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濤等: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研究

[ 作者:陳濤?徐其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17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面臨著鄉村衰敗和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現象,在主要矛盾改變的情況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鄉村振興戰略。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在各方面都存在著較高的親和性。本文以社會工作介入北京市Z村鄉村振興實踐為研究對象,總結出“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與政府、村委會和村民多方聯動合作,明確建設鄉村共同體的共同目標,定位和轉換社工角色,發揮社區服務、社區營造和社區發展多方面功能,回應鄉村振興。

關鍵詞社會工作;鄉村振興;模式

近年來,盡管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但是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依然由農村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公共服務發展不均衡,鄉村的價值定位偏向于鄉村建設與發展首先要服務于城市和工業需要。然而在農村,村民之間的聯系日益減弱,表現為逐漸“原子化”的狀態,青壯年有生力量減少,鄉村社區共同體面臨著瓦解與消失,農村工作隊伍素質不高,人員不足,老齡化嚴重,農村問題成為制約我國平衡充分發展的主要瓶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城鄉發展失衡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最典型的代表,主要矛盾的變化貫穿到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三農”問題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更不例外。十九大報告中同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和發展,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轉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為全面和深刻。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鄉村振興的提出,需要我們以整合性思維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角度綜合視角理解鄉村的變化和解決鄉村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可見,鄉村振興是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情況下提出的重大戰略和解決之道。

目前學術界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社會工作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需要專業社會工作的參與和服務,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價值親和,社會工作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方法和角色優勢助推鄉村振興。社會工作在理論和實務方面也積淀了鄉村振興在現實進路中的專業突圍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可以說,社會工作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如此的話,社會工作在鄉村振興中可以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社工如何參與到鄉村振興中,并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中的一員?社會工作如何有效地系統地介入到鄉村振興中來呢?以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社會工作在鄉村建設中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于社會工作參與鄉村建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

(一)社會工作在鄉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和功能

如李迎生等人認為社會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五大目標都具有內在的關聯,表明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獨特的路徑。李耀鋒等認為社會工作契合了善治對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可發揮理念優化、方法改進、風險化解與人才支持的獨特功能。對具體的服務人群上,鄧瑋以提升老年人抗逆力為項目目標,通過一個農村敬老院老年人自殺風險干預的社會工作實踐,提出減少農村老年人的自殺現象合理的路徑是結合中國當前正大力推動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活動,積極發展本土化、專業化、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老年人自殺干預模式。

(二)精準扶貧方面的研究

從政策制度的實施進行理論性的思考和推理農村社會工作的策略和方法。錢寧、卜文虎等運用發展型社會政策思維去分析“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內源發展策略,培育農村貧困社區及貧困者脫貧過程中的內源發展策略與方法,發展以主體性培育、能力建設、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為內容的農村反貧困社會工作,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治的農村貧困治理新格局,構成“精準扶貧”的基本內容。岳天明、李林芳等認為民族村寨精準扶貧與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過程和社會功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會工作可以從人本的視角、文化的視角、發展的視角和優勢視角助推民族村寨精準扶貧政策的高效落地。

(三)以能力建設和資產建立為核心的農村社會工作,代表人有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等

他們在云南省一個名為綠寨的農村推動農村發展的實踐中,試圖超越宏觀(“基變社會工作”)與微觀(“臨床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的兩極化論爭,總結出一種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實踐模式,以能力建設和資產建立為核心,強調如何利用社會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發掘農村當地社區和民眾所擁有的資產和能力,從而使得當地社區和民眾成為農村發展的真正主體。

(四)以發展性社會工作為理論指導的農村社會工作,代表人為陳濤

在發展性社會工作理論指導下,陳濤強調通過社會工作者和農民的協作互動,促進農民社會發展,農村社會工作者的主體角色是“陪伴同行者”角色,角色基本路徑即“三步走”:為農民服務,和農民一起服務,支持農民們自我服務。以青紅社工為例,在發展性社會工作的指導下,如何將服務對象的生計建設和社區團結結合起來。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者比較認可社會工作能夠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但是在社會工作介入鄉村建設的具體模式研究還不夠清晰,過于突出社會工作的作用和功能,而忽略論述了鄉村建設的實際成效,很難檢驗其可持續性。社會工作介入鄉村建設中,社會工作作為手段,助力鄉村建設,尚需從理論、方法和實務等方面和多方的合作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三、理論基礎—發展性社會工作

