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發展的“過去時”“現在時”與“未來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2018年既是脫貧攻堅精準施策之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初始之年,也是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周年。回顧農村改革政策的“過去時”,能夠更好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在時”,繼而展望“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美好“未來時”。
著眼于“三農”研究框架視野,四十年農村改革與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大階段:1978-1986年的探索突破時期、1987-1997年的相對緩慢增長時期、1998年2012年的重點推進時期以及2012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時期。
第一階段:1978-1986年的探索突破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農村率先改革的原則,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以及1982-1986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五個“一號文件”,變革不適應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廢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可見,農村改革的根本出發點是兩條:一是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物質利益,再造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使億萬農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二是必須在政治上切實保障農民民主權利,再造基層社會的民主權威,使廣大農民群眾當家作主。此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質是把土地、勞動力、資金三大農業要素留在農村內部轉化,形成“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模式。
第二階段:1987-1997年的相對緩慢增長時期
隨著改革重心向城市轉移,農村改革的步子明顯放慢。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三農”概念,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堅持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保證到二十世紀末農業再上一個新臺階,廣大農民的生活由溫飽達到小康水平。
盡管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制定出臺了農村改革系列政策措施,部分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沒有改變,農民人均純收入仍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與其他時期相比,中國農村改革此時陷入了相對緩慢的發展時期。
第三階段:1998-2011年的重點推進時期
在中國農村改革20周年之際,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時隔6年后的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把農業和農村問題作為中央的主題,提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助力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2008年時逢農村改革30周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部署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及實現原則等。
可見,此時期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多予,少取,放活”“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系列大政方針,相繼出臺系列支農惠農強農的配套政策措施,使農業和農村發展形勢出現了重大轉機,農村改革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
第四階段:十八大以來的全面深化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目標要求,全面部署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闡述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樣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此外,2018年更有值得關注的兩大“三農”事件:農業農村部的組建與中國農民豐收節的確立。這些既體現了黨對“三農”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更體現了對農業關注與對農民尊重,有利于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磅礴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回顧40年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到“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再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的地位與發展策略不斷提升。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攻堅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圍繞抓關鍵補短板,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領域各項改革,著力深化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朝著“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