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俊杰:農二代青年下流的低欲望極其破解

[ 作者:陳俊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1-22 錄入:王惠敏 ]

中日兩國的老齡化問題早已舉世矚目,而兩國底層青年的“下流化”也越來越趨同了。這里的所謂“下流”,泛指亞裔文化圈“農二代”青年的欲望屢創新低。最近辦公室里一度掀起關于90后生活狀態的大討論:有同事說他在鄉下的90后表弟既佛系又喪氣,對家庭事業都沒有大的追求,只要覺得能混日子就行。提到找女朋友結婚,表弟直言“沒必要結,也沒打算!”雖然讓我唏噓,但很多90甚至80后表示很正常:難道就不能是這種態度嗎?活得那么累值得嗎?

一、亞裔文化圈:“下流社會”、低欲望社會與極簡主義

我由此聯想到曾看過的日本暢銷書《下流社會》、《低欲望社會》與《極簡主義者的崛起》,此類作品一經面世就獲得了亞裔文化圈的廣泛關注,累計銷量數以億計(冊)。此處的“下流社會”與上流社會相對,主要是指中產階層下游的對全盤人生熱情遞減的年輕人。他們其實并不貧困,但收入偏低,在生活能力、工作熱情、消費欲望等方面越來越缺少激情,“下流”主要是指欲望低下。

目前盡管亞裔文化圈還對“下流社會”這個詞存有異議,但與之相關的“佛系青年”、“喪文化”、“極簡主義生活”卻受到亞裔文化圈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青睞。“下流社會”的主要特征是:自己舒適最重要,沒有太大追求,也不愿接

受挑戰。我的一個鄉下侄子的父母老拿他與其他同齡人比較,最后他竟然總結了一條萬能回懟金句:“輸給別人算什么,自己開心更重要!”這句話一度流行于他的朋友圈。“下流社會”青年其實都算不上貧困,但收入不高,喪喪的死宅死宅,常吃外賣,沒什么熱情,也不怎么憤怒,日復一日甘當沉默的大多數。

與“下流社會”聯系緊密的是低欲望,比如好友稀少、聯系甚寡、不會撩騷、晚婚晚育、較少超前消費,擅長以最快方式解決問題,不扯犢子,口頭禪是“好麻煩,好煩,說重點……”最近家裝家居行業盛行的極簡主義、斷舍離、舊物改良等甚至也被認為是“下流社會”的一種表征,實踐者絕大多數是90后。

大前研一眼里的低欲望社會是這樣的:1.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2.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前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3.年輕人喪失物欲和成功欲,對于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4.“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他哀嘆:“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干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日本正在走向“胸無大志的時代”。

三浦展眼里的極簡主義者則整合了“下流社會”的具體現象:1.低收入人群占比上升;2.不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消費夠用就好;3.不組建家庭也沒有子女,30歲后仍與父母同住;4.強調按照自己的方式快樂生活,開心最重要……

以日本為例,1998年在日本年收入600萬到1000萬日元(約35-60萬人民幣)才算中產階層,而2004年78%的人低于600萬日元(約35萬人民幣),這里面將近一半人月薪低于人民幣6000元。日本有學者預測,2050年之后日本的汽車加油站、駕照、信號燈、停車場等傳統汽車社會的主要特點將會消失。到那時,你的欲望再高也無處可用。1933年開業的日本橋高島屋最近轉型為購物中心,新館拿出40%做餐飲,服飾砍去30%。這次耗資150億日元“去百貨化”的再開張就是低欲望社會中百貨行業的極簡主義。被稱為“日本趨勢預測大師”的三浦展則預測,中國未來的農村將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日本很相似。

日本自民黨總部在2018年9月20日舉行總裁選舉投計票,據東京《中文導報》記者張石撰文稱,記者進入選舉現場時沒有安檢,僅憑一張名片就能進去拍照采訪。這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31個國家而日本排名第9的效應,如果這樣的國家是下流的、低欲望的,那么亞裔文化圈都有必要學習這樣的社會。

亞裔文化圈的“農二代”,就職難,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為家常便飯,苦不堪言。為了維系自己的中產身份(其實很多人也只是原生家庭具有中產條件而已),不得不學習、不得不參加高等考試,多麻煩!所以,即便從中產跌落也罷,只要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彈吉他、做手工藝、開小店也不是太壞。

