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已經成為中國各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方式, 深入探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水平現狀及提升其建設水平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農業部發布的《2016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中281個示范區的統計數據, 分析示范區的建設水平, 探討其存在的問題。結果表明, 2010—2015年示范區建設水平穩步增長, 年際增速4.9%;綜合得分在75分以上的示范區所占比重從0.7%上升到28.5%。東部地區示范區建設水平最高, 西部地區示范區發展水平落后, 但各省份之間示范區建設水平差距逐漸縮小。25個試點示范區綜合得分比全國示范區平均得分高4分;除東北地區外, 東、中、西部地區排名前十的示范區都已經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前, 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還存在有一些問題, 主要表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增加種糧農民收入的矛盾依然存在、示范區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顯著、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難以突破、高質量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等4個方面。因此, 應通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示范區之間交流與合作, 完善國家級示范區進出機制;健全經營與管理體系, 配套“硬件”與“軟件”設施;堅持市場導向, 提高示范區農產品供給質量等對策提升示范區建設水平。
十八大以來, 在一系列政策指導下, 農業農村經濟向利好形勢發展。隨著我國農業發展的環境和主要矛盾發生轉變,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我國農業改革的目標仍是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在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自2009年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簡稱為示范區) 以來, 示范區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營體制不斷創新、示范作用不斷強化。截止到2015年,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總數達到283個。示范區將農業生產所需的技術、信息、人才和土地等要素集中起來, 擁有著其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成為帶動當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排頭兵”、區域現代農業的“展示板”、農業改革的“試驗田”[2]。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對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 有利于認清示范區發展水平和所處階段, 把握其整體建設現狀;通過探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瓶頸與障礙, 有利于在扶持政策和制度層面作出調整;有利于探索出可推廣的模式或經驗, 為各地探尋農業現代化路徑提供借鑒, 加快建設農業現代化進程。
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研究。一是運用定性方法對其建設模式和機制進行劃分。蔣和平和王爽[3]根據實地調研經驗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分為糧食生產帶動型、龍頭企業帶動型、工商資本帶動型、金融服務帶動型、特色集體經濟推動型五類;王麗娟和王樹進[4]根據主體的差異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分為政府主體型、企業主體型和合作社主體型三種;郭淑敏等[5]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總結了以特色產業支撐、龍頭企業帶動、休閑農園、溝域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智慧農業這6個子模式構成的“房山模式”。模式的劃分是各類要素所占比重大小和結合地區實際所產生的結果, 所以不同的運行模式會產生差異性的績效。同時, 模式劃分方法主觀性較強。二是構建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實證研究。朱緒榮等[6]采用層次分類法構建包含8大類規劃指標和農業效益水平等47個二級指標的示范區現代農業指標體系, 從而判定示范區各階段現代農業所處的發展水平。羅慧和傅建祥[7]從建設、經營和效益3個角度設計指標體系, 并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測算權重評價示范園發展水平。高云等[8]運用“鉆石”模型和Panel Data模型得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農業農村發展和政策等因素推動提升示范區的競爭力。運用因子分析法對示范區競爭力得分排序發現東部地區示范區競爭力強于其他地區, 省際之間、省內示范區競爭力有明顯差距[9]。高云等[10]進一步分析對比示范區與非示范區的相關數據, 發現政府認定示范區的政策使其競爭力提升。三是對某一省份 (地區) 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研究或制訂規劃。張媛等[11]、宋曉等[12]和翁伯琦等[13]分別對河北省、石家莊市、福建省建甌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研究發現示范區發展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在土地流轉、產業規劃和主體培育方面存在不足, 提出加快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政策與資金支持、機制創新等措施。吳丹[14]和張云鵬等[15]分別以廣西天等縣和西安白鹿塬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例提出示范區規劃建設要滿足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需要、突出園區和地域文化特色、民俗特點等建議。研究單一現代農業示范區具有針對性和具體性, 但對示范區的整體把握仍然不足。
綜述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綜合評價和分析的文獻較少。農業部依據制定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 (試行) 》, 主要從經營管理水平、科技推廣水平、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產出水平、支持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6個方面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進行年度監測評價。為深入探究示范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和速度, 整體所處階段以及建設水平動態變化狀況, 總結和歸納成功經驗, 并針對不足提出相對應的措施。為此, 本文以《2016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為基礎, 分析了28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建設水平, 探討示范區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 為進一步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分析
