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如今,鄉村文化成為發展經濟、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實施好以下五大文化建設工程,厚植鄉村振興的文化底蘊。
一是文化設施提升工程。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要抓好基層文化設施提升建設,實現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貧困村全部實現文化脫貧,推進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和數字化設備升級。繼續深入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開展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實現縣鎮村文化互融共通,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開展“走進百姓身邊 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志愿服務惠民演出活動,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同時創新演出形式,變單純送文化下鄉為群眾“演”文化。舉辦戲曲、歌舞、攝影比賽等多種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扎實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培育挖掘鄉土文化本土人才,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文化輔導、培訓、活動,加大基層文化人才輔導培訓力度,積極培育基層群眾文化人才,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精神文明創建工程。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表彰各類精神文明先進典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肯定凡人善舉,引領社會正能量,營造起良好的社會風氣。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四是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將各地重點“非遺”項目和國畫、京胡、古琴、唐箏、古箏等傳統文化送進學校和社區,不斷提高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充分利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或鄉土建筑等,深入實施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和“鄉村記憶”工程,展示當地歷史文化沿革、風土人情、歷史人物、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歷史文化展示設施,為保護并展示城鎮化進程中縣域歷史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將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優勢資源,服務“產業—自然—人文”一體化發展,開展“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農村品牌文化建設,帶動文化致富。加大鄉村“儒學講堂”規劃建設力度,常態化開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凝聚民眾、淳化民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五是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深入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文化產業,支持具有創新活力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布局結構合理、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和非遺項目,積極創建非遺聚集區,以此為載體,實施鄉村工藝振興計劃,梳理鄉村傳統工藝資源,建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實施以傳統工藝作為重點的傳承人培訓,擴大傳統工藝生產者隊伍。注重傳統工藝的成果轉化,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設計、研發水平。推動傳統工藝與旅游市場相結合,打造文化創意品牌,促進線上線下的推介、展示和銷售,積極探索傳統工藝產品的體驗式營銷,著力推進鄉村文化產業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宣講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