曾獲得芥川獎的《便利店人間》小說堪稱“下流社會”、低欲望與極簡主義的寫照:古倉惠子一直抱著不婚不育不換工作的心態,在便利店足足做了18年。其間的生活日復一日,她覺得每天簡簡單單地活下去就夠了。這就是現在絕大多數日本年輕人的狀態,此書一出就賣了100多萬冊,很快火遍亞裔文化圈。

二、中國版“垮掉的一代”:新一代“下流社會”暗流洶涌

中國越來越多的90后“農二代”其實從小就有了“中產”水平的生活條件,成長環境衣食無憂。他們不想再隨大流努力找高薪工作、過白領生活,而是更想去實現自己的想法,追求新的可能性。他們截至目前至少已有了8個共識:

1.工作目標的轉變:輸給別人怕什么,自己開心更重要;2.婚戀觀消極化:晚婚、少子、過了30歲依舊跟爸媽同住;3.消費單元變小:“一人吃飽全家不餓”;4.消費習慣的轉變:拒絕信用卡;5.日常生活用品的極簡:斷舍離、舊物改良;6.穿衣打扮的簡單化:二手衣、古著、每天穿同款;7.共享觀念的風行:共享辦公室、共享墓地……8.地方化:回到家鄉,小地方也活得愜意……

見證過《奇葩說》、《向往的生活》等火爆綜藝節目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李誕的“滯銷書”,他的喪氣生活與喪氣語錄一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別人都起早干活,李誕能安心睡到自然醒,然后說“我很懶,活就讓別人去干吧。承認吧,盡管生活中會有一點困難,但我們還是喜歡這種生活方式的。”中國更是有類似民調顯示,80后“農二代”過半數早就陷入或走向“下流社會”了。

我的一個“農二代”同事直言不諱:平凡的人生已夠悲慘,為什么非要貢獻大部分的時間生命給婚姻與孩子?盡管到了30+的年齡,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他的態度永遠是“敬謝不敏”,反正誰愛結誰結,跟自己沒什么關系!

“農二代”網評拾零:@半貓少女: 三年前,自己在北京郊區租了大間農房,與男朋友在一起平時就種種花草,水果蔬菜滿足日常需求,在網上接一些設計私活掙些外快,生活很自足。比起北京的車水馬龍,忙碌奔波,自己更喜歡這樣的悠閑舒適。朋友們都說好羨慕我們的生活。@搞程序的猿:現在越來越喜歡簡單的生活,簡單的人際關系,簡單的穿衣搭配的,我的衣服永遠只有那么幾件,穿爛了直接扔掉,這樣省去了力氣與時間去搭配,平時我的日常消費基本在交通花費住宿吃飯上,很少有欲望去買其他東西。平時的樂趣就是打游戲,逛二手市場,淘一些必需品等,反正我覺得生活越簡單越好。@妞妞的妞:生活能力低下?是我!人際能力低下?是我!工作熱情、學習意愿、消費欲望低下?是我!我是個宅,是個nerd,是個家里蹲,我活得有滋有味,物欲淡薄,超凡脫俗……

文首提到的那個“90后表弟”曾對我的同事說:“花了20年時間,終于接受了自我的不完美,學會了對抗整個社會對‘上進’的標準。誰說上進一定是追求穩定高薪,房車妻孩?不買車,不買房,我只是個能力有限,精力也有限,卻想過得輕松點兒的庸人。我覺得自己過得開心就好,有什么大不了的?”

較之于日本的年輕人,中國的“下流社會”或低欲望社會的偽極簡主義更可怕。最近復旦大學某文學教授為“下流社會”的年青一代列了一個“不必讀”的書單,什么絕大多數的中國古典小說、絕大多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絕大多數西方通俗小說、很多經典的哲學著作、所有名著續書、所有成功學心靈學雞湯陰謀論,等等。一個知名教授不好好做學問在微信湊什么熱鬧?俗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看不上“水”是因為你“曾經滄海”,但絕大多數沒經歷滄海的年輕人還是繞不過“水”的歷練的。就像馬云曾說“我對錢一點不在乎”,你信嗎?有一篇以《人民日報》名義宣揚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說什么欲望極簡、精神極簡、物質極簡、信息極簡、表達極簡、生活極簡……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建國初的物質極度貧乏、文g十年的思想混亂與改g開放后一度甚囂塵上的物欲橫流與信仰缺失,為了矯枉過正,我們提倡一定程度的極簡主義當然會有其現實意義或精神訴求,但我們千萬不可誤讀甚至曲解,此處的“極簡”絕非人生之初那種極其單純的“簡”,而同樣應是歷經滄海之后的“水”與除卻巫山回來的“云”。說的再高大上一點就是:任何人功成名就后皆應返樸歸真。這對于“農二代”來說不該是什么人生導向,任何正常社會的年輕人的主題都永遠應是砥礪前行。