1.1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整體情況分析
農業部對28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5年的建設水平進行監測評價, 與以往年份153個示范區數量相比增加了128個。根據《2016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統計結果可知, 2010—2015年281個示范區建設水平平均綜合得分分別為56.4分、59.8分、63.7分、66.7分、69.1分和71.6分, 示范區建設水平處于穩步增長態勢, 年際增速為4.9%。其中, 2015年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增速為3.5%, 已經達到了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程度的95.4%。80個示范區邁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比上年增加29個, 占總數的28.5%;綜合得分在70~75分的示范區有93個, 占總數的33.1%。2015年281個示范區的經營管理水平、科技推廣水平、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產出水平、支持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基本實現程度分別為83.1%、116.2%、99.6%、78.5%、99.9%和98.1%。
據2016年監測評價報告顯示, 2015年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7萬元, 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3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由此可知,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全國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和推廣作用, 帶動力與影響力強大。
1.2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具體情況分析
據2016年監測評價報告資料顯示, 281個示范區分布于全國27個省 (自治區) , 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4個直轄市、8個墾區 (含建設兵團) ,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辦法, 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4個區域 (表1) 。其中, 東部地區88個, 占總示范區數的31.32%;中部地區71個, 占比25.27%;西部地區83個, 占比29.54%;東北地區39個, 占比13.88%。根據產業劃分, 花卉等特色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示范區占比40%左右, 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示范區占比60%。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
注:四大區域的劃分僅包含中國大陸地區的31個省份 (自治區、直轄市) , 不包含港澳臺地區。
2016年監測評價報告對2010—2015年示范區綜合得分進行比較。表明2010—201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即綜合得分在75分以上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個數分別為2個、7個、13個、27個、51個和80個 (圖1) , 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數量逐年增加, 建設水平逐年提高, 所占比重也從2010年的0.7%上升到2015年的28.5%;綜合得分在[70, 75) 區間的示范區數量分別為7個、18個、43個、63個、77個和93個, 所占比重從2010年的2.5%上升到33.1%;綜合得分[60, 70) 區間的示范區數量分別為84個、111個、142個、157個、135個和101個;綜合得分低于60分的示范區數量逐年減少, 分別為188個、145個、83個、34個、18個和7個, 比重也從66.9%下降到2.5%。以上數據表明經過6年的探索, 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整體建設水平朝好的方向發展。
從4大區域各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程度來看。2015年在東、中、西和東北4個地區各示范區發展水平評價結果中, 東部地區88個示范區平均得分為73.8分, 基本實現程度為98.5%, 其中有36個示范區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占到該地區示范區總數的45%;中部地區71個示范區的平均得分為71.9分, 基本實現程度為95.8%, 其中, 17個示范區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占比21.3%;西部地區83個示范區的平均得分為69.1分, 基本實現程度為92.1%, 19個示范區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占比23.8%;東北部地區39個示范區的綜合得分為71.1分, 基本實現程度為94.9%, 8個示范區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占比10%。通過以上數據可知, 東部地區示范區發展水平最高, 西部地區示范區發展水平落后于其他3個地區。究其原因, 4大區域示范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差異的形成是不同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經濟結構、制度類型和技術條件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6]。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
從4大區域排名靠前的示范區得分來看。前十名的示范區差別較大,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排名前十的示范區都已經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而東北地區排名第九、十位的吉林省永吉縣和遼寧省海城市示范區仍處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表2) 。東北地區只包含3個省份, 示范區數量較少。另一方面, 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創新力不足, 農業現代化整體呈現由北向南逐漸遞減的階梯式格局[17], 黑龍江省依靠“兩大平原”優勢, 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突出。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
數據來源:2016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報告。
從示范區所在省份來看。根據2016年監測評價報告, 將各省的示范區得分匯總平均, 2015年31個省份 (包括直轄市) 綜合得分與2014年相比都有所提高, 其中示范區建設水平平均綜合得分75分以上的省有5個, 比2014年增加1個;平均得分在70~75分的省份有14個, 比2014年增加8個;平均得分60~70分的省份有11個, 比2014年減少6個;低于60分的省有1個。綜合得分排名前5位省份 (包括直轄市) 的為江蘇省、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北京市;排名后5位的為青海省、貴州省、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排名第一的江蘇省與排名末位的西藏自治區綜合得分差距為32.6分, 與2014年二者相差39分相比, 差距在縮小。
