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自從城鄉之間那道閘門打開之后,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的腳步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累積的人數越來越多,2017年底我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上升至2.8億人。四十年前進城打工的那代人與如今進城打工的那代人,在很多方面甚至不能同用“農民工”一詞來標識,因為他們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有學者比較了兩代農民工的不同,認為農二代與農一代相比:文化水平高了,種田技能低了;喜歡城市了,不想回村了;花錢舍得了,寄錢變少了;進城拖家帶口了,家里沒有留守了;學會城里的生活了,不再土得掉渣了;回村開小車住賓館了,不太待見鄉土村民了......因此,我們“別指望農二代再回農村,也不能把他們當城市局外人”,“如果他們被迫回到自己的村莊,那將是中國轉型的失敗”(劉守英,2018)。道理上說,這個判斷是正確的,畢竟我們的改革目標就是要消除城鄉隔閡,實現共同富裕,當然不能再把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的農二代趕回農村!
不過話說回來,不讓農二代被迫返鄉和農二代是否會返鄉不是一回事。在我看來,不要讓農二代“被迫返鄉”是對的,但不能說不要再指望農二代會“返鄉”,畢竟現在農二代返鄉也不在少數。就現實情況來看,農二代是否返鄉取決于兩方面的條件:一是農二代進城后能否得到安生;二是農二代返鄉是否有發展前途。如果農二代在城里很難安生,而返鄉后可以尋找到發展機會,那么他們返鄉就不是“被迫”,而是一種合理的選擇。
農二代進城后能否得到安生?目前看來是困難重重。正如我們所經歷的那樣,上世紀80年代開始,農民工陸陸續續進城務工,目的是尋求比農村更好的工資性收入。那時的制度設計,也是聚焦于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來源。由于一開始制度設計上沒有考慮到讓農民工進城之后留在城市,因此戶籍制度一直沒有放開,城鄉戶籍隔離制度打消了農民工留在城市的念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放開那時候的城市戶籍,讓農民工隨城市戶籍制度放開而來的小孩在城市受教育沒有障礙,或許會有不少農民工能夠在城市里買房扎根,今天留在城市的農民工就會大大增加。可惜我們一直沒有那樣做,戶籍制度以及與之捆綁在一起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等一系列保障的長期缺失,讓我們在城市房價相對比較低的階段,錯過了促進農民工留城的最佳時機。
現如今,盡管專家們呼吁的“農民工入城權”、“就業權”、“子女教育權”等等,在制度上有所改善,但農民工進城卻已面臨兩道難以逾越的門檻:一是城市住房價格與農民工收入差距太大。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漲得最快的就是房價。在農民工的主要流入地即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都已經越過每平方米1萬元的高峰。對于依靠雙手干活掙錢的農民工來說,就是天天省吃儉用,靠工資在城市買個能夠安置一家大小的房子,哪怕付個首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農一代”們早年在外打工賺的錢,由于沒有留城念想,非常及時地在農村老家建起了房子,為今天的“農二代”提供了很好的棲身之所。二是城市工作與農民工越來越不匹配。盡管農二代比農一代體現在學歷上的文化水平要高,但我們知道,經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學擴招,如今僅有初中、高中文化的農二代,與以大學生為主的城市勞動力相比,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其實是進一步擴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大學那年,全國高考錄取人數不到60萬人,還是包括絕大多數的中專生,九十年代后,中專生的招生錄取工作搬到了學校門口的馬路邊,幾乎是隨報隨讀。農二代的初中高中學歷在現在還談得上是提高嗎?另外,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不斷向知識密集型轉變,以初中高中學歷為主的農二代,與城市工業要求的知識技能越差越遠。因此,如今的農二代在城市的就業壓力,不但沒有因為制度放松而減輕,相反是由于產業轉型升級而變得越來越大。我們看到,以往城市里主要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現在的工作幾乎被自動化的機械臂所替代,《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也顯示,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比重處在持續下降當中。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的進步,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如今的農二代又不像農一代那樣能夠吃苦耐勞,生活觀念日益城市化。農二代的知識能力與城市產業發展的需求不匹配,加上吃苦精神的缺失,使他們在城市找到一份合意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低。這就是現實中我們經??吹降那樾危阂贿吺侵圃鞓I等實體經濟領域招工找不到人,一邊卻是許多農二代找不到工作!