以上的大多數社會工作實踐中,沒有將服務對象之間的團結互助和發展良好地結合起來,僅僅是就服務為服務,如果服務中斷,產生的效果也自然中斷了。發展性社會工作,英文為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緣起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社會工作實踐。在談到社會工作的功能時,經常會區分為“療救性”“預防性”和“發展性”三類。預防性是指修復人的受損的社會功能,如對低保人群的救助,療救性是指為防止人的社會功能失調而開展的活動,如青少年預防犯罪小組,發展性是指挖掘和開發社會和個人資源,提升人的社會功能,如志愿者組織培育等,社會工作功能中的“發展性”和發展性社會工作有些相近,但是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發展性社會工作,常區別于傳統社會工作的方式,是指將生產、經濟和社會服務協調融合起來,組織服務對象開展具有生產性質的服務活動,不僅僅是提供一些服務滿足其特定的需要。第一,對生產性的理解,不只是局限在狹義的經濟活動,而是凡能產生和增加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乃至其他價值的活動;第二,發展性更強調社會工作介入的積極、正向的意味,引領服務對象的向前追求,而不是停留在現有問題的修補上。發展性社會工作認為介入和服務應該以支持和促進服務對象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來源于個人成長和轉變的觀念,始終相信人的發展動力和潛能,并致力于以各種方法釋放這種發展的可能性,關注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服務對象為主導,實現服務對象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性社會工作在取向上具有三個突出特征:社區為本、發揮才能和增權、將社區團結和發展結合起來。(1)社區為本。發展性社會工作相信絕大多數的服務對象可以在社區內接受服務,盡管許多人面對著各種挑戰,但他們卻可以在社區自立生活,在社區的基礎上營造一個鄰里互助、團結和諧的共同體。(2)發揮才能和增權。強調服務對象參與的重要性,鼓勵和支持服務對象提出解決方案。發展性社會工作強調服務對象的參與與自決或問題解決,強調服務對象的優勢和增權的重要性。(3)將社區團結和發展結合起來。發展性社會工作者廣泛使用提升人們聯系、互動和團結的干預技巧,增強社區凝聚力和建設社區共同體,將共同體與社區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社會團結和社區發展的整體目標。

鄉村振興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綜合方面提出了鄉村建設的新要求,謀劃五位一體的鄉村布局,解決鄉村衰敗和社區發展的整體性問題,與發展性社會工作理念具有暗合之處。

四、社會工作在北京Z村的實踐

 (一)Z村基本情況簡介和社區服務

Z村地處北京市南部,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貌,村中以韓、李兩大姓為主姓,共有127戶,總人口409人,全村平均年齡為42歲,最大年齡為93歲,其中18歲以下(不包括18歲)人口占比14.9%,18歲至60歲(不包括60歲)占比62.1%,60歲以上人口占比23.0%,65歲以上人口占比14.2%,按照國際上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這一地區即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Z村明顯已處于老齡化狀態,并且在人口總數上51歲—60歲的人口數量高于其他年齡段,Z村的老齡化狀態將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同樣的,由于村中耕地已實現集中規模經營,村民告別了傳統的農業生活,不再以土地為生,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村中以老人、孩子和婦女為主。

在社會工作介入前,主要由村委會提供生活便利服務和公共服務,明顯的特點是社區的公共設施完備。自2014年起,先后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社區服務站)、社區公家超市、老年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主食廚房、社區義工菜園、社區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使村民在以家為中心的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即可享受日常起居住行等日常便利服務。同時,村中的H書記推重推廣和踐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使整個村莊較為親和和友善。

(二)社會工作介入Z村的實踐過程

在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之下,農村在各方面都明顯的弱于城市,村委會作為鎮政府政策執行者,大多以管理的方式為村民提供服務,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與村民的需求無法相對應,有時還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服務無效,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無法解決,社區治理急需創新。同樣的,雖然Z村中的公共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隨著村民傳統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的要求,而村委會逐漸的行政化、職業化、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待提升、村莊凝聚力弱、社區治理成效不高等一系列的問題,村委會的工作出現瓶頸,鄉村振興后勁不足。最終,在區民政部門的推動下,H書記個人出資,在Z村成立了全國首家村級社會組織—Y社工事務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作為新型的村莊社會服務力量,Y社工事務所是獨立于政府和村委會之外的,和政府和村委會之間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不受行政體制的約束,和其他各方是合作的關系,因為面臨共同的社區問題走到了一塊。

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村民因為地緣和血緣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網絡,個人存在于網絡和群體之中。社工剛進入一個由熟人所組成的村子,其首要目標是通過各種形式建立與村民的關系,在建立關系的過程中,達致對村民的深度理解和深入村莊的社會網絡。

在綜合考慮村莊個人和社區的整體需求之后,Y事務所按照需求調查—服務設計—后期計劃—評估和總結的流程開展工作,在評估和總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活動設計,形成一個循環向上的螺旋形的動態發展過程。在這一整個過程之中,同時也是和村民建立基礎信任關系的過程。

