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通過分析美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運作態勢、組織形式和發展趨勢及構建的主要經驗, 發現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根據市場導向推進農業產業化, 培育壯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美國經驗表明, 構建以高度市場化家庭農場為產業體系基礎、實行靈活多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構建高度發達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和制定高效多樣的農業產業保護政策是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完善的題中之義。從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 未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要完善農業產業支持體系,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 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 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保障。當前,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正在從增產導向型向提質導向型轉變, 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一直都是實現這種轉變的重要手段。但長期以來, 由于體制機制、發展方式、資源環境約束等因素使得中國農業的生產體系競爭力不強, 產業體系還不完善, 經營體系不健全, 特別是農業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不高, 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農業產業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農產品消費需求還存在明顯的脫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 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基于此, “十三五”期間, 如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提高農業供給的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仍是需要持續關注的焦點問題。《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更加健全的改革目標。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 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完善要素市場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可以有效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 提高農業附加值, 使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得到顯著提高。美國作為世界上較早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的國家,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 其農業產業體系已比較完善, 產業經營模式十分成熟, 農業服務體系相對完善。當前, 中國正在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積極構建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此背景下分析美國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方面的制度經驗和政策實踐, 對當前中國正在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1、美國農業產業化體系的運作態勢
目前, 雖然美國的經濟和科技高度發達, 但是農業在其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農產品依然是美國重要的出口商品與外交武器, 美國農業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門。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 美國農業已形成了高度的機械化、商品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的特點。美國的農業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強力支持, 其取得的成功與富有活力的經營主體和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密不可分, 特別是創造條件推進農業產業經營的一體化進程[1]有效提升了產業競爭力。此外, 美國還通過立法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業支持體系, 實施多種專業化項目, 比如出口強化項目、出口信貸項目和糧食進步項目等來增加農業的產出和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全要素生產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 (表1) 。在經營模式方面, 美國實行以家庭農場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借助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造就了極具競爭優勢的家庭農場經營機制與生產方式, 從而成為美國農業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基礎[2]。
表1 美國1979—2015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情況
單位:%
數據來源: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product, updated October 2017.
由于美國借助于各類家庭農場、聯合企業以及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長期實行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 使得其長期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目前, 美國每年農產品的出口額約為1 300多億美元 (圖1) , 近幾年的出口額在農業補貼的刺激下更是不斷上升, 2017年農產品出口額達到1 383億美元。此外, 美國農產品占世界貿易的份額也相對較高, 如大豆接近50%, 玉米接近70%, 棉花占21.2%, 小麥占11.6%, 畜牧產品、煙草和水果等產品也都占有很大比重。在糧食產量方面, 2013年美國糧食產量達到4.32億t, 人均占有量超過1 000kg, 這一水平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美國的糧食產量經常呈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除天氣原因之外, 主要受政府的調控政策和農產品進口國需求變化的影響。
圖1 美國近15年來的農產品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Census Bureau。
