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農戶:從傳統到現代,鄉村振興很需要你!
沒有小農戶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罕見地出現了“小農戶”的概念,將“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強調小農戶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新的歷史方位下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農業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發展程度不斷提升,充分發揮了農業作為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壓艙石”的作用。然而,規模化并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唯一道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中,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還將長期存在,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小農戶大量且長期存在,是我國耕地資源實際和農村發展現狀決定的,是我國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必須遵循的國情和農情。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農戶有近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左右;經營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2%左右,戶均耕地面積5畝左右。
作為一個農耕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小農戶不僅是農業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鄉土情結。小農戶不僅是我國社會的根基,也承載著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當下,種地依然是很多農民的重要生產方式,對于不少已經進城務工的農民來說,他們更期待著有一天,回家種地也能獲得有保障的收入,安安穩穩地過日子。特別是對于中西部的傳統農區來說,穩定的家庭經營,意味著農業生產和農村社會的穩定。
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小農戶的生產模式面臨諸多局限,暴露出發展短板:勞動生產率低、耕地面積小且分散、單位產量低、效益差、現代化農業科技應用弱、從業人員老齡化和兼業化突出、市場競爭力差……正因如此,如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把小農生產納入現代農業的軌道上來,盡快提升小農戶的競爭力,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小農戶發展局限的根源不在于“小”而在于“弱”。農業生產規模的大小,不僅看土地面積,更要看資本的有機構成和經營的集約化程度,關鍵是勞動生產率。
小農戶的“小”與“大”不應“以面積論英雄”,更要看農業種植和經營方式是否創新提升、農業效益是否增加。目前,不少地區通過多種經營形式創新,在不進行農戶土地流轉、不改變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湖北沙洋探索按戶連片耕種模式,江蘇射陽探索聯耕聯種模式,安徽繁昌探索農地集中流轉模式……這些創新探索出了以普通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越是小農戶的分散生產,越需要社會化的集中服務。以產業為基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緊密相連的紐帶。春耕時節,記者在河南省沈丘縣看到,上千臺旋耕機、深松機在農田里往返穿梭,農民一個微信就能預訂農機來自家地里旋耕整地,兩三畝地的農活一袋煙的工夫就干完了。
隨著現代化農業合作組織的成立,農業生產服務越來越趨向專業化。通過購買服務,分散的小農戶也實現了現代化集約式的農業生產,解決了過去分散、效率低、現代化水平差的問題。農業服務體系越完善,為小農戶提供現代農業技術、經濟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也越快。
鼓勵支持小農戶發展,還應當因地制宜地引導小農戶發展特色農業,差異化地參與市場競爭。可引導小農戶重點發展綠色農產品供給,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發展市場需求旺、經濟效益高的特色產業和品牌農產品。各地政府應該主動建立區域性的農產品品牌,將分散的農戶聚合起來,將小農戶生產引入農業標準化軌道,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品牌形象,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讓“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型。
現代農業絕不能“求大排小”,探索一條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展之路,不僅能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也能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需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讓廣大小農戶參與到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讓更多農民在發展中得實惠,一起走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 2018-05-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