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8年5月23日,在清華同衡學術周“鄉村振興——從理論到政策”專場上,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中心城鄉統籌與村鎮規劃研究所所長閆琳基于長期的項目實踐,從新三農問題、城鄉關系、美麗鄉村建設三個視角思考鄉村振興政策下的規劃策略與選擇。
1 基于“新三農問題”的鄉村空間供給
閆琳所長認為,過去關于三農問題的研究,是在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系統進行政策研究,通過外部干預使系統優化。然而,在新的城鄉關系中,鄉村正在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鄉村空間需立足城鄉平等的新格局下,應對“新三農問題”的挑戰。
一是,應對新的人口流動趨勢與空間供給矛盾。包括:一代農民工不離土與二代農民工不回鄉的現象并存、城鄉人口流動的跨區域分布與小區域回流并存、鄉村設施建設投資逐年增加與鄉村人口流失并存、鄉村設施供給的不足與部分設施供給的過剩并存等。人口城鎮化的需求分級走向城市,回流的選擇也在變化。新的人口流動關系必然會影響空間供給。
二是,應對農村土地制度的限制與變革。關于農村土地制度的爭論非常激烈,尤其是隨著城鄉社會的不斷開放,鄉村土地資源價值呈現“爆發”狀態,但卻因為土地制度限制了資源價值的合理發揮,甚至造成一些“空間特權”存在和雙重占地現象。鄉村空間發展需要新的土地制度支撐。
三是,應對農業產業的變化。農業正在經歷一場衰落和重生共存的過程,一方面傳統農業不斷衰落、難以為繼,同時大都市周邊或特色農業資源地區,農業正在加速轉型,與二三產深度融合,并借助互聯網形成了新的產業活力。農業的變化對鄉村空間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未來鄉村空間規劃必須重新匹配新的城鄉關系下人、地、產新需求,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應對未來人口城鎮化需求,構建多層次的城鄉空間體系來支撐多層次流動,同時關注人的需求,提供高質量的城鄉公共服務。二是,實質性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討城鄉土地的同權、資源價值合理流動的新模式,激活鄉村“沉睡的資本”,規劃的責任是盤整資源價值,做出統籌協調。三是,空間規劃應主動匹配農業產業的新供需模式,為農業產業的優化、延伸,以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多元空間支撐。
2 城鄉融合視角下的鄉村規劃體系重構
閆琳所長提出,從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是對城鄉關系的“重新認定”。鄉村規劃是城鄉空間規劃體系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構鄉村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幾個轉變:
一是,從“點”到“域”的思路轉變,認識到鄉村是一個連續的、多層次要素疊加的區域,構建鄉村整體空間框架需要考慮三生空間的協調與整合。
二是,從“管控”到“發展”的思路轉變,應認識到鄉村功能的多元化轉變,深挖鄉村核心資源價值,來探討鄉村可持續發展路徑。
三是,需注重與新三農發展需求緊密銜接,包括匹配農業產業發展路徑,促進農民增收路徑和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路徑。
四是,更加注重多規協調,尤其協調建設空間與非建設空間的關系。
五是,強調動態與彈性,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給鄉村預留自我修復的時間。
3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場關于“美”的認知革命
多年的鄉村建設實踐讓閆琳所長感到,新鄉村建設正在從物質空間改造走向美麗空間的綜合營造。新鄉村建設正在經歷一場關于“美”的認知革命。
她認為,未來美麗鄉村應當是一個豐富、活躍、有靈魂的場所,因此空間營造需要從三個層次深入:
一是,以精細化的設計重塑鄉村空間美感,注重每個角落的雕琢,展現細節之美;
二是,通過空間營造引入美好的新生活方式,帶動鄉村地區生活品質的現代化;
三是,要注重與當地文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形神兼備”,以文化內涵激活鄉村空間的靈魂,重塑鄉村的文化自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同衡規劃播報(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6-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