“下流社會”或低欲望社會本來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惡果,因為資源與資本越來越被少數人壟斷。無權無勢沒有家族背景的“農二代”再奮斗也走不進上升通道,除非有奇跡發生。日本如此,其他西方國家也差不多。好在中國不是日本,但如今也在逼近臨界邊緣。中國政f及時放開二胎,雖然晚了點,畢竟也在出臺相應配套政策。大病醫保也正在走進百姓家,讓很多家有四老稍稍心寬,但房子和教育問題始終是百姓揮之不去的心頭之痛。多數一線城市居民住著一千萬的房子過著緊巴巴的日子,號稱中產殺手的學區房能輕松掏空中產家庭的錢包,嚴重的焦慮感讓越來越多的“農二代”戒掉了昔日的夢想。

中國學者姜建強卻認為,現在的中國暫時還談不上“低欲望社會”,因為“日本是在經濟高度發展之后,經過20年到30年的變化,才逐漸形成這樣的社會狀態。這種狀態,來自人們內心對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真正認可,也是水到渠成的。”中國則沒有經歷如此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城鄉差異也很大。“國內一線城市部分市民是享受到了名牌,但二、三線城市還沒有享受到這些,叫他們現在就‘低欲望’,他們是不愿意的,也是不可能的。”姜建強認為,中國年輕人身上的志向和干勁并未喪失,這種志向和干勁主要來自他們急于改善生活現狀的動力。眼下絕大多數中國年輕人還不得不面對買房、買車的問題,中國的“農二代”更不像對低利率買房無動于衷的日本年輕人,他們的所謂“佛系”也只是一種態度的表達,其中還有很多“裝”的成分。可供佐證的或許是人們對“雙11”持續不斷的購買熱情,雖然也有不少人喊太累了不想買了,但數字透露了真相。2018年11月11日零點僅過21秒,僅天貓一家的成交額就過了10億,總成交額2135億元繼續刷新歷史紀錄,比去年多了453億。雖然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并未“喪失干勁”,但《低欲望社會》中提到的問題依然值得警惕。“低欲望社會正在慢慢向我們逼近,你不重視它、無視它都沒用。這就是在不知不覺間,慢慢走向你的事實。而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人的志向還是應該樹立起來,這是關鍵。”

三、如何證明自己是不是正在陷入或走向“下流社會”

《下流社會》一書中有個關于“下流指數”的小測試,在以下12項中只要是符合6條以上的中國“農二代”,截至目前皆可列為“下流階層”的一員。

1、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齡的 0.6倍(按“萬元人民幣”計);2、不考慮將來的事,快快活活地過好每一天;3、覺得人應活出自己的色彩;4、期望做自己喜

歡的事,而不想違心地虛度此生;5、事事嫌麻煩、不修邊幅、生活不規整;6、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7、生性樸實,不喜歡標顯、不出眾;8、服飾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現自我風格;9、覺得做飯吃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10、常吃零食與快餐;11、待在家中玩一整天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會厭倦;12、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有上述心態而“未老先衰”的年輕人也可放寬年齡限制)

三浦展圍繞這12項做的調查發現,現在日本的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年薪不足自己年齡的10倍,喜歡z由職業,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對于男性來說,有5個P是很重要的,就是個人電腦、手機、掌上游戲機、瓶裝飲料還有薯片;女性喜歡對亞文化的項目感興趣,比如說去唱K、畫插畫、跳跳舞或吃一頓。

再以號稱“中國最年輕、最有活力的年輕城市”深圳為例,除了繁華之外,城中村里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市中心向北的10公里以外有個三和人才市場,那里的人不上班,不結婚,不買房,整天什么也不做,最多出門曬曬太陽聊聊天,享受著他們所謂的“z由”,做著他們想做的自己,他們自稱“三和大神”。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三和大神”年齡很大,他們絕大多數只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二代”。他們厭倦朝九晚五的生活,奉承z由而來錢快、輕松、月結的工作。工作完后,他們通常拿著錢就去網吧打游戲或去賭錢,否則就是宅在屋里。

與中國的“三和大神”殊途同歸,在日本也有一群不工作、不上學、不出門的人。與“三和大神”不同,他們絕大多數屬于日本社會的中產階層,還有不少有碩士文憑。他們認為上班上學沒意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最重要。然而,有這一類想法的人在日本人數越來越多,導致日本“下流社會”水漲船高。