在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內部, 各省平均綜合得分最大差距分別達到15分、2.3分、28.5分和4.7分, 顯示出區域內部發展均衡度不一, 東部地區省份間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中部和東北地區省份間發展相對均衡, 西部省份間發展差異巨大。各地區之間、各省份之間農業投入與產出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農村社會發展水平等大環境影響著示范區各省之間存在著差異[18]。
從25個試點示范區來看。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自2013年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任務。3年來, 25個試點示范區積極探索, 為全國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示范和借鑒。監測結果顯示, 2015年25個試點示范區建設水平平均綜合得分為75.6分, 比全國示范區平均得分高4分;試點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9萬元, 高于示范區平均水平1.2%;試點示范區經營管理水平、科技推廣水平、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產出水平、支持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基本實現程度分別為91.9%、123.7%、110.6%、83.4%、98%和99.7%, 均高于示范區平均水平。
從具體指標上來看, 2015年25個試點示范區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為70.7%, 比示范區平均水平高11.1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5%, 比示范區平均水平高5.2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人員和持專業證書勞動力占比分別為88.6%和54.9%, 比示范區平均水平高2.8和6.5個百分點。試點示范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比重分別為60.4%、77.2%和51.9%, 比示范區平均水平高23.7、14.5和11.97個百分點;糧食總產年均增幅為2.7%, 高于全國示范區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表3) 。
2、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成功經驗
2.1 優化頂層設計, 制定合理規劃
高云等[10]運用DID模型分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顯著性作用, 政府認定示范區的措施提升了示范區的競爭力, 王玉斌等[19]也指出市場機制和政府推動共同促進了示范區的出現, 政策支持是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對示范區的推動影響較大。為了規范與推進示范區工作運行, 不僅農業部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而且22個示范區也成立了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由相關領導負責[20], 通過出臺政策文件, 把現代農業建設任務目標納入相關人員目標考核體系, 合力推進示范區建設的有效機制。
湖南省長沙縣于2009年成立了長沙縣現代農業創新示范區管理委員會, 在原有機構“三定”基礎上, 增加了新的職能和調整工作部門。不斷創新工作理念與方式, 委托專業公司編制示范區建設規劃、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引進資本下鄉等措施推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2 整合多方資源, 實現機制創新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成功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各種實力, 還需要借助于“外力”, 將外部資源合理運用。各示范區重視農業科技研究開發, 積極與科研院校、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 建立健全多成分、多形式和多功能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示范區推動農業信息化步伐, 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與信息化的有機融合;從自身實際出發在農業科技服務機制、經營機制、財政支持方式等方面加強創新力度。
浙江省湖州市圍繞主導產業首創“1+1+N”的新型農技推廣模式, 實現科研與基地的無縫對接和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21]。天津市武清區以南辛莊村為試點, 采取“企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家庭經營”的復合型經營新體系, 提高了土地收益。江蘇省泰州市將政府投資、政策性銀行貸款等資金整合, 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在2~3年內完成, 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案例為其他示范區實現機制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增強支持力度, 提升基地現代化
農業部逐步建立農業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和財稅政策“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支持體系, 不斷創新財政支農資金整合模式, 支持對象實行普惠制加特惠制;改變以往直接補貼方式, 利用財稅政策引導金融與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中去。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投入與支持主要在于改善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和農民生活環境, 穩步提高示范區內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不斷夯實農業產業發展平臺,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川省南充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目前示范區已建高標準農田4.13萬hm2;著力提升設施設備水平。采用現代化種養設備, 如智能化蛋雞生產、全自動糧食烘干機等。推廣適合丘陵地區耕作的農機具, 農機綜合應用率超過45%。
2.4 完善產業體系, 增強競爭能力
示范區積極調整和優化當地農業產業結構, 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增強農業產業的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同時促進農業和二三產業交叉融合, 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改變創新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讓農業成為富裕農民的新興產業。朱寶等[22]運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模型對楊凌示范區實證研究發現其第二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58.65%, 第三產業貢獻度為33.9%, 對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研發大大促進了示范區的發展水平。