在需求調查時,駐村社工以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形式扎根村莊,進行挨家挨戶的入戶調查和無結構式訪談,建立社工與村民和村委會的初步關系。

在需求調查后,根據村民的需要層層推進活動,成功的介入到了村中老年人、兒童青少年和社區大型活動等社區服務領域,達到社區營造的初步效果。比如為老人提供的微信學習小組和快樂不倒翁小組,為孩子舉辦的四點半課堂,為全村村民舉辦了全民K歌大賽、捕魚文化節和慈善公益節等一系列的社區大型活動。

(三)介入效果

從專業能力上說,社會工作最擅長培育和改善人們之間的關系,促進和增強不同個人、群體的聯結,強化村民的聯系。在Z村的實踐中,社工以需求調查和建立綜合關系為基礎,以村民需求為導向和出發點,以社區為落腳點,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活動,運用各種方法來增進村民之間的互動與互助,改善村民彼此之間的關系,促進聯結,強化聯系,使村民結成有力的網絡和團體,村民在解決共同的關切和問題中建立了社區意識和歸屬感,進一步推進集體行動,逐漸的在Z村營造出一個鄰里互動、村民互助、社區參與、村民互信的村莊共同體。最后,經過專業服務介入,村莊呈現出了久違的活力,釋放了村民文藝的熱情,對社工由陌生到認可,社工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逐漸的轉變成村民同行者和村委會支持者的角色,發現積極的村民和培養社區領袖,社工對自身的的定位逐漸清晰,社工所發揮的功能逐漸充分,鄉村振興的局面逐漸打開。

五、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實踐的模式總結

在Z村面臨社會轉型的時期,傳統模式下的便民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復雜和多樣化的村民需求,村委會的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日益達不到政府對服務精細化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以成立Y社工事務所的形式,和村委會的契合性,自下而上的為社區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與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推進。社工在介入的過程中,考慮政府、村委會和村民不同主體的需求,并作出明確的區分,與不同的主體建立良好的關系,以社區為本,以社區服務作為吸引點,以社區發展作為關鍵,以社區為本,通過社區促成不同的需求的整合,營造社會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現將以上的模式進行總結,并對鄉村振興進行回應。

(一)“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社會工作模式

不同于許多以項目的形式介入到鄉村的那些服務中,Z村以專門成立事務所機構的形式介入到農村中,探索服務的可持續性和社區服務的有效性。通過社會工作介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社工扎根社區,以自下而上的社區服務和社區營造與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務相結合,以發展性社會工作作為指引,讓社工時刻的反思著社工的角色和功能,如何在社區照顧者、陪伴者和同行者的不同角色中相互及時轉換。

雖然Z村的實踐同樣遇到項目制運行的阻礙和社工能力有待提升的問題,但是社會工作在介入Z村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具有其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1)H書記既是村委會的一把手,又是事務所的法人代表,兩種身份的合一,能夠讓社工較容易的深入到村民之中和深度服務中,借助村莊中已有的權力結構,事務所和村委會達致深度合作,較容易建立共同的目標,在村委的統籌下和整體視角下相互補充,互相借鑒。(2)專業社工的駐村引領,社工的優勢之一即是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中,能夠及時的發現村民的需求和社區公共問題,對此有一定的專業敏感性,優勢之二是對村委會工作創新思路的引領作用,社工和村委會本著共同的“為村民服務的心”,在價值觀、思想上和社會經驗上互相借鑒,社工可以很好的在活動形式和機制上創新優化。

在以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工作介入到鄉村中的模式可以概括總結為“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中,明確各方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多方之間的聯動和權力機制,形成共同建造鄉村共同體的合力。

(二)回應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此總體要求下,社工可以成為‘三農’工作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能系統的助力推進鄉村振興,隨著鄉村發展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為指導,在內容上,以社區服務為引燃點,提升社區參與,建設鄉村共同體,增強社區凝聚力,由社區服務轉變到社區發展,使鄉村的“產業興旺”具有很好的社會基礎和動力,使鄉村振興中的“生活富裕”增質增量;在方法上,以社區為本,以整體性視角介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使鄉村振興中的“鄉風文明”能夠可持續,使鄉村治理中的“治理有效”能夠形成多元共建共享的格局;在目的上,以建設鄉村共同體為目標,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構社會網絡,成為“生態宜居”的活力鄉村。總之,以發展性社會工作做指引,以模式為指導,界定社工角色,發揮社工功能,能夠有效地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簡介:陳濤,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徐其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香蕉 |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 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先锋每日更新在线资源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