2、美國農業產業體系的組織特性及發展趨勢
2.1 美國農業產業體系的組織形式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 農業產業的戰略核心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依靠培育新型組織和經營主體來提升市場競爭力, 而培育競爭力的核心是堅持市場導向下的專業化分工, 高度的專業化分工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前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擁有完善的現代產業組織體系, 這種產業組織體系是一個由許多專業化的主體按照一定的分工和聯系共同構建起來的系統[3]。經過高度工業化、產業化進程的美國農業已經實現了專業化分工, 農業產業體系經營的重要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家庭農場形式、按合同制組成的聯合企業形式以及農業合作社形式3種。
2.1.1 家庭農場形式
美國家庭農場是美國農業產業體系中最主要、最核心的組織方式, 其制度基礎是早在1826年制定的《宅地法》就已經奠定。美國農業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其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的成功, 這使得其用僅占總人口1.8%的農民養活了近3億美國人, 而且還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比如, 美國糧食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5, 出口量約占世界總出口量的2/5。美國家庭農場的發展除了得益于政府的財政支持之外, 還得益于美國較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包括農業市場服務、農業統計服務和農業咨詢服務等, 這些服務有效提高了美國家庭農場主和經銷商隨時掌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的宏微觀信息[4], 有效提高了生產經營決策效率, 成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
2.1.2 按合同制組成的聯合企業
這種組織形式形成的企業沒有實行完全的垂直一體化, 其實質上是契約化經營, 這種企業主要是家庭農場與工商公司的聯合經營, 從而實現產供銷一體化, 這種組織形式大多分布在畜禽、牛奶和果蔬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部門。原因是這些產品需要及時進行分割、加工、冷藏與銷售, 因此, 沒有整體的合作和聯合將很難發展。這種一體化發展較快的行業在蔬菜水果類的生產和加工企業中取得了較快發展, 由于這類產品運輸損耗大因此需要及時流通和消費。目前, 美國有將近60%的蔬菜農場和30%的果蔬農場實行了這種合同制聯合經營。
2.1.3 由供應生產資料或銷售農產品的農場主進行聯合組成的農業合作社
一般而言, 農業合作社很少有農業之外的資本加入, 因此合作社的成員主要是各個農場主, 農場主以股份的形式入社, 而加工、銷售和管理等方面的事務則委托給聘請的專業經營管理人員。具體組織方法是:申請入社的家庭農場主需要與合作社簽訂合同, 并明確約定入社條件、職責權利、利益分配、組織運營等內容, 以及交易農產品的品種、品質、數量、供貨期限和交易地點等內容, 合作社的開支從農場主年純利中提取, 合同期一般為3年。此外, 合作社還經常向農場主提供農業技術咨詢、市場信息、貸款申請和開展生產經營等服務。不僅如此, 為確保農產品銷路順暢和提升流通效率, 美國鼓勵建設以合作社為龍頭的產品供應鏈。
2.2 產業體系經營主體的發展趨勢
2.2.1 家庭農場的發展趨勢
一般而言, 美國農業部認定的農場是在生產和銷售農產品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農場, 主要考量因素是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農產品銷售額。根據農場的年收入、經營者的主要工作 (或職業) 及農場的所有權性質, 美國農業部將農場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家庭農場, 其分界線是農產品的年銷售額是否超過25萬美元, 銷售額小于25萬美元的為小型家庭農場, 銷售額在25萬~50萬美元的為中型家庭農場。若年銷售額超過50萬美元, 可以被認定為大型家庭農場。根據這一分類標準, 美國89.7%的家庭農場都屬于小型家庭農場, 但其資產卻占全國家庭農場總資產的64.0%, 這其中包括52.1%的土地屬于小型家庭農場。雖然大型家庭農場占比僅為2.0%, 但卻生產了全國84%的農產品。由于美國的農場數量在下降, 其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現出下降趨勢, 但由于農場的規模不斷擴大, 技術推廣應用廣泛, 其人均農業增加值是不斷增加的 (圖2) 。從家庭農場主的年齡上看, 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高齡, 家庭農場主的年齡在65歲以上的占28%, 這也反映了美國家庭農場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趨勢。從農場的收入來看, 大多數家庭農場主的收入處于美國中等及以上水平。以2007年為例, 美國小型家庭農場的年收入為2.9萬美元, 占其家庭總收入的38.09%;中型家庭農場的年收入為6.3萬美元, 占其家庭總收入的57.49%;大型家庭農場的年收入為22.6萬美元, 占比高達84.44%。
2.2.2 公司化農場的發展趨勢及比較優勢
公司化農場是一種比家庭農場更專業化、更市場化的農業經營主體。總結其發展軌跡與近期變化, 其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 公司化農場的平均土地規模較大且占農場總數量的比重有所提高。迄今為止, 在美國農場的數量結構中, 家庭農場仍位于絕對優勢地位, 雖然公司化農場的總體占比遠低于家庭農場, 但公司化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明顯大于家庭農場。美國大型家庭農場的平均土地經營面積為2 200英畝, 中型家庭農場為898英畝, 小型家庭農場為92英畝 (表2) , 而公司化農場的平均土地規模為1 304英畝。其次, 公司化農場的專業化程度和集約化程度高于其他類型的農場。比如, 公司化農場的平均土地規模約為家庭農場的3倍, 而公司化農場的平均銷售額卻是家庭農場的11倍[5]。第三, 公司化農場的主要經營領域相對集中。公司化農場一般傾向于選擇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領域開展經營活動, 因為這些領域更能實行專業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 能夠為其帶來更多經濟收益。選擇這些領域進行經營, 憑借著的這些公司化農場所擁有的資金和技術優勢, 其可以將經營的風險盡可能地降低, 預期收益盡可能地提高。已有經驗表明, 在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中, 龍頭企業已成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骨干力量[6]。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美國農場報告2014》。
2.2.3 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
在美國的農業產業體系中, 農業合作社十分發達, 并在農業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一代“薩皮魯型”合作社, 其在運行機制、股權分配、權責適配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創新, 完全適應了自由主義經濟下國際大市場競爭的需要, 其主要經營目的是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來增加附加值, 目前正在成長為美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干力量。總結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發展趨勢, 可以發現有以下3個特點。