江蘇省洪澤縣現代農業示范區, 加強農旅結合, 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 積極打造現代休閑農業觀光帶。每年會定期舉辦農產品栽培技術培訓班兩期以上, 得到技術指導的農戶達100人以上, 接待游客數量一年可以達到5 000人次, 2015年洪澤縣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 385.1元, 在全國示范區的平均水平之上。
2.5 綠色發展先行, 生產效率提升
示范區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 以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現代農業, 堅持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 最終實現多重效益的提升。2015年示范區減少農業投入量、提高廢棄物再利用率, 實現農業土地平均單產達到6 831 kg/hm2, 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 350 kg/hm2;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突破3.8萬元/人, 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倍;農業生產能耗降為9 842.9萬噸標準煤, 比上年降低5.4%。示范區的綠色發展, 達到了集約化、精細化發展目標。
3、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3.1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增加種糧農民收入的矛盾依然存在
目前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和農產品銷售價格降低造成了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比較利潤減少。而從農民自身角度來講, 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收人。在一定條件下, 農民種田或打工, 種糧或種其他作物, 主要取決于比較利益的高低。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 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撂荒土地。2015年281個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僅8.7%, 比2010—2014年平均增速低5.3個百分點。部分示范區區域內糧食播種面積減少, 出現了不同幅度的糧食產量下降, 進一步導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 自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以后, 國際農業壟斷資本不斷滲透入我國的糧食生產和貿易, 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不良影響[23]。示范區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和帶動農民增收的“主力軍”, 如何實現推動示范區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保障糧食安全有待于進一步積極探索。
3.2 示范區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顯著
281個示范區分布地區不同, 各生產要素有所差異也導致了示范區發展的不均衡。據2016年監測評價報告顯示, 2015年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上, 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示范區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分別為65.2%、62.4%、56.1%和49.5%, 東、中部地區持續領先;在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上, 東北地區近90%示范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 機械化水平高, 而西部地區機械化水平為69.9%, 仍未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示范區“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分別為21.2%、13%、17.5%和34.6%。四大區域各示范區在各具體指標上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處于不同階段, 在某些方面差距在縮小, 而某些方面差距拉大。推進示范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任重而道遠。
3.3 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難以突破
2015年281個示范區經營管理水平基本實現程度與目標相差16.9個百分點, 仍然是制約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短板。從其二級指標來看, 組織化發展水平、標準化水平、產業化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基本實現程度分別為93.1%、45.8%、65.2%和75%。而經營管理水平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在:西部和東北地區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畜禽養殖業基礎設施不完善, 規模化養殖水平受到限制, 部分示范區畜禽糞便處理不到位給當地環境造成極大污染;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業技術服務、農業信息化和市場化服務不到位;農業標準化進程緩慢、采取適當措施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共同應對風險等多種問題亟待解決。
3.4 高質量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
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著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消費者需求的是安全、健康和品質高的農產品, 而現在市場上大部分農產品仍為初級農產品, 質量層次不齊。2015年示范區“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的示范區占比為16.7%, 年均降速1.3%。農產品認證體系仍需健全, 除東部地區以外, 其他三大地區“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下降, 全社會擔憂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示范區依靠自身優勢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 以市場為中心, 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仍需努力。
4、提升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的對策建議