所以,即便我們十分努力地在制度上避免農二代“被迫”返鄉,但基于房價攀升之后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基于工業化推進的城市產業結構升級,使農二代的留城道路并沒有變得通暢多少。高昂的房價讓農二代在城里沒有辦法找到安心的住所,產業結構調整讓農二代找不到一個安穩的飯碗,住所和飯碗都不安穩的農二代,在城里如何待得下去?所以返鄉仍然是他們的一個選項,而且有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選項。從現實情況來看,原來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大量涌進東部地區,現在慢慢呈現出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在省內流動的數量持續上升,尤其在西部地區,省內流動的農民工數量已經超過了半數,這從側面說明了農二代留城的不易及返鄉的可能?,F在的問題是,既然農二代返鄉是正在發生的事實,那么,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被迫返鄉”,那就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主動返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鄉村基礎設施服務建設,便捷聯系村莊與城鎮。的確,農二代早已經習慣了城市的生活, 生疏了農業勞動,因此哪怕回到家鄉,也很難讓他們像父輩那樣走進農田干農活。對他們來說,能夠在城鎮找到一份工作,像當初在城里一樣拿到一份工資收入,那是最為理想的,城鎮的生活不僅成本相對較低,還能經?;丶铱纯础o@然,鄉村的基礎設施服務等條件對他們的返鄉決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鄉交通不便,沒有WIFI,水電不通,對如今的農二代來說生活就如同地獄。這些年有許多農二代愿意主動返回家鄉,在家鄉城鎮就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從城鎮到鄉村通了水泥路,有了互聯網,能用電視冰箱,洗澡也有太陽能,甚至還能在村里的體育文化設施,如閱覽室,棋牌室里活動活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的改善,實現城鎮與鄉村的便捷聯系,使農二代感覺到回到鄉下也能跟城里人過的生活大差不離。他們平時在縣城或鄉鎮上班,閑時騎個電動車、摩托車甚至開個小汽車,風風光光回到村里,還能吃到城里沒有的土雞土鴨,享受一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這樣的返鄉對他們來說,還是樂意的!簡單設想一下,如果從城鎮回到鄉村,要路沒有路,要燈沒有燈,洗澡沒熱水,手機沒WIFI,農二代們還有勇氣返鄉嗎?從客觀上說,農二代主動返鄉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他們給城鎮產業發展帶來了希望,也給農村的消費帶來了活力,從而把鄉村與城鎮有效聯系起來,打破了村莊的封閉,既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也解決了農村產業發展缺乏人力資本的矛盾,有效推動著鄉村振興。因此,農村基礎設施與服務條件的改善,讓農村能夠像城市一樣享受到現代文明,成為農二代返鄉變“被迫”為“主動”的重要基礎。
二是完善農村醫療養老社會保障,解除就業養老后顧之憂。作為經過城市市場風浪洗禮的農二代,哪怕城市再艱苦也愿意卷縮在城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就業與養老風險的規避。我們常說的城鄉差別,對于一個勞動力來說,集中體現在就業過程與退休之后是否有充足的保障上。在就業過程中,比如出現傷病情況,在以前的農村就只能躺在家里,依賴家人的照料,能不能恢復勞動,就看病的重輕和家里錢的多少。所以農村人最怕年紀輕輕遇到病,不僅拖垮自己,更是連累家庭。城市就不同了,在任何一個企業上班,按照國家的規定,企業與個人共同努力,必須購買相關的醫療失業保險,給自己的就業不確定性安了一把放心鎖。再有就是養老,人都有老的一天,在以前的農村,老了就得依靠子女,現如今子女一個比一個忙,一個比一個對生活的追求更高,如果老人完全需要由子女養老,一要看子女是否有孝心,二要看子女是否有能力。在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導向下,這兩個條件帶來的不確定性都在增加。城市里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大大降低了這種不確定性,因此成為人們的向往。如果現在要農二代能夠主動返鄉,顯然要給他們在農村構建起完善的就業與養老保障,能夠讓他們在家鄉就業由戰戰兢兢變得安安心心?,F在農村開始有了合作醫療制度,60歲以上老人有最低社會保障,盡管水平不高,但畢竟開始嘗試,而且逐步健全,這讓農二代看到了希望,讓他們返鄉有了信心。
三是構建農村草根創業支持體系,實現創業圓夢人生理想。人人都有夢,大小各不同。農二代盡管是草根,但草根也有草根的夢。當初闖蕩城市江湖,也有不少農二代是抱著“城市機會多,沒準能成事”的理想去的,只是后來城市里的機會,越來越多地給予了那些文化學歷比自己高的人群,比如“海歸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高科技創業園”等等,這些“園”的圍墻很高,對于只有初中、高中學歷的農二代來說,沒有辦法翻越過去,所以城市里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是越來越少。農二代中一些不甘心平庸的人,開始把目光轉向自己的家鄉。因為他們知道,產業發展是有梯度的,如今城市里產業正在不斷向高階梯攀登,原來那些農二代們比較集中的低階梯產業在城市里不斷被驅離,導致農二代在城里找工作越來越難。但是,人類的生活又不能完全沒有這些低階梯產業,正是農二代的家鄉農村,慢慢承接了這些低階梯產業,維持了社會產業生態圈的平衡。對于農二代來說,這樣的產業梯度轉移,不正是自己機會的來臨嗎?返鄉創業正是農二代繼續自己夢想的最佳選擇。所以,農村創業支持體系構建得如何,對農二代是否選擇返鄉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家鄉在創業融資、企業用地、交易公平、市場公正、信息服務、技術支持、工商稅收等等諸多方面有完善的創業支撐體系,無疑會大大增加他們的返鄉意愿。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正需要這些農二代返鄉,讓他們在農村傳統農業里搗鼓出新的業態,給農村活的生機。所謂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如果農村草根創業支撐體系的東風能夠吹起,農二代返鄉施展創業才華的局面是可以預期的。
我十分贊成不能讓農二代“被迫返鄉”的觀點,但是否不能再指望“農二代返鄉”倒是值得商榷的話題。鄉村振興為農二代返鄉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如果我們在農村基礎設施與服務、就業養老社會保障、草根創業環境建設等方面有足夠的進步,農二代們“主動返鄉”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潮流。讓城市接納“農二代”盡管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但讓農二代有條件“返回家鄉”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因為這才符合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基本法則,否則,我們就只能是在無法打破的“鄉-城”要素單向流動的陷阱里打轉!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博導,鎮江市政協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