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鄉賢文化是城鄉融合背景下對鄉賢文化的現代化解讀,是一種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的新型實踐文本。從鄉紳、鄉賢到新鄉賢的轉變象征著農村賦權模式的變化與擴增。
新鄉賢文化根植于鄉土,蘊含著崇德向善的傳統文化因素和中華幾千年的人文智慧,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斷吸收創新精神和時代因子,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鄉村社會正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認識到新鄉賢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傳承和創新新鄉賢文化是當下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
1、從鄉紳、鄉賢到新鄉賢:鄉村賦權的變化與擴增
鄉賢文化在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中歷史悠久,自清末以來走向式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建設必不可少。新鄉賢文化脫胎于傳統鄉賢文化,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傳統鄉賢的內涵及衰落
“鄉”字從甲骨文到小篆的形態變化并不多,從象形層面看,是兩個人面對面圍繞著一個容器吃東西。因而“鄉”字以二人同時象征著關系密切、相互依存的社會交往關系。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聚居規模逐漸擴大,日常生活范圍也不斷延伸。至《論語》中提及:“鄉愿者,德之賊也”、“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善者惡之。’”“鄉”就具備了空間涵義。
及至漢朝之前,“鄉”已經引申出行政區域劃分的涵義,在《說文解字》中“鄉”是“國離邑,民所封”,是建立在“封”基礎之上的具有聚居中心意義的區域劃分。
在文本記載中,鄉村中的民者,大多是形象憨厚、受封建壓迫的農夫,也有關于民者愚鈍,“鄙俗之意”的解讀。但對于其中賢者形象的描寫與刻畫并不多見,即便有,也只將鄉村作為背景解讀,一句帶過而已。
鄉村整體生產力水平不足,國民教育資源匱乏,導致大部分鄉民缺乏文化教育的基礎。沒有文化的鄉民自然容易被看做是愚昧的,而作為民間干部儲備軍的“鄉賢”群體,可以經過各種舉薦、科舉的形式向上層社會和階層流動與轉化。
無論在人生價值追求還是個人知識水平方面,這部分有上升意向的“鄉賢”群體理所當然要肩負起鄉村治理、教化民眾等重要角色。
所謂“鄉賢”就是“鄉村”中的“賢能之人”。指鄉村中知書達理、德高望重、為人正直、處事公道、有威信的賢德之人。
“賢”的引入顯示了鄉村對于儒家文化的注重和培養,孔子在《大戴禮記·哀公問五儀》中將人格劃分為庸人、士、君子、賢人、圣人五種類型。
其中賢人是介于“圣人”和“君子”之間的一種理想人格,“所謂賢人者,德不逾閑,行中規繩”。他們在鄉村自治過程中擁有極大的發言權,小到每個人的婚喪嫁娶,大到家族間以及鄉村間的利益沖突,他們想法決定最終的結果。
同時,作為政府和平民之間的紐帶,他們的一言一行最容易引起鄉民的認同感,因而承擔著向庶民宣傳政府政策、代表庶民利益的責任。
與鄉賢相比,鄉紳群體也是屬于肩負鄉村治理問題的主要力量。
與努力向上層社會流動、不斷增加自我知識儲備的鄉賢不同,鄉紳的權利賦予模式主要依賴于財富和世家。
“鄉紳”一詞更偏向于形容一個具有責任和擔當的世家大族,他需要具有權力,也一定是解決了溫飽問題。
從鄉紳到鄉賢的變化,體現了農村制度變遷和形態變遷過程中的賦權方式變化,從財富賦權、世家賦權到知識賦權、能力賦權,這既說明鄉村社會逐漸擺脫中心向封建管制的趨勢,也說明了農民層面對知識才能的認同與尊重。
在這個長期教化、服務民眾的過程中,鄉賢群體以獨特的村民自治方式參與到了基層管理之中,并且以自身之力嘗試并且已經對鄉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此形成了整體上得到民眾積極認可的群體,形成了“鄉賢文化”。
不過,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農業集體化消解了鄉村原有的治理格局。
鄉村普遍建立起基層黨政組織,鄉村地區的基層自治臻于完善,傳統鄉賢、鄉紳群體的協助治理的社會功能也漸漸消失,鄉賢文化的的延續受到極大的限制。
同時,改革開放后,城鎮化的發展使得鄉村中的精英大批向城市流動,人才的缺乏造成了鄉賢文化的衰敗和式微。
新鄉賢的出現與解讀
新鄉賢群體,更多產生于現代化解釋的背景之下,是一種對傳統鄉村鄉賢群體的現代化解讀與擴增。
新鄉賢群體產生于城鎮化建設和去城市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知識階層和才能之士從鄉村走出去又回歸到鄉村之中,用自己的經驗、學識和才干參與鄉村發展和基層治理,如鄉村干部、教師、醫生、商界領袖以及各界精英人物等。
由此促發了鄉賢文化的變型與擴增,衍生而出了新鄉賢文化。
現代意義上的鄉賢,在很多層面上已經不同于傳統鄉賢。
首先,新鄉賢已經不再是鄉村組織的領袖人物,他們在鄉村自治中作為群眾和政府的紐帶,為鄉村建設建言獻策,起到協商溝通的作用;
其次,新鄉賢也不再僅僅是鄉中賢德之人,他們是在商業、政治、文化、教育領域中出類拔萃并且有廣泛影響之人;
而且,新鄉賢也不再是安身立命于本鄉之中,他們在城市化浪潮中取得了一番成就,故土情結讓他們回到故鄉。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鄉賢文化”,要求:“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