“下流”未必指那種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弱勢群體,而是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指的中產階層的下層,這些人雖然衣食無憂,但對比中產階層的上層缺少一種對于生活的欲望。他們覺得生活沒意思,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學習,連買買買也覺得麻煩,對全盤人生保持一種低溫的態度。亞裔文化圈“下流社會”的“農二代”好不容易有了工作,但時間又經常被加班占據。還有婚姻、職業競爭的壓力,想想都讓人頭大。這種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可謂一直都看不到盡頭,與其辛辛苦苦,庸庸碌碌,倒不如什么都不要了。他們反倒覺得工作不在于金錢,而在于z由自在,憑自己的興趣。對于他們來說,結婚毫無指望,一來收入少,二來對于未來沒有信心。現在敢于結婚的少數年輕人都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但也有意外奉子成婚的。收入一般的“農二代”早已對收入的穩步增長不抱希望,也對所謂的必經階段結婚生育完全打消了“從長計議”的想法。

三浦展的《下流社會》一書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選擇從消費市場切入展示日本各階層的價值觀與消費觀念,全方位揭示亞裔文化圈的“下流社會”現象。三浦展長期專注在世代、家庭、消費、城市問題上作出研究,這些研究也為日本的社會提供了不少可行性建議。三浦展曾在市場營銷信息雜志《穿越》當主編,隨后到三菱綜合研究所工作,最后因為太喜歡文化研究了,索性自己設立了一個文化研究所。中國的“農二代”又應如何破解“下流社會”的低欲望?

四、終結階層固化:改良z度、重視教育、縮小代際貧富差距

現在的亞裔文化圈“農二代”正在分化出兩大類:一種是對將來收入增多懷有期望的,而絕大多數對將來收入增多毫無期望。即使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但只有未來還有希望將這個差距逐步縮小,期望值差距就不會擴大;如果給人的感覺是收入差距已無法縮小,那么他們心中對未來的期望差距也會不斷擴大。亞裔文化圈“下流社會”的年輕人疲疲踏踏地走路、松松垮垮地生活的越來越多,因為這樣的生活態度畢竟來得輕松。他們喜歡z由散漫,對未來的生活沒信心,因

為沒保障。年輕人從“中流”墜入“下流”都是這種情況惡化后的產物:中流的堅持逐漸破滅,更多的人選擇了更為節儉的生活,即更低的消費與更少的欲望。毋庸諱言,這種傾向終將不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如期兌現。

面對亞裔文化圈“下流社會”的低欲望,三浦展的看法主要有8點。1. 自稱要z由生活的年輕人其實更應在規則的束縛里生存,越是強調z由反而越得不到,比如說你是公務員,那你是不可能獲得z由的……2. 真正有能力且真正適合z由發展的年輕人自然會逐漸出現,你沒有才能卻整天喊著要z由地生活,那是非常愚蠢的事,還不如好好學習,好好學數學、學英語,好好地做一個一本正經的成年人;3. 與中國相比,日本看上去悠閑安定,其實不然,中國的變化比日本激烈,但日本早已停滯不前了;4. 任何社會都是由20%的人在拉扯著進步的,總還是有人想著要努力;5. 我希望成功人士能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選擇,如果成功人士的追求都是住在六本木的高層公寓里、開著寶馬,那我覺得還挺土的;6. 我之前大部分的預測現在都實現了,還挺高興,但現在這個社會已很難觀察到什么,因為大家都沉浸在手機的世界;7. 以后可能人工智能就能滿足一切需求了,與AI結婚,與機器人交朋友……平常你在家里做點事總是會惹妻子生氣,機器人能讀懂你的表情,根據你的表情作出恰當的反應;8. 簡單的來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關心自己了,更在乎個人感受,新時代必然這樣變化。

“下流社會”的低欲望難免導致社會階層分化:有錢人很有錢,窮人很窮,能掙錢的人掙得一地都是,普通人掙得錢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社會階層分化加上學習機會與能力的不平等,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越來越差,人們對階層的向上流動便得不抱期望,社會階層的分化形成固化傾向,最終催生了一個新的“下流階層”。社會階層固化導致年輕一代逐漸失去對將來的信心,現在30歲上下的一代由于少年時期的物質生活過于豐富,出來工作之后對于自己的時間與金錢不斷減少感到不安,倘若將來還要結婚生孩子,金錢與時間就更少了。他們對將來的消費生活仍能保持不變甚至不斷提高根本沒有信心,因而階層意識一氣而落。中國的待機收入差距的擴大化的進程究竟能被人們冷靜地接受到什么程度?而那些沒有取得顯著成果因而收入在不斷減少卻身負養育子女、住房還貸等巨大壓力的中生代中產人群,他們的生活將何去何從?而這一問題也勢必越來越引起關注,如果得不到解決,日本的未婚化、少子化問題必將日益惡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結婚、生育維持的普通的中流生活在未來會變得越來越難。

