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農村發展有可持續經濟支撐,鄉村振興才能科學、持續、健康發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靠補助脫貧不是真正的脫貧,有產業、有持續性收入的脫貧才是真正的脫貧,產業發展是農村頭等大事,要走出一條真正讓群眾受惠、腰包鼓起來的產業發展道路,為脫貧攻堅和鄉村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合理規劃上級政策投入。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上級產業發展資金渠道也越來越多,中央連續15年1號文件安排部署“三農”工作,黨的十九大明確再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農村土地改革實現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關系將保持長期穩定,為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發展機遇,吃透弄懂政策,合理利用政策,積極爭取政策,深入引向農村發展空間。有雞才有蛋,在爭取上級政策之前,要打好提前量,產業發展要有一定規模,或科學的產業規劃,將一種可投入、有收益的面貌展現出來。同時,上級安排的產業扶持資金要慎用,用到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上;要大膽用,有了合適的資源和很好的市場,要果斷投入。
大力引進產業業主投入。農村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沒有把資源利用起來,要把本村的底子摸清,有多少水渠、水塘,有多少畝旱田、水田,有多少荒山、林地,本地的氣候如何,哪匹山可以種水果、哪塊地可以種種藥材、哪個水田可以養魚、哪塊區域適合搞農家樂。自己家底心中有數,還要善于包裝資源,那些特別適合發展某類產業的田土、山林,要把優勢凸顯出來,積極對外宣傳,把自己的優勢擺出來,引進業主,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另一方面要設立必要的“防火墻”,防止跑馬圈地、把農民擠出去,防止打擦邊球、玩障眼法、鉆政策和管理的空子損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利益。
充分利用集體資產投入。過去集體資產水塘承包養魚、荒山承包養羊的利用方式太簡單,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現代種養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還要充分挖掘集體資產,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進行身份確認、股份量化,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利益鏈接機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集體和農民雙增收。
積極動員村民參與投入。發展關鍵是完善利益鏈接機制,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要通過就業帶動、股份分紅、股份合作等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有勞動力的群眾可以請專家、業主培訓技術,到本村的合作社、企業務工,對經營狀況良好的產業可以引導群眾用閑錢和到戶的上級補助資金、政策入股,群眾自己當股東,產業發展自然也更加關心。推動各鄉鎮、村形成本地區農業產業鏈,把分散的農戶串聯起來,有效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升小農戶看風險能力,扶持小農戶拓展增收空間,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作者單位:廣安市前鋒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