(1) 合作社數量減少但結構逐漸優化。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 2012年美國共有合作社2 238個, 平均社員938名, 平均營業額10 492萬美元, 雖然在合作社數量和社員規模上有所下降, 但總體營業額卻在上升, 表明合作社的結構在優化, 競爭力在提升 (表3) 。從產品結構類型上看, 美國合作社有68%的屬于供給類, 有19%屬于谷物生產類, 此外還有畜禽類、奶制品類、服務類和其他類型, 占比都在2%左右。合作社的這種比例結構, 既能有效分散市場風險, 避免風險過于集中, 又能提供多樣化的產品, 滿足了市場的消費需求。
(2) 經營機制逐步完善, 組織體系不斷開放。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 美國合作社通過變革自身組織和經營制度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如組建股份制合作社、向社會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等。在市場競爭背景下, 農業合作社之間不斷發生重組與并購, 重組與并購的目的是提升合作效率。
(3) 進一步加強橫向聯合和縱向一體化聯合。橫向聯合是指生產和經營相同或相似農產品的合作社之間的聯合, 通過擴大規模降低交易費用的一直組織形式。數據表明, 美國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合作社僅有31家, 占合作社總數的比例僅為1.4%, 但是這31家合作社的營業額卻達到1 229億美元, 平均每家合作社40億美元。而縱向一體化聯合是指處于不同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經營主體與合作社進行聯合, 從而實現增強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做法, 如農業加工企業和營銷企業的縱向聯合等。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開展縱向一體化聯合成為合作社的新型發展戰略, 因此, 開展了相對頻繁的垂直整合活動。目前, 中國一些大型農業企業開始采取縱向一體化整合供應鏈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 如光明食品 (集團) 有限公司 (光明集團) 、北京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京糧集團)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 (首農集團) 和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等。
表3 美國農業合作社近百年發展趨勢情況
數據來源:“Cooperatives Statistical 2012”, http://www.rurdev.usda.gov。
3、美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的主要經驗
美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是以家庭農場、合同制聯合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為經營主體, 以高度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社會化服務為依托, 不斷延伸產業鏈各環節, 提升了整體農業產業的競爭力, 有效提升了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總結美國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經驗, 可歸納為以下4點。
3.1 以高度市場化的家庭農場為產業體系構建的基礎
美國早在1826年就制定了農業發展的《宅地法》, 這部法律奠定了美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制度基礎。2016年, 美國擁有約220萬個農場, 其中屬于公司性質的農場只有不到10萬個, 合作農場不足2萬, 其他全部屬于家庭農場。2010年美國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農場有88%屬于家庭農場, 其產值達到全國家庭農場總產值的79%。近些年公司化農場的數量有所增加, 這些農場無論是占有的耕地面積還是產品銷售額都占據了全國家庭農場較大的比重。由于美國農業是高度商業化的農業, 因此, 經營主體容易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2013年美國的糧食生產能力超過4.3億t, 但由于生產過剩, 政府不得不實行限產措施, 但其糧食生產能力仍然保持在4億t以上的規模, 這很大程度上與家庭農場的基礎地位密不可分。
3.2 實行高度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從當前農場規模來看, 美國農場的平均用地經營面積約為418英畝, 大型家庭農場的平均規模高達2 200英畝。從農業產值來看, 25萬美元以下的小型家庭農場數量占農場總數的比重為89.7%, 其農業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25.5%;25萬~50萬美元的中型家庭農場數量占比為5.7%, 其農業產值占比為21.7%;5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家庭農場數量占比為2.0%, 但其農業產值卻占農業總產值的35.0%, 即意味著這2.0%的農場貢獻了美國1/3農業總產值。就全球范圍而言, 發展規模經營以及多元化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7]。正是這樣高度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使得美國農業長期在世界上保持在高產出、高效率和高競爭力的發展水平上。
3.3 構建高度發達、有序的農村市場體系
美國農村市場體系十分發達, 資金、技術和土地等農業要素市場齊全、規范有序。美國建立了包括農產品集散中心、共同出售市場、農產品期貨市場、批發市場和集體零售市場等不同功能類型的市場體系, 從而有效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的市場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市場,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一直被美國政府所重視, 這是由于批發市場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可有效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因此, 美國一直將批發市場設施的大型化和現代化作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為適應消費端的升級要求, 有效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流通效率, 美國在市場設施自動化、大型化和現代化上積極提供資金支持。美國通過加強信息服務和政策引導, 鼓勵各種農業生產者組織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支柱產品和特色產品, 增強滿足消費端的供應能力和供應質量, 實現了依靠市場和政府傳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效果, 這為中國當前正在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3.4 制定高效、多樣化的農業產業保護政策