在之后的政策引導中也不斷凸顯新鄉賢文化在鄉村振興和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建設新鄉賢文化,培育和扶持鄉村文化骨干,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
由此可見,新鄉賢文化無論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還是在鄉村記憶傳承、鄉愁銘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新背景下,新鄉賢文化的價值不容小覷。不過,農耕文明的傳統倫理綱常無法完全適用于時代環境,鄉賢文化必須從特殊國情出發,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完善和發揮新鄉賢文化的鄉村建設重要作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新鄉賢群體也應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
2、從單域貢獻到城鄉聯動:新鄉賢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與傳統鄉賢、鄉紳的作用模式不同,新鄉賢文化產生于村民城市化正反向流動之中,因此具備了深刻的現代化與城鄉融合蘊意。
“鄉賢文化是民族和時代的精神符碼,承載著情感認同、價值引領、化民成俗的責任。”
鄉賢和鄉紳是在鄉村層面脫穎而出、承擔鄉村文化、政治、經濟等某個方面特定責任的群體,他們將自身才干或權威付諸于鄉村治理和建設之中,但本質上仍然難以擺脫自身的鄉村局限性和視野水平。
新鄉賢群體則是由城鎮回歸到鄉村,其思想水平和視野廣度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用在城鎮中習得的先進技術反哺故鄉,實則加速了鄉村的城鎮化進程,帶動了城鄉聯動的協同發展。
這種從單域貢獻到城鄉聯動、往復反哺的變化,正體現了新鄉賢與眾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新鄉賢文化深刻的影響著鄉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在鄉村社會治理、鄉村文化軟實力、鄉村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促進鄉村管理方式的轉型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建立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模式,促進鄉村管理方式的轉型。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社會以德治和自治為主,法治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尤其在以鄉紳為權威主體的農村中,這一包含封建和儒家雙重文化象征的特殊階層(包括宗族長輩、賦閑官吏等),往往利用自己的社會身份和人脈資源,在鄉村社會建立并維持著一個基本的鄉村基層治理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鄉賢聽從于鄉紳的安排,起到關鍵的智囊作用。
伴隨著農村空心化、青壯年逃離鄉村的現狀,鄉村出現了管理主體弱化以及政府業務能力降低的狀況,制約了鄉村經濟狀況的改變。
新鄉賢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包含著德治的理念,是維護鄉村社會安定的重要支撐。
農村制度變化帶來了賦權方式的變化,鄉紳和鄉賢的賦權與權力作用從完全的話語權掌控,變成了以村委會等基層行政與黨政組織為首的,配合導入道德規范和村民自治的規范權力。
發揮新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會進一步實現鄉村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發展規律與治理目標,以更貼近農民實際要求、更符合農村發展現狀的治理模式以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引導鄉民樹立起法治意識,同時弘揚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形成規范有序的鄉村運行方式。
提升鄉村社會的文化軟實力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提高鄉民的文化素質,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升鄉村社會的文化軟實力。
雖然我國一直對鄉村的文化教育非常關注,但是鄉村教師隊伍總體素質低、鄉民文化意識低的現象仍然在農村廣泛存在。
新鄉賢文化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文精神財富,凝聚了鄉賢豐富的人文道德和智慧,同時深受現代文化的影響,蘊含著創新的先進因子。
在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過程中,鄉民會感知和體會到傳統文化中的內在力量,借此來教化鄉民,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同時,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還有利于發揮新鄉賢的模范帶頭作用,形成良好的鄉村文明風尚。
