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化飛速發展,但通過城鎮化帶動農村現代化的效果并不明顯。相反,由于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部分地區農村由于人才流失、土地被占等問題,走向了衰落。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對新的歷史時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充分考量和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方面,它正面應對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農村發展不協調和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為通過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來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夯實了發展基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推動解決當前大城市發展中的城市病問題
城市病指在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社會問題,它有可能加劇城市負擔、制約城市化發展、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
從國際社會發展經驗來看,城市病是社會發展進程不可避免的產物。如何應對城市病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班l村振興戰略”中的“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無疑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著積極的影響。
首先,鄉村振興有助于促進進城務工人口回流。農業人口進城的最初動因是經濟壓力。一旦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經濟呈現出活力,農村與城市均衡發展,農村社會的鄉土引力就會發揮作用,吸引進城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或擇業。
其次,鄉村振興有助于推動資本下鄉。資本下鄉就是把城鎮工商業積累的龐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吸引到農村去,以解決農村面臨的困境。
資本下不下鄉,并不是政府能夠掌控的。資本運作是市場行為,遵循“趨利避害”的經濟理性規則。鄉村振興可以為資本的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創造出鄉村更大的吸引力,從而吸引“資本下鄉”。
最后,鄉村振興倡導工業進村,有助于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產業興旺。除了傳統農村社會的支柱產業——農業實現現代化外,源于城鎮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必須進駐農村,這一體系是一種兼具信息化系統的現代產業,能夠與現代化農業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發展閉環,形成“產村融合”的良性循環,推動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2、推動解決新型城鎮化中的就地城鎮化問題
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種,指農村人口不向城市遷移,而是在原有居住地,通過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提高自身素質,改變生活方式,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三個一億人”:促進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第三個一億人就是指現在還在農村的人口,通過就地城鎮化來徹底解決城鎮化的均衡發展問題。
鄉村振興在推動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建立了與城鎮化發展一致的目標。從城鎮化的發展歷史來看,大規模的人口進城和人為推動的造城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即便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仍有近4億人生活在農村,也還需要解決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本身就是看到社會發展的短板,為真正實現最終的社會現代化而盡早謀劃。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原本流向城市的生產要素將向農村回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在此基礎上以產業興村,實現產村融合。
同時,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從政策體制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和市民享受同等對待。
3、推動形成城鄉融合有助于城鎮化健康發展
城鄉融合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
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更高階段的“城鄉融合”。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整體融合起來進行發展,形成立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對形成“產業興旺”的現代化農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鄉村振興要構建農村生態文明系統,在保持農村自然的生態下,塑造起后工業社會下的新農村景觀。青山綠水將變成新的資產,特色旅游將創造新的產業,農村將徹底擺脫過去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生活方式,朝著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對城鎮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