由于農業本身的弱質性 (尤其是大宗農產品) , 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投入優化和科技力量支撐, 更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扶持和產業保護。為保證農業政策的不斷更新和完善, 美國國會按照每5年左右制定一次農業法案的節奏, 及時調整和完善本國對農業生產的補貼政策和產業保護政策。美國制定的農業政策, 不僅有效滿足了農業作為國家基礎產業的內在要求, 也客觀上提升了其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表4) 。以玉米、小麥和棉花這些大宗農產品為例, 如果嚴格按照生產成本核算體系來計算, 美國農場基本上都處于虧損狀態。之所以美國農場主還能在大量虧損的情況下進行生產, 主要原因是美國一直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 實施農產品支持價格補貼、農業投入品差價補貼、購銷差價補貼、休耕補貼、農產品儲備補貼和農產品出口補貼等多種補貼方式[8]。
表4 2012年世界主要農業國家的出口量及市場占有率
單位:萬t, %
資料來源:http://www.usda.gov/wps/portal/usda/usdahome, http://www.esa.doc.gov/economic-indicators。
4、結論和啟示
通過對美國農業產業體系的研究發現, 美國高效現代農業的成功可以歸結于其高效的產業政策體系、靈活多樣的農業經營體系、高度發達的農村市場體系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這對于當前中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供給效率, 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積極借鑒。結合中國當前農業產業體系的實際, 得出以下4點經驗啟示。
4.1 完善農業法律與扶持政策體系
美國為了扶持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和完善, 因時因地地制定了有關的法律及支持措施, 奠定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制度基礎, 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和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創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礎。目前, 中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規模小, 產業鏈短, 資本和技術缺乏, 品牌影響力不強, 在市場對資源配置和經濟等價交換的過程中多處于弱勢, 往往處于被支配和剝奪的地位, 特別是在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方面還面臨諸多體制障礙。與中國相比, 美國的農業經營主體都是在本國政府直接或間接的幫助下構建和完善起來的, 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立法保護對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雖然中國非常重視家庭農場、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體系和法律法規, 為其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
4.2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的重要內容, 也是確保中國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但當前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未發育成熟, 多數仍屬于分散經營, 面臨自然、市場和質量安全的“三重風險”。與美國相比, 其在發展規模、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水平、供給效率和產業競爭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 中國農村地域遼闊, 自然條件千差萬別, 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必然呈現出多元化、混合型的發展格局。因此, 應借鑒美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經驗, 在尊重農業產業發展規律的情況下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化農場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多種經營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有效分散市場風險的目的, 而且可以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和高品質需求, 因此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
4.3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伴隨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方向轉變, 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強烈的現實需求。但目前中國的農村經營性服務組織發育不充分, 經濟實力偏弱;公益性服務供需銜接尚不緊密, 服務機制有待健全。為此, 迫切需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生產性服務為重點的現代農業服務組織。通過對美國農業經濟主體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促進了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完善和強大, 也成就了美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 美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已高度完善, 涉及農業生產的幾乎所有環節, 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其發展歷程和制度構建為中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啟示。
4.4 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組織發展
美國的發展經驗表明, 專業合作組織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保障政策落實的有效組織載體, 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市場組織化程度, 增強自我服務水平, 而且可以節約交易費用, 有效防范市場風險。近些年, 雖然中國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其發育程度和組織完善程度仍然很低。盡管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的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不容忽視的是, 合作社始終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的重要形式, 對小規模經營的農業尤其如此。根據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中國農村經濟領域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 農業合作社應當成為中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織形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8年0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