新鄉賢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受城市文化影響的杰出人物,與家鄉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感。在鄉風文明的建設和營造中,新鄉賢是最好的老師和模范。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可以使新鄉賢成為基層人民信賴和學習的先進模范,借用他們對鄉村建設的深刻認識來引導鄉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基層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
最后,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新鄉賢文化與鄉賢文化一樣,不僅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護者和弘揚者。鄉賢文化中蘊含的“仁”、“義”、“禮”、“智”、“孝”等觀念,在非常大程度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需要。
輔助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態勢和鄉村振興背景下,輔助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更好地實現精準扶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賢文化是鄉賢道德修養、人格信仰和知識水平在長期積淀和實踐后形成的一種意識形態化表達,主要圍繞著精神文化價值而建立起來,而新鄉賢文化則掙脫了單方向的局限性,從文化內核出發,逐漸延伸到鄉村的政治治理、社會風氣、經濟結構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種全方位、全領域的新型文化氛圍。
摒棄了傳統鄉村文明中的等級、尊卑觀念,新鄉賢文化根植鄉土文化卻又超過了農耕文明的限制,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新鄉賢給鄉村注入了更多新鮮的力量和創新的想法,適應于國家創新創業的大力呼吁與扶持,新鄉賢在鄉村創業創新發展中發揮著主力作用。
同時,新鄉賢文化加速了農村的新舊動能轉換,在融入產業發展新鮮活力的同時,尤其解決了貧困地區的人才儲備問題,對于“解決貧困區內源性發展能力的缺失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新鄉賢文化的發展,可以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帶回鄉村,新鄉賢能夠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幫助農民了解國家的最新鄉村政策,傳授最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巧,幫助農民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帶領鄉村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3、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新鄉賢的開發利用旨歸
皮埃爾·布爾迪厄認為在文化社會學領域,資本具有三種形式:具體形態,即以精神和身體本身所表現出的形式;客觀形態,以文化商品形態展現;體制形態,以某種授予資格體現出來的文化等級制度。
這就將文化賦予了資本的含義,承認了文化不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可以進行轉化和流通的資本。事實上,隨著生活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文化資本在不同語境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和作用。
人類群體的才能與知識也是文化資本的一種,只是需要放置于某種特定環境之中。
鄉賢文化和新鄉賢文化都是一種放置于鄉村文化領域之中的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視閾下,新鄉賢文化需要與更多樣的語境相結合,并作用于文化外延的多個層面。
因此,它就實現了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變。這種轉變的過程產生于我們如何傳承、發展、開發利用這種文化資源。
保護和挖掘新鄉賢文化資源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充分認識到鄉賢文化在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受到城鎮化的沖擊,鄉村出現空心化、產業落后、民風庸俗等諸多問題,鄉村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緩慢,代表著鄉賢文化的鄉村文化遺產也遭到了破壞甚至瀕臨消失。
鄉賢文化是凝聚鄉村人心的靈魂,因此必須保護和發掘傳統的鄉賢文化資源。
首先要發現、搶救和保護好當地有關鄉賢的文物,包含文獻資料、宗廟、碑文、故居等;
其次,為了保護好鄉賢文化的物質載體,應該開設鄉賢堂、鄉賢紀念館、鄉賢廣場等,重建鄉賢故居,同時編寫鄉賢教材,加大對鄉賢文化的研究;
最后,通過物質載體的挖掘和保護,定期開展以鄉賢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和講座,大力宣傳鄉賢文化,形成尊崇鄉賢的良好氛圍,讓鄉賢文明蔚然成風。
