同志的指導和部署。苗豐同志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理解到位,他形象地把趙家峁村改革經驗總結為整好一塊地(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建好一個社(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養好兩只“雞”(機械化和新技術)、選好一個人(選好不同層級的帶頭人)、織就一張網(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可謂抓住了改革成功的關鍵。除了區委高度重視外,趙家峁村的改革離不開黨支部書記張春平。當選前,他是榆林市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上任后,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成員身份確認、清產核資、股權設置、股權管理、組織建設等多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帶領村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平整土地,修建新居,發展現代農業,使得趙家峁村發生了巨變。
(二)隨想與建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改革,各地在開展改革過程中,只有高位推動,主要領導同志親自抓,各個部門協同作戰,才能確保改革政策落實到位。中央文件明確,要建立省級全面負責、縣級組織實施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地方各級黨委書記要親自掛帥,承擔領導責任。榆陽區和趙家峁村的改革進展順利,與區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密不可分。此外,推進改革離不開張春平等有情懷、懂政策、重實干的帶頭人。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經管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微信公眾號)2018-05-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