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工作的啟動,馬爾康市廣大農村以“兩不愁、三保障”為重要內容之一的脫皮攻堅工作順利推進,社會普遍認可,老百姓雙手贊成。脫貧攻堅成為馬爾康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役的重要抓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情系“三農”,念茲在茲,語重心長。
鄉村振興正當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神州大地迸發新的活力,“三農”發展鋪開斑斕畫卷。
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展開鄉村振興的藍圖。
今年六月,馬爾康市將全面迎接貧困縣退出的國家級專項檢查驗收。“兩不愁,三保障”,市里統一規劃,強投入、給政策,“三農”發展進入新階段,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當其時。
鄉村振興戰略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等,已經明確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時間表。國家發改委牽頭,緊鑼密鼓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調研組深入各地專題調研;農業農村部派出120名干部分赴30個省份、60個村開展調查,收集田間地頭民情民意。
真抓實干,科學推進。各地相關舉措密集出臺,明確任務書、作戰圖。馬爾康市委、市政府也要求我們啟動并推進鄉村振興科技引領計劃。
2017年,市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七中”全會精神和省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緊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按照“重示范、強推廣、抓科普、轉觀念、展思路、謀長遠”的科技發展思路,狠抓科技項目的申報、實施,大力開展科普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廣大農牧民的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積極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堅持發展為要,推進科技創新創業主體培育。加強卓克基示范基地建設。我市今年示范基地面積合計202畝,分別是云南品種、歐洲新品種、新疆三個品種合計155畝、47畝唐古特大黃育苗基地;推進馬爾康市萬畝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在馬爾康市13個鄉鎮實施川紅花種植1144.22畝,目前已進入采收和訂單回收階段,唐古特大黃600畝計劃在10月底陸續下種;繼續建設腳木足鄉、木爾宗鄉板德龍村科技扶貧項目基地,采用土地租賃和“公司+農戶”的發展方式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
二是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抓好科技扶貧專項工作。建立省級科技扶貧示范村2個(哈飄村和大壩口村)、示范戶10戶(哈飄村楊忠等);建立市(縣)級科技扶貧示范村4個、示范戶20戶,相應制定村域產業發展規劃和具體幫扶措施。通過示范使產業有發展,貧困戶得實惠;積極推進產業發展,按照我市“鄉村主體、部門指導”的項目實施要求,在實施精準脫貧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11個鄉鎮完成道地中藥材種植1466畝,其中大黃130畝、種植羌活221畝、植赤芍836畝、種植鐵棒錘185畝、種植當歸等其他中藥材30畝;做好科技扶貧服務體系建設,開通運行“四川科技扶貧在線”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圍繞實現“專家幫扶、產業示范、成果轉化、科普培訓、信息服務”五大功能的目標,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服務手段,為全市農牧民提供科技服務,大大提升了我市科技服務能力。四是著眼實際,開展扎實有效的培訓,及時解決農牧民生產中的疑難點和瓶頸問題,全年各級各類培訓人數達800余人次。
三是加強科技項目立項申報 。2017年我市已上報省州科技扶貧、科技培訓、科技服務平臺建設項目5個,已立項4個,爭取項目建設資金96萬元,各項目有序推進。積極申報2018年省、州科技計劃項目5個,爭取項目建設優先發展落實處。
今年,我們繼續推進進道地中藥材種植,使道地中藏藥材種植成為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要措施,2018年,計劃實施唐古特大黃、赤芍、羌活等道地中藥材種植2200畝以上;同時抓好中藥材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繼續抓好洛威村道地中藥材新品種種植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在試驗6個中藥材新品種的基礎上,加強基地建設管理,優化品種結構,篩選適宜我市種植的道地中藥材優質品種,為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的依據;為繼續積極推進科技扶貧專項工作,我們繼續推動省級科技扶貧示范村2個、示范戶10戶的建設與完善 ;發揮市級科技扶貧示范村與示范戶20戶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功能,提升科技扶貧綜合服務水平。
未來農村什么樣?鄉村振興怎么干?黨的十九大提出20字總要求,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系統推進,這讓鄉村振興路徑更清晰,重點更突出,方向更明確。
產業振興是根本,人才振興是支撐,文化是關鍵,組織是保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不我待,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找準重點、突破難點,著重在以下五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城鎮化率超過50%,將會進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時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城鎮化,我國大多數地區城鎮化率超過了50%,重塑城鄉關系、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必須抓實抓好產業興旺這個重點。以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重要抓手。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強化科技支撐、開放帶動,推進精細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要緊跟市場需求,立足資源稟賦,大力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深入實施“一鄉一品”“一縣一特”,加快推進農業由產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如果每個縣都能形成一個或者多個高品質、有市場、能富民的產業或特色品牌,農村經濟就能實現新的騰飛。鄉村振興,既要農業興,更要百業興。
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家庭農莊、鄉村旅游、特色觀光、生活體驗等新型業態,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發展冷鏈物流和創匯農業,提高附加值。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打造“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轉型升級,為農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二要推動鄉村綠色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村生態環境好了,田園風光、湖光山色、秀美鄉村就可以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亮麗名片。
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建設青山綠水、村美人和的新鄉村。要制定鄉村規劃體系,明確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為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供依據。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抓好大江和大湖、水庫治理,構筑山、水、林、湖、濕地等生態安全屏障。
要大力治理好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建立起共建共享機制,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抓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方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進一步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力度,抓好環境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積極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杜絕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實現垃圾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要打造鄉村文明新面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有傳統農耕文化的歷史傳承,也要有新時代與時俱進的嶄新風貌。
要發掘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化農民、涵養鄉風。要著眼解決農村文化供給相對匱乏、文化形式較為單一等實際問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深入挖掘利用好,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村文化傳下去。要引入現代科學文明,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鄉村形成相信科學、抵制迷信、倡導勤儉的文明新風。要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大操大辦,引導建立由村民代表組成的紅白理事會,通過教育引導和制度制約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四要設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要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要健全鄉村組織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組織作用。
對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要幫助建強基層組織。要加強監督管理,緊盯惠農項目資金、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要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完善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村規民約等制度,促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著力提升鄉村法治水平,強化鄉村依法行政、引導基層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塑造鄉村德治秩序,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
要推行平安鄉村建設,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危害農村穩定、破壞農業生產和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五要提高農民群眾富裕生活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擺脫貧困是前提。鄉村振興要實現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做農民成為一件有尊嚴、有體面、能富裕的事。要注意培育典型、加強引導,使之發揮示范效應。
要推進農村改革,盤活用好集體資源資產、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農民宅基地和農村住房改革,以多種形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各類資產資源增添活力、實現增值。
在農業產業開發過程中,注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就業帶動、土地合作、收入分紅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抓好農民教育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作者地址:馬爾康市馬爾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