根據三浦展的《階層是會遺傳的》,為了防止“農二代”走向固化,有什么事是政f必須馬上就去做的呢?有人提出要實現機會的完全均等,完全的均等意味著父母的財力、職業、地域等等所有一切的外在因素都不會影響到自己,而真正能影響到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智力與能力,如果成績不好,那就是因為他腦子不好,如果工作做不好,就是因為他能力差,這種完全強調優生的想法很危險。三浦展認為,實現均等的最佳方案是改良z度設計,放開各種管制欲望的條條框框,給欲望更多可能實現的渠道。比如,開放公務員對學歷的要求與企業對學歷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與就業機會。三浦展從教育方面給出5條建議:

1、穿靴式入學考試。如果父母所屬的階層很低,孩子從小的家庭環境與學習能力一般,那么可以讓這些孩子在入學考試時分數可以低一點,或提高高階層的孩子的分數線。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將優秀的教師送到素質較差的中學里面去。2、大學實行學費免除。將公認的一流大學實行學費減免,或學費降低,避免下流家庭的孩子因為學費而放棄要進入一流大學的想法,一旦他們努力起來,最后還能進入大企業或政f機構工作,提升階層。此外,減免學費有助于年輕人獨立生活,避免淪為家庭生活寄生蟲,一定程度上幫助年輕人自立。3、大學教育網絡化。一流大學的課程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傳送,這樣大家都可以受到最好的教育。尤其是對于一些下流家庭的孩子來說,哪怕學費減少,但生活費很多的話,他們也是會放棄進入好的大學的。實施了網絡教學后,即使學費較高,但不需要再額外支付高昂的生活費用,對于貧困地區的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4、從地方到東京求學的資金援助。就算普及了網絡教學,但從提升個人階層角度來說,還是在大城市生活更好。這樣東京的生活費就變得重要了。地方政f選拔優秀的人才來補貼他們在東京的生活,也可以在他們畢業之后回到地方工作時候,再支付他們的學費。5、上流階層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除了對下流階層的幫助之外,上流階層也應承擔一定的義務。不少人認為他們已在稅金上付出太多,但同時也不知道錢用到哪里去了。三浦展建議上流階層可以用捐贈的形式,將一部分財富回饋給社會。因為捐贈是透明化的,捐贈者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財富捐給了什么團體或個人,開展了什么樣的公益活動。這不僅能體現出捐贈者的個性,同時也能因為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而換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中指出,為了防止社會進一步下流,應從教育方面重點著手,從精神與物質上給年輕一代提供保障,讓他們對將來恢復信心。他一再強調,“下流社會”低欲望的時代并沒有什么褒貶的成分,而僅僅是體現年輕人的有個性的生活。中國“農二代”的“下流社會”則可從以下6個方面改良:1. 調高目標 2. 尋求挑戰 3. 慎重擇友 4. 正視危機 5. 敢于犯錯 6. 迎接恐懼。

“農二代”的社會上升通道越來越窄,下沉的拉力卻愈來愈大,經濟高速成長期出生的所謂中產階層,但由中流上升為上流的實屬鳳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卻大有人在。這不只是十幾年前日本的狀況,同樣是中國將要面對的狀況。中國的中產階層似乎正源源不斷地加入“下流社會”,不少人自嘲自己為“佛系”“隨緣”。但他們不是沒有欲望,只是在房價飛漲、醫藥費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就業競爭壓力面前感到焦慮。為了防止“佛系”進一步擴大,亞裔文化圈有關機構應盡快出臺更公平的政策,讓中產階層看到開放的階層上升渠道。

十年前中國政f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此后卻越來越倒向“以人民幣為本”的拜金主義發展觀,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50后、60后、70后壟斷了一切社會資源,不是“先富帶動后富”,而是“先富壓榨后富”,所以80后、90后、00后“農二代”越來越頹廢。縮小代際貧富差距,尤其是扳倒住房、醫療、教育等“新三座大山”,中國的“農二代”才會重新振作起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人成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特级黄免费网站 | 欧美亚洲日韩另类中文字幕20 | 在线五月丁香婷啪AV | 我要色综合色鬼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