4.1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緩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種糧農民增收的矛盾, 示范區要發揮好引領作用, 尤其是在當前資源短缺的背景下, 多措施增加糧食生產動能, 實現示范區內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的雙重提高。一是面對當前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持續上升的現狀, 示范區要改變單純依靠傳統要素推動農業生產的思路, 實現各種現代生產要素如管理、資金和人才等的合理配置。對于撂荒閑置和零散的土地示范區要充分利用, 推動適度規模經營。關注示范區的耕地和資源環境承載力, 農業投入品適度使用。以有條件的示范區為載體, 建設高產穩產、生態安全和綠色發展的現代糧食生產基地。
二是完善已有糧食補貼政策, 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轉移支付。減少糧食補貼中間環節, 加強對糧食補貼資金的監管力度, 提高糧食補貼資金發放效率;建議按照農戶實際糧食種植面積而非土地承包面積進行補貼, 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并非一成不變, 要根據農資市場價格進行不斷調整, 以減輕生產資料價格上升而使農民利潤下降。
三是運用期貨市場抵御糧食生產中的風險。政府要不斷規范和健全期貨市場的交易秩序和法制化建設, 將示范區作為期貨市場交易主體之一進行培育, 宣傳期貨交易信息。示范區和種糧農戶逐步接受并運用新的交易方式, 可以有效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減少損失。
四是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 促進產業融合。振興鄉村, 產業興旺是基礎。僅僅依靠糧食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 示范區可以延長產業鏈條, 將糧食生產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拓展農業旅游、農事教育等功能和價值, 讓農民分享更多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既實現農民增收, 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4.2 促進示范區之間交流與合作, 完善國家級示范區進出機制
首先, 要深刻認識到示范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是必然的, 并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短期內要逐步縮小差距, 實現共同發展。281個示范區之間要有合作意識, 建設水平較低的示范區應積極向優秀的示范區學習與借鑒。全國的示范區也可以成立協會, 協會的運營與管理由示范區自行決定。定期舉辦會議, 對于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好想法、好做法和好經驗, 要認真總結, 召開示范區建設成果交流會, 積極總結和推廣不同區域類型的示范區建設模式[24]。對于綜合得分較低的示范區, 要盡快弄清自身的短板, 堅持因地制宜地原則, 創新發展方式, 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排名靠前的示范區與排名靠后的示范區也可自動結成“一對一”幫扶對象, 優秀示范區可以竭盡所能給予幫助和支持, 最終形成示范區大團結的局面, 合作共贏。各示范區要示范區內外通過共建、聯合等方式, 強化示范帶動作用, 擴大影響力和帶動力, 吸引社會各界的多方資源, 共同參與推動示范區建設。
其次, 加強對示范區的考核和動態監測。對于連續3年綜合得分較低的示范區, 可以考慮撤銷“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稱號, 而對于發展勢頭良好的示范區給予財政獎勵。“國家級”示范區可進入可退出的動態體制, 激勵示范區追求更高發展目標。示范區之間既合作又競爭, 推動平衡共進。
4.3 健全經營與管理體系, 配套“硬件”與“軟件”設施
一是要加強人才引進與培育, 要重視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保證示范區中有相適應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銷售人才。一方面加強農業人才的引進和流動, 積極促進示范區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 在示范區建立教學實踐基地, 構建人才系統開發、重點領域突出的機制, 培養農業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引進后應重點培育一大批具有創造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的綜合性和專業性人才, 重視年輕干部的選拔培養。
二是要加大對示范區農民的培訓, 標準化、產業化的實行需要農民的配合才會順利推進。建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 提高農民的素質并鼓勵農民創業, 充分發揮農民促進示范區發展的積極作用。
三是加強示范區農業基礎設施如通信、加工和廢棄物處理等設施的完善。針對示范區資金不足的問題, 加大爭取國家相關部門資金項目的支持力度, 也可以尋求社會資金的投入, 與其他主體進行合作。
四是提升示范區的社會服務和組織功能。主要包括市場信息服務、農技推廣服務和農機服務等, 服務可以是有償的, 也可以屬于公益性質。示范區在當地要充分發揮帶領和服務作用, 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 共同應對市場風險。示范區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需強化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理念, 運用新思想、新方法推動示范區的轉型升級。
4.4 堅持市場導向, 提高示范區農產品供給質量
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劉剛和張曉林[25]指出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低是由于缺少價格拉力和成本推力, 市場上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消費者的不信任所造成。示范區要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走質量興農之路”的要求, 堅持高質量發展, 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水平。
首先, 示范區可以先做市場調研, 通過大數據充分了解消費者偏好的農產品種類, 從而研發和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要樹立品牌意識, 逐步將農產品品牌化。示范區可以從本區域名優特農產品出發, 借助已有特色農產品的優勢打開市場, 降低消費者的懷疑度。
其次, 以提高質量作為導向, 推進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按標經營, 推廣節約型和生態農業, 對基地農藥、化肥等投入品做出詳細規定, 構筑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新平臺, 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嚴格把關, 杜絕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 保障農產品安全和質量。通過綠色發展方式提高“三品”認證農產品產量比重, 也同時為市場和消費者提供高質量農產品。
最后, 為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 政府應完善農產品認證體系、農產品商標法制度和農產品品牌市場準入制度建設, 對制度標準作出統一規定和進一步明確。為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制度要素、技術要素和信息要素等。發揮示范區的規模經濟效應, 實現農產品供需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26]。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年0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