擴充和利用新鄉賢人才隊伍
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新鄉賢的挖掘和培育,因此,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不僅要頌傳“古賢”,還要培育更多成長在鄉村、造福于鄉村的新鄉賢,不斷豐富鄉村鄉賢文化資源。
傳承鄉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一批具有地方鄉村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他們是從農村走出的精英,包括政府官員、回鄉的企業家、文人學者以及下鄉的青年才俊。
他們大多曾經離土離鄉,融入了城市生活,對傳統的鄉賢文化有著清晰的認識,又深受現代文明的影響,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思維。
尋找、挖掘、匯聚這些新鄉賢和社會精英,注意發揮好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用他們的言行舉止來感染、帶動出新鄉賢,孕育出良好的鄉風鄉俗。
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解決農民話語權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農民話語權首先體現在組織方面,即鄉村治理過程中如何體現農民地位、反映農民輿情。
鄉村是中國人情社會最為顯著的區域,新鄉賢和鄉賢之間的聯動,能夠充分搭建農村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鄉賢理事會等機構的設立也以實踐證明了這種鄉賢人才隊伍利用模式的可行性。
把長期退休后定居農村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納入現代新鄉賢的范疇,以參與農村公共服務、開展互幫互助服務為目的,將公益性、服務性和互助性的鄉村治理新模式用以彌補基層政府和農村自治的農民主體缺失與知識才能不足問題。
引導和搭建新鄉賢服務平臺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積極引導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特別是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培育新鄉賢文化最終反哺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
想要實現鄉賢文化反哺鄉村,政府首先要出臺發展新鄉賢文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團結和引導更多心系故土的有志之士投身鄉村建設,做好對接工作,通過鼓勵和表彰新鄉賢的方式,吸引各領域的成功人士扎根鄉村,反哺鄉村;
應該積極創新鄉賢回歸平臺和文化傳播平臺,推進鄉賢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保證資金流動、企業投資、人才變動途徑的暢通;
積極營造良好的鄉賢文化氛圍,通過鄉賢座談會等方式實現新老鄉賢、鄉賢與鄉民、鄉賢與政府之間的聯系互動,拓寬鄉賢參政議政的渠道,讓鄉賢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同時,新鄉賢由城返鄉,要想吸引這批人才流動歸來,實現他們的價值,就必然要解決這種逆流遷居的各種配套問題。
一方面,政府需要出文完善新鄉賢引流機制的配套福利保障機制,解決這批新鄉賢的配偶、養老、住房等多種基礎問題,讓他們能夠順利返鄉,沒有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可以對將離退休干部實行可選鄉村干部留職,以優厚的養老保險待遇和各種激勵措施,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返鄉貢獻。
最后,新鄉賢產生于城鄉聯動之間,他們與鄉賢作用的區別也更多地表現于對城鎮之間的互動聯結。
因此應該搭建更完善的城鄉聯動平臺,以實現資源共享、資金互動、資本創建。提倡以新鄉賢為主導的資源共享活動,引資入鄉、引物出鄉,做好鄉村層面的“走出去,引進來”,發揮新鄉賢多年城市生活所積攢下的人脈資源和才能資本,以保證這種新型人才資源向資本的轉化。
鄉村振興,不僅要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社會,更要振興文化、激活精神。
新鄉賢文化集中體現了鄉村社會的傳統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底蘊,并且蘊含時代發展的力量。只有培育新鄉賢文化,重視鄉村文化,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不絕的精神動力。
新鄉賢文化是城鎮化發展的產物,但是脫胎于中國傳統社會的鄉賢文化,想要傳承和發展新鄉賢文化,首先需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對傳統鄉賢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古為今用;
其次,吸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精神,做到推陳出新;最后,必須搭建新鄉賢回到鄉村、服務鄉村的路徑和平臺,實現人才、資金、知識的自由流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振智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