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此過程中,農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只有實現農業振興,才能逐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為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
鄉村振興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起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能夠促進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產業振興。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由此可以看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穿鄉村振興的主旋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農業產業振興要求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針對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思路的結合,系統地推動鄉村振興的步伐。鄉村振興首先必須是農業產業振興,只有依靠農業產業振興,才能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生產力。由于我國農業具有弱質性的特征,農業經營風險較大,很多企業不愿意投資農業產業,這導致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較大的資源瓶頸,阻礙農業產業振興目標的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只有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優化我國農業資源配置,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支持農業發展,集中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升農業產出效率,才能推動農業產業振興。
農村生態振興要求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要以農村生態振興為重要突破口,在農村生態振興的戰略背景下,要改革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集中精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淘汰高農藥投入、高化肥投入的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全方位調整和變革,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構性矛盾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依據
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農業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還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矛盾,成為阻礙我國農業振興的重要因素和深化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依據。
農產品的結構性矛盾。第一,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傾斜,我國主要農副產品,無論是在總量上,還是在品種上都呈增長趨勢,農產品總量不足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農產品供求關系實現了基本平衡。但是,在不同品種的供求關系中又出現了新的矛盾,且供過于求與供不應求矛盾并存。一些農產品國內生產不足,綠色、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依然較大。相反,國內生產的一些普通農產品每年都會發生滯銷現象。這充分反映出我國優質農產品面臨供不應求的矛盾,普通農產品面臨供過于求的矛盾。第二,農產品價格結構性矛盾。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出現了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局面,農產品價格出現國內外倒掛現象,國內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國際農產品,很容易導致國內農產品滯銷,不利于國內農產品的出口。第三,農產品質量的結構性矛盾。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還相對較低,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還不完善,導致國內農產品出口面臨嚴峻的質量標準門檻,這降低了國內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農業生產經營的結構性矛盾。第一,農業分散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的矛盾。農業振興必須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濟,實現農業發展的規模效應。但受長期小農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主要采取的農戶或家庭生產模式。加之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和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為規模小、碎片化、不集中,不能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結構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差,這將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第二,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矛盾。由于一些地區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加之當地政府缺乏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有效宣傳和引導,導致目前農業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呈現出一定的分離態勢,背離了生態振興對我國農業發展的要求。
農民收入增長的結構性矛盾。農民收入增長狀況是衡量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但目前我國農民在農業方面的收入也陷入了結構性矛盾。第一,農業生產的投入成本高。當前一些農業生產資料,例如化肥、農藥、種子的價格、農業機械工具等方面的價格呈現出不斷上漲的態勢,其漲幅高于農產品價格的漲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農民在農業生產投入方面的成本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這壓縮了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第二,農產品附加值低。我國一些農村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較為滯后,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落后,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使得農民難以獲得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增量收益。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
要著力解決我國農業的結構性矛盾,必須提升農業的運作效率和產業集中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
增加農民收入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第一,進一步落實扶持政策。農民是否增收是衡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標準。要以此為目標,結合區位優勢,做好當地農業扶持工作,在基礎建設、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提供資金扶持、技術指導及政策傾斜,真正做到農民增收有路子、農村創業有方向、農業發展有奔頭。第二,生產優質農產品。要在優勢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上下功夫,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農產品生產品種,將生產優質農產品作為主要的農業經營方向。第三,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發揮財政、稅收等手段在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鼓勵企業、創業先鋒到農村創辦農產品加工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第一,發展綠色農業。要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以市場為導向,倡導我國農業產業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綠色農業方向發展,改變目前靠農藥化肥支撐的產業增長模式,促進我國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資源消耗低的綠色農業產業。第二,發展特色農業。根據地方特色發展特色農業小鎮、特色農業村莊,鼓勵創辦家庭農場、發展鄉村民宿,舉辦特色農產品旅游節等活動,拓展多種農業功能,促使優質農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第三,強化農業的綠色質量標準。進一步完善綠色農業評價標準體系,完善農產品綠色檢測指標和技術,推動綠色農業質量評價的標準化、體系化。
農業產業體制創新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保障。第一,推進農業供給體制創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從供給端入手,減少供給側對農業資源的錯配和低效供給,促使農產品供給不斷從“量”向“質”轉變。第二,推動農業資源配置創新。強化政府涉農資源整合和政策協調配套,打好政策“組合拳”。第三,提升農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遵循“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讓市場決定農產品價格,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構建農業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實現國